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有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无想之语。对于无想天之有情,指有他思想之有情而言。无想天在色界,生于此之众生,五百大劫之间住于无心。
【三藏法数】
有想者,从忆想所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是也。(罔象者,似有似无也。潜结者,潜即隐伏,结即凝滞也。)
有想无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想与无想之有情。法华经随喜功德品曰:「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金刚经曰:「若有想,若无想。」
【佛学常见辞汇】
有想与无想的众生。
有想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天处中,除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天,其馀尽为有想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一切的天中,除了无想天与非想非非想天之外,其他都是有想天。
有想执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人之感官所感知之事物,认为实有,于此寄心夺心之谓也。
非有想非无想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非有想非无想处之禅定也。新译曰非想非非想定。
【佛学常见辞汇】
非有想非无想处的禅定。
【三藏法数】
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有想,名非有想;舍前无想,名非无想。谓行者复厌无所有处定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可爱乐;于是一心加功,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是名非有想非无想定。
非有想非无想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非有想非无想处,在六趣之中属于天趣。故曰非有想非无想天。新译曰非想非非想天。略曰非想天。又名有顶天。以是为三界之最顶处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非想非非想天)
非想非非想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旧曰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有四天,此为其中之第四天,三界之最顶也,因而亦曰有顶天。非想非非想者就此天之禅定而名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无如下地之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俱舍颂疏世间品三曰:「非想非非想天,谓此定体非前七地粗想,名为非想。若想全无便同痴闇,有细想故,名非非想。」在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方之四个楼阁其一即此天也。密教之意,色心二法,非一非异,故于显教称为无色之处,还画色法之楼阁,以显密意。楼阁为二层,下层有化佛。
【佛学常见辞汇】
无色界共有四天,此天即是无色界的第四层天,也是三界中的最高天,故又名有顶天。此天的禅定,无如下地的粗想,故曰非想,尚非无细想,故又曰非非想。
非有想非无想处
【佛学大辞典】
(界名)Naivasam%jn^a%na%sam%jn^a%yatana,智度论谓为非有想非无想。俱舍论谓为非想非非想。无色界之第四处,即三界之最顶也。生于此处者无如下地粗想之烦恼,故曰非有想,又曰非想。非无细想之烦恼,故曰非无想,又曰非非想。以非有想之故,外道以此处为真之涅槃处,以非无想之故,佛者知尚为生死之境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无色界的第四处,也是三界的最高处,生于此处的人,没有下地粗想的烦恼,故叫非有想,又叫非想,但不是没有细想的烦恼,故叫非无想,又叫非非想。外道错认此处为真的涅槃处。
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三藏法数】
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生已有想
【三藏法数】
菩萨初生之时,诸天人等,咸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證菩提果;譬如莲华初生之时,虽未见花,凡诸人众,咸生已有莲华之想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非有想
【三藏法数】
非有想者,谓借他之身以成自类也。谓此类有情,因诬罔颠倒之惑,起回互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报,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是也。(诬罔即诳惑也,回互犹转换也。蒲卢,蜾羸也,取青虫以为己子,乃诬罔回互之义也。非有想相成想者,如青虫,非蒲卢之类,故曰非有想相而能成己之子,故曰成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