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寘韵》:有四
礼记大飨有四焉注四者金再作升歌清庙下管象也
分类:有四
《分类字锦》:王有四海
北史来和传少好相术所言多验隋文帝微时诣和曰公当王有四海
《分类字锦》:香有四飞(香有四飞)
谢偃高松赋流膏可咀嘉宾可荐香有四飞味逾九转延促龄于度隙驻生涯于流电
分类:
《国语辞典》:没肉也有四两豆腐(没肉也有四两豆腐)  拼音:méi ròu yě yǒu sì liǎng dòu fu
(谚语)比喻每个人多少都有点自尊或能力。《醒世姻缘传》第八七回:「怎么来!人脸上没肉也有四两豆腐!难道叫人这们砢碜拉拉的争,我又好留你的?」
《国语辞典》:臂有四肘  拼音:bì yǒu sì zhǒu
比喻不凡的相貌。《幼学琼林。卷二。身体类》:「耳有三漏,大禹之奇形,臂有四肘,成汤之异体。」
分类:不凡相貌
《分类字锦》:赋物有四(赋物有四)
宋史食货志岁赋之物其类有四曰榖曰帛曰金铁曰物产是也
分类:赋税
《漢語大詞典》:采芝(採芝)
秦 末有四皓 东园公 、 甪里先生 、 绮里季 、 夏黄公 见 秦 政苛虐,乃隐于 商雒 ,曾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曄曄紫芝,可以疗飢。 唐 虞 世远,吾将何归?駟马高盖,其忧甚大,高贵之畏人,不及贫贱之肆志。”见史记·留侯世家、 晋 皇甫谧 高士传·四皓。后因以“採芝”指遁隐。名其歌为《採芝操》《四皓歌》,亦省称《採芝》。见《乐府诗集·琴曲歌辞二·〈採芝操〉序》《琴集》及 南朝 陈智匠 《古今乐录》。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十:“去去行採芝,勿为尘所欺。” 宋 陆游 《对酒》诗:“寄谢採芝翁,无为老青壁。” 明 万寿祺 《入沛宫》诗:“我亦远随 黄 綺 去, 东山 重唱《採芝》歌。” 清 秋瑾 《题〈松鹤图〉》诗之二:“勋名浪説 凌烟阁 ,争是 商山 歌《採芝》。”
谓摘采芝草。古以芝草为神草,服之长生,故常以“采芝”指求仙或隐居。 汉 张衡 《思玄赋》:“留 瀛洲 而采芝兮,聊且以乎长生。”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十:“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清 翁照 《送归愚沈少宗伯予告归里》诗之二:“弭櫂 香水 溪,采芝 砚山 麓。”参见“ 採芝 ”。
《國語辭典》:蜉蝣  拼音:fú yóu
1.动物名。虫类。长六、七分,头似蜻蛉而略小,有四翅,体细而狭。夏秋之交,多近水而飞,往往数小时即死。也作「浮游」、「浮蝣」。
2.《诗经。曹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蜉蝣,刺奢也。」首章二句为「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漢語大詞典》:楞伽
亦作“ 楞迦 ”。
(1).山名。梵文音译。在古 师子国 (今 斯里兰卡 )境。相传佛在此山说经。 宋 王安石 《化城阁》诗:“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汉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若非圆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顶人。”
(2).指《楞伽经》。梵名。有四种汉文译本,今存三种。此经提出五法、三性、八识等大乘教义,后人在诗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韦应物 《寄恒璨》诗:“今日郡斋閒,思问《楞伽》字。” 明 高启 《楞伽寺》诗:“《楞伽》义未晓,尘累方自耻。” 清 姚鼐 《法源寺》诗:“欲偕投紱老,终日问《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法相名为《瑜伽师地》,虽与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师有几’之文。此则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漢語大詞典》:桥门(橋門)
古代太学周围环水,有四门,以桥通,故名。后汉书·儒林传序:“饗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於前,冠带縉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宋 曾巩 《贺元丰三年明堂礼毕大赦表》:“青云多士,皆预桥门之听观。”
《漢語大詞典》:善状(善狀)
(1).好的事迹。 宋 苏洵 《史论上》:“所襃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 三变 释褐到官始踰月,善状安在,而遽荐论?”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叛贼·武定四叛:“ 陈 抚 滇 十六年,实少善状。”
(2).指行状。 唐 柳宗元 《柳州司马孟公墓志铭》:“ 孟氏 之孤曰 遵庆 ,奉其父命书九篇,为善状一篇。”
(3). 唐 时吏部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见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旧唐书·职官志二
《漢語大詞典》:四弦
指琵琶。因有四弦,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生别离》诗:“别离四弦声,相思双笛引。” 宋 姜夔 《浣溪沙》词:“恨入四弦人欲老,梦寻千驛意难通。”
《國語辭典》:四始  拼音:sì shǐ
1.旧说《诗经》有四始,其说法有二:(1)指风、小雅、大雅、颂。〈诗大序〉:「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自商暨周,雅颂圆备,四始彪炳,六义环深。」(2)指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2.农历元旦。因正月初一为年、时、月、日的开始,故名。《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四始者,候之日。」唐。张守节。正义:「谓正月旦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故云『四始』。」
《國語辭典》:中风(中風)  拼音:zhòng fēng
脑中风的简称。
《漢語大詞典》:幞头(幞頭,襆頭)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