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04,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潜符
窥破
偷渡
晻晻
潜孚
默喻
鬼诛
微感
窥望
默寓
暗语
阴害
风言
冥索
潜伺
《漢語大詞典》:潜符(潛符)
暗中相符。太平广记卷一一四引法苑珠林·释道积:“又喻檀施不穷,冥运潜符,徵効斯在。”
分類:暗中相符
《漢語大詞典》:窥破(窺破)
暗中看见;看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一回:“算命的判词在隔壁……写完了,就从那小洞口递到抽屉里,我取了出来给人,从来不曾被人窥破。” 郭沫若 《水平线下·百合与番茄》:“我们读过他《海上的悲歌》一诗的人,大概可以窥破他的心境的。”
《國語辭典》:偷渡  拼音:tōu dù
非法出境或入境。如:「为了防止偷渡事件日渐增加,政府已大力加强查缉工作。」
《國語辭典》:晻晻  拼音:yǎn yǎn
夕阳西下黯然无光的样子。《楚辞。刘向。九叹。惜贤》:「熟契契而委栋兮,日晻晻而下颓。」《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漢語大詞典》:潜孚(潛孚)
暗中信服。 明 李东阳 《重修琼州府二贤祠记》:“斯二者,有所感,各有所应。精神魂气之间,潜孚默契。”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三》:“彼其潜孚默惮,有存乎折槛、补牘之先者矣。”
分類:暗中信服
《漢語大詞典》:默喻
(1).暗中晓喻。 明 张居正 《答蓟辽总督方金湖计处板升逆种书》:“此中大有计策,公宜默喻之,不可令 那吉 知也。”
(2).谓暗中知晓。 朱自清 《怀魏握青君》:“他对于别人,也能知道;但只默喻着,不大肯说出。”
《漢語大詞典》:鬼诛(鬼誅)
鬼神暗中诛戮。 唐 元稹 《谢恩赐告身衣服并借马状》:“发言感泣,指日誓心:苟无死节之诚,愿受鬼诛之祸。”
《漢語大詞典》:微感
暗中触动;自隐微处感动。史记·张仪列传:“使人微感 张仪 曰:‘子始与 苏秦 善,今 秦 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 宋 苏轼 《颍大夫庙》诗:“人情难强回,天性可微感。”
《漢語大詞典》:窥望(窺望,闚望)
暗中观察;偷看。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是以圣主不徧窥望,而视已明;不殫倾耳,而听已聪。”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窥望长短,朝夕聚议。”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 唐璧 ﹞一夜不曾合眼。巴到天明,梳洗罢,便到 裴 府窥望。” 茅盾 《子夜》三:“他们两个悄悄走到一个窗子边,向里面窥望。”
闚望:1.窥伺图谋。《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方今英雄棊跱,豺狼闚望,克敌寧乱,非众不济。”宋书·谢晦传:“欲冯陵恩幸,闚望国权。”
(2).犹探望。《书·费誓》“汝则有大刑” 唐 孔颖达 疏:“兵法攻城,筑土为山,以闚望城内,谓之距堙。” 宋 司马光 《古文孝经指解序》:“臣愚虽不足以度越前人之胸臆,闚望先圣之藩篱,至於时有所见,亦各言尔志之义。”
《漢語大詞典》:默寓
暗中寄托。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四:“夫此辈皆忠诚许国之人,即日用之犹恨其晚,然必待徊翔二三年者,正以默寓三年无改之道也。” 明 沈榜 《宛署杂记·马政》:“莫若於点验之中,默寓激劝之意。”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公言上:“褒贬之意,默寓其中,乃立言之大者也。”
分類:暗中寄托
《國語辭典》:暗语(暗語)  拼音:àn yǔ
用作暗号的秘密语言。
《國語辭典》:阴害(陰害)  拼音:yīn hài
暗中谋害。《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重诲屡在明宗前谗谮,欲阴害之。」《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四一出》:「莫是有人来阴害你,浑身尽都是鲜血。」
《國語辭典》:风言(風言)  拼音:fēng yán
传闻。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悬身井半,风言沸腾,尺水丈波,古今常事。」《歧路灯》第一○二回:「忽听一个风言,说场中搜出夹带来了。」
《國語辭典》:风闻言事(風聞言事)  拼音:fēng wén yán shì
把传闻的事情向上级报告。《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也有一班妒忌魏生少年登高科的,将这桩事只当做风闻言事的小小新闻,奏上一本。」
《漢語大詞典》:冥索
(1).暗中寻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胭脂:“既卧,心不忘履,阴揣衣袂,竟已乌有。急起篝灯,振衣冥索。”
(2).潜心探究。 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曹泰》:“晚年欲穷魂学之精髓,以为佛教密咒,必有特别妙諦,捐弃百学以冥索之。”
《漢語大詞典》:潜伺(潛伺)
暗中观察。后汉书·方术传上·任文公:“ 哀帝 时,有言 越巂 太守欲反,刺史大惧,遣 文公 等五从事检行郡界,潜伺虚实。”旧唐书·儒学传下·陆质:“上在春宫, 执谊 惧, 质 已用事,故令 质 入侍,而潜伺上意,因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