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4,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陈用志( 用之、用智 )
释吉祥(别称 智吉祥 名 法吉祥 )
释允堪( 真悟大师 智圆、智圆大师 世称 十本记主 )
安俊(字 智周 )
释守芝( 守芝 别称 大愚芝 王 号 广智 )
释智林( 坑 宣教大师 )
释守智( 守智 陈 )
僧智缘
何智茂
释智原
释智本( 郭 )
释智净
释从义( 叶 神智 )
宁智(字 希武 )
其它辞典(续上)
张智周陈用志( 用之、用智 )
释吉祥(别称 智吉祥 名 法吉祥 )
释允堪( 真悟大师 智圆、智圆大师 世称 十本记主 )
安俊(字 智周 )
释守芝( 守芝 别称 大愚芝 王 号 广智 )
释智林( 坑 宣教大师 )
释守智( 守智 陈 )
僧智缘
何智茂
释智原
释智本( 郭 )
释智净
释从义( 叶 神智 )
宁智(字 希武 )
人物简介
简介
天圣元年(1023)任抚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用之、用智。宋许州郾城人。居小窑镇,因呼小窑陈。仁宗天圣中为图画院祗候,后私遁去。善画道释、人物及番马,精详巧赡。尤工山水。其格初乏清致,后得宋复古指教,遂感悟而格大进。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遗身篇
又僧。曰吉祥。尝寓东川解魔寺。魁梧多力。一饭五钵。日夜诵经五函。寺前有池畜鱼。祥。尽知其数。以名诏之。皆次第出水面。若受祥话言。靡靡而去。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吉祥,本曰智吉祥,亦名法吉祥,西夏僧也。天圣五年,同侣五人以梵书来献,仁宗嘉之,赐紫方袍,命入译馆。译《佛说大乘智经》五卷,经言佛在迦兰陀林,入城乞食而还,眉宇生光,劝诸大众安住如来所知境界,悯一切有情受差别相。词谊斐然,深明因果。又译《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三卷,经言“佛在祇园,巨力长者心生觉悟,为五百长者说世无常及三乘法。五百长者咸皆有疑,同来见佛,佛为略说三乘。诸方长者愿闻大乘深法,佛为广说六度妙行,并说生死过患,长者得无生忍,以偈赞求得出家,佛为授记。”文甚明显。或云法吉祥,本天竺人,游方至西夏,居久之,始来中土,故人称西夏僧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1061 【介绍】: 宋僧。钱塘人。依天台崇教大师慧思出家,学无不通,尤精律部。仁宗庆历中,赐号真悟大师。有《会正记》、《律宗十二部经解经传》、《法门赞序》等。全宋诗
释允堪(?~一○六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庆历七年(一○四七),赐号真悟大师。嘉祐六年,卒(《佛祖统纪》卷四五)。徽宗崇宁间加谥智圆。事见《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全宋文·卷六三七
释允堪(一○○五——一○六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出家,后从仁和择梧律师精研律部,续南山宗。于南山宗开创者唐释道宣的重要著述,均作记解,有《戒本疏发挥记》、《羯磨疏正源记》、《拾毗尼义钞辅要记》等十部,世称十本记主。今释藏中尚存其著作八种。又尝于杭州之昭庆寺、苏州之开元寺、秀州之精严寺建戒坛度僧。晚居西湖菩提寺。嘉皊六年卒,赐号真悟大师。崇宁元年更谥智圆。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二七。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允堪。钱塘人。年九岁。有客指小桂试之。答曰。始生岩谷畔。早有月中香。辨博精通。撰律宗十二部经解经传。并法门赞序等文。庆历七年赐号真悟大师。崇宁间加谥智圆。嘉禾陈舜俞撰行业记。元瘗西湖涌泉山。后迁塔西湖。 赞曰。 三无漏学 以戒为先 至人不生 宗其谁传 援笔作记 弘范人天 寥寥千古 宝月高悬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允堪,钱塘人也,未详其姓氏。年九岁,客指小桂令赋,咏曰:“始生岩谷畔,早有月中香。”客奇之。从天台崇教慧公祝发,学无不通,专精律部,续南山宗。仁宗庆历二年,建戒台于杭之昭庆寺。自兹以后,复依律建坛,苏之开元,秀之精严,并宏法会,传戒度僧。晚岁退居西湖菩提寺,撰《会正记》以释《南山律钞》,辩论精详。更著《十二部经解》、《法门赞序》诸文。 弟子元照,祖述师法,纂著益繁,照别有传。堪邃学穷理,老而弥笃。启迪后秀,津津不倦。以宋嘉祐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寂于昭庆,建塔于菩提。仁宗时,赐号曰“真悟大师”。徽宗崇宁元年,更谥“智圆大师”。释元复赞曰:“三无漏学,以戒为先。至人不生,宗其谁传。援笔作记,宏范人天。寥寥千古,宝月空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太原人,字智周。以将家子选为资善堂祗候。仁宗立,补右班殿直,累迁环州都监。破西夏诸寨,以功除内殿崇班、环庆路都监,徙泾原。后累官侍卫步军都虞候、陵州防御使。久为边将,羌人畏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芝,太原(今属山西)人,俗姓王。为汾阳昭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世,住端州大愚山。仁宗嘉祐初卒(《嘉泰普灯录》卷二,《宗统编年》作景祐元年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二、《禅林僧宝传》卷一六、《补续高僧传》卷七。今录诗五首。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六
禅师名守芝。太原王氏子也。少弃家。依(或作于)潞州承天寺。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讲金刚般若经。名满三河。学者追崇之。时昭禅师出世汾水。芝疑之往观焉。投诚入室。特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升座揭香合子曰。明头来明头合。暗头来暗头合。若道得。天下横行。道不得。且合却。僧问。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真实事请师举。芝曰。两叚不同。向下文长。又问。满身是眼。口在什么处。芝曰。三跳。进曰。不会。芝曰。章底词秋罢。歌韵向春生。大众僧俗中。皆有奇人。且如本朝杨大年。偈曰。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毛师子变作狗。拟欲藏身北斗中。应须合掌南辰后。要会么。一偈播诸方。塞断衲僧口。又曰。鲁祖见僧来。便面壁。南泉曰。我寻常向师僧道。未具胞胎已前会取。尚不得一个半个。大愚即不然。未具胞胎前会得。打折你腰。密谏李公守南昌。请住西山翠岩。开堂祝圣曰。睿算增延。法轮常转。且道法轮如何转。会么。须弥顶上笑翻身。却来堂中叠足坐。阿呵呵。是什么。饭箩里坐却受饿。和泥合水。且与么过。上士闻之熙熙。下士闻之肯可。思量却成口过。要会么。一六三四二。直言曲七一。桃李火中开。黄昏后日出。芝讥呵学者。寡闻得少为足。曰。汾阳有十智同真法门。锻佛祖钳锤。今时禅者。姿质不妙。莫有成器者。僧问。如何是十智同真。芝曰。先师言。夫说法者。须具十智同真。若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缁素不分。不能与人为眼目。决断是非。如鸟飞空而折翼。如箭射的而断弦。弦断故射的不中。翼折故空不可飞。弦壮翼牢。空的俱彻。作么生是十智同真。如今一切点出。一同一质。二同大事。三总同参。四同真智(或云志)。五同遍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杀。九同音吼。十同得入。先师又曰。与什么人同得入。与谁同音吼。作么生是同生杀。什么物同得失。阿那个同具足。是什么同遍普。何人同真志(或作智)。孰能总同参。那个同大事。何物同一质。有点得出底么。点得出者。不吝慈悲。点不出者。未有参学眼在。切须辩取。要识是非。面目见在。芝曰。先师曰。要识是非。面目见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学。刺头向言句里。贪着义味。如驴舐尿处。棒打不回。盖为不广求知识。遍历门风。多是得一言半句。便点头咽唾。道已了办。上座大有未稳当处在。先师有十五家宗风歌。号曰广智。其词曰。大道不说有高低。真空那肯涉离微。大海吞流同增减。妙峰高耸总擎持。万派千溪皆渤澥。七金五岳尽须弥。玉毫金色传灯后。二三四七普闻知。信衣息。广开机。诸方老宿任施为。识心是本从头说。迷心逐物却生疑。芝曰。此叙宗旨也。或直指。或巧施。解道前纲出后机。旨趣分明明似镜。盲无慧目不能窥。明眼士。见精微。不言胜负坠愚痴。物物会同流智水。门风逐便示宗枝。即心佛。非心佛。历世明明无别物。即此真心是我心。犹是机权出。芝曰。此叙马祖宗派也。或五位。或三路。施设随根巧回互。不触当今是本宗。展手通玄无佛祖。芝曰。此叙洞上宗派也。或君臣。或父子。量器方圆无彼此。士庶公侯一道平。愚智贤豪明渐次。芝曰。此叙石霜宗派也。有时敲。有时唱。随根问答谈谛当。应接何曾失礼仪。浅解之流却生谤。或双明。或单说。只要当锋利禅悦。开权不为斗聪明。舒光只要辩贤哲。有圆相。有默论。千里持来目视瞬。万般巧妙一圆空。烁迦罗眼通的信。芝曰。此叙沩仰宗派也。或全提。或全用。万象森罗实不共。青山不碍白云飞。隐隐当台透金凤。芝曰。此叙石头药山宗派也。象骨镜。地藏月。玄沙崇寿照无阙。因公致问指归源。旨趣来人明皎洁。芝曰。此叙雪峰地藏宗派也。或称提。或拈掇。本色衲僧长击发。句里明人事最精。好手还同楔出楔。或抬荐。或垂手。切要心空易开口。不识先人出大悲。管烛之徒照街走。芝曰。此叙云门宗派也。德山棒。临济喝。独出乾坤解横抺。从头谁管乱区分。多口阿师不能说。临机纵。临机夺。迅速机锋如电掣。乾坤只在掌中持。竹木精灵脑劈裂。或宾主。或料拣。大展禅宗辩正眼。三玄三要用当机。四句百非一齐铲。劝同袍。莫强会。少俊依前或窒碍。不知宗脉莫漫汗。永劫长沈生死海。难逢难遇又难闻。猛烈身心快通泰。芝曰。此叙德山临济宗派也。慈明有善侍者。号称明眼悦。闻芝之风。自石霜至大愚入室。芝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芝俯取履。善辄踏倒。芝起面壁。以手点津。连画其壁三。善瞠立其后。芝旋转以履打。至法堂。善曰。与么为人。瞎却一城人眼在。又有僧。称讲金刚经。问曰。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如何。时有狗卧绳床前。芝趯之。狗起去。问僧解么。僧曰不解。芝曰。若解即成法相。作偈曰。沙里无油事可哀。翠岩嚼饭喂婴孩。一朝好恶知端的。始觉从前满面灰。嘉祐之初示寂。塔于西山。 赞曰。大愚翠岩皆余故园。少时往来两山之间。有老衲大父友也。言芝无恙时事曰。众未尝登三十辈。屋老常以木拄将倾处。过者疑将压焉。芝提笠日走。城郭村落。寺如传舍。粥饭亦有不继时。追绎其高韵。作偈曰。庐山殿阁如生成。食堂处处禅床折。我此三门如冷灰。尽日长廊卷风叶。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名守芝。太原王氏子。少弃家。于潞州承天寺试法华得度。为大僧。讲金刚般若。名满三河。时汾阳禅望大振。窃疑之往观焉。同参者。慈明琅琊等数人。服诚阳室。遂受印可。南游住高安。大愚上堂。尝举汾阳十智同真话曰。先师云要识是非面目现在也。大省力后生。晚学刺头。向言句里。贪著义味。如驴舐尿处。棒打不回。盖为不广求知识。遍历门风。多是得一言半句。便点头咽唾。道已了办上座。大有未稳当处在。上堂大众集定乃曰。现成公案也。是打揲不办便下座。慈明。有善侍者。号称明眼。闻师之风。自石霜至大愚入室。师趯出履一只。善退身而立。师俯取履。善辄踏倒。师起面壁。以手点津。连画其壁三。善瞠立其后。师旋转以履打。至法堂。善曰。与么为人瞎却一城人眼在。会中有僧。日诵金刚经一百遍。师令侍者唤至。问曰。闻汝日诵金刚经一百遍。是否。曰不敢。师曰。汝曾究经意否。汝但日诵一遍。参究佛意。若一句下悟去。如饮海水一滴。便知百川之味。僧如教。一日诵至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处。遂以白师。师遽指床前狗子云。狗子聻。僧无语。师便打出。作偈曰。砂里无油事可哀。翠岩嚼饭喂婴孩。一朝好恶知端的。始觉从前满面灰。称者谓。师作偈绝精峭。此盖其一斑云。嘉祐初示寂。塔于西山。云峰悦公。师之真子。别有传。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智林。姓坑氏。上世番禺人。既受具。礼庆阇黎为师。传秘密教。正勤四十年。不虚一日。仁宗。乐宗佛事。择开宝寺西北隅。增葺精舍。韨除净场。亲篆殿额。像设庄严。皆自内出。赐名宝生院。属师住持。命主教门事。赐号宣教大师。天下僧籍。为之统首。师于陀罗尼门。受持精密。国有祈祷。罔不获应。内繇宫省。以至宗室贵戚。莫不厚为之礼。道俗倾向。搢绅景重。张文定公安道。潜心内典。尝从师问梵学。师为启发隐奥。科指条畅。张于言下了然。益深敬事。张又问曰。羂索诸部。坛场轨仪。种种庄严。不离世谛。无上正等诸佛心印。其用如何。师云。坛有多名。空智为上。一念净圆。同法界性。住无所住。如空无依。彼诚之至者。犹可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妙湛总持一相三昧。具足神力。岂思议所及。佛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有二法。惟一乘道。至于随缘立教。应物利生。百千法门。等为妙用。空智云者。第一义谛也。张致叹曰。醍醐甘露。闻所未闻。吾固知师深得般若究竟法空相。非但严净毗尼。专精观行而已。熙宁四年四月十二日。起居如平尝。忽作而曰。吾报尽今夕耶。暮而归寂。徒众葬于开封县东原。张公铭其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智(一○二五~一一一五),俗姓陈,剑州(今四川剑阁)人。年二十三受具于建州开元寺,后住潭州云盖,乃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退居西堂,闭户三十年。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九十一。《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五有传。今录诗四首。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五
禅师名守智。生于剑州龙津陈氏。幼依剑浦林重院。沙门某。为童子。年二十三得度。受具于建州开元寺。初出岭。至豫章。谒大宁宽禅师。时法昌遇公。方韬藏西山。智闻其饱参诣之。至双岭寺。寺屋多僧少。草棘满庭。山雪未消。智见一室邃僻。试揭帘。闻叱诟曰。谁故出我烟。盖遇方附湿薪火。藉烟为暖耳。智反走。遇呼曰。来汝何所来。对曰大宁。又问。三门夜来倒。知否。智愕曰。不知。遇曰。吴中石佛。大有人不曾得见。智不敢犯其词。知其为遇也。乃敷坐具。愿亲炙之。遇使往谒真点胸。久之无大省发。然勤苦不费剪爪之功。及谒南禅师于积翠。依止五年。又见英邵武于同安。南公殁。南游首众僧于石霜。谢师直闻其名。以书抵智曰。果游岳道由长沙。幸屈临庶款晤。师当恕其方以官。守不当罪其坐致也。智过师直。师直问曰。庞居士问马大师。无弦琴因缘。记得否。智曰记得。师直曰。庞公曰。弄巧成拙。是宾家是主家。智笑指师直曰。弄巧成拙。师直喜之。出世住道吾。俄迁住云盖十年。疾禅林便软暖。道心澹泊。来参者。掉头不纳。元祐六年。退居西堂。闭户三十年。湘中衲子。闻其接纳容入室。则堂室为满。智为人耐枯淡。日犹荷锄理蔬圃。至老不衰。政和四年。年九十矣。潭师周穜仁熟。遣长沙令佐诣山请供。智以老辞。令佐固邀曰。太守以职事。不得入山。遣属吏来迎意勤。乃不往贻山门之咎。智登舆而至。入开福斋罢鸣鼓。智问其故。曰。请师住持此院。智心知堕其计。不得辞乃受之。明年三月七日(或云七月七日)升座说偈曰。未出世。头似马杓。出世后。口如驴觜。百年终须自坏。一任天下卜度归。方丈安坐。良久乃化。阇维得五色舍利。经旬。细民拨灰。烬中犹得之。坐六十六夏。 赞曰。余至云盖。依止之二年。详闻黄檗翠岩故时事。曰。南公住黄龙。天下有志学道者。皆集。南公视之。犹不怿。从容问其意。曰。我见慈明时。座下虽众不多。然皆堂堂龙象。今例寒酸。不上人眼。佛法盛衰。自今日始也。云盖今又老矣。丛林去南公已五十年。当时号寒酸者。亦不可见。余因传其平生。感之遂并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随州人。善医。仁宗嘉祐末召至京师,舍于相国寺。神宗熙宁中,枢密副使王韶谋取青唐,言蕃族重僧,僧结吴叱腊主部帐甚多,请智缘随往,因受神宗召见,乘传而西,称经略大师。入蕃中,说结吴叱腊归宋。旋为韶所忌,召还,为右街首座,寻卒。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智缘,随州人,善医。嘉祐时,召至京师,舍于相国寺。每察脉,知人贵贱、祸福、休咎,诊父之脉而能道其子之吉凶,所言若神,士大夫争造之。王圭与王安石在翰林,圭疑古无此,安石曰:“昔医和诊晋侯,而知其良臣将死,夫良臣之命乃见于其君之脉,则视父知子,亦何足怪哉。”熙宁中,王韶谋取青唐,上言蕃族重僧,而僧结吴叱腊主部帐甚众,请智缘与俱至边。神宗召见,赐白金,遣乘传而西,遂称“经略大师”。智缘有口辩,径入蕃中,说诘吴叱腊归化,而他族俞龙珂、禹藏讷令支等皆因以书疑。韶颇忌恶之,言其挠边事,召还,以为右街首座,卒。
人物简介
简介
熙宁三年(1070)任英州知州。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五二八
释智原,熙宁中绵州彰明县中和大明寺僧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智本(一○三五~一一○七),筠州高安(今属江西)人,俗姓郭。年十九试经为僧,二十受具足戒,师法华瑞禅师,留十年。后住潭州云盖山。乃南岳下十三世,白云端禅师法嗣。徽宗大观元年卒,年七十三。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九、宋惠洪《石门文字禅》卷二九《夹山第十五代本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本。筠高安郭氏子。生五岁大饥。有贵客过门。见其气骨。留万钱与其父母。欲携去。祖母刘。适从旁舍归。顾见怒曰。儿生之夕。吾梦天雨华。吾家吉兆也。宁饥死不以与人。推钱还之。既长大。游报恩寺。闻僧说出家因缘。愿为门弟子。刘氏喜曰。此吾志也。年十九试经为僧。明年受具足戒。即往游方。时云居舜老夫。开先暹道者。法席冠于庐山。师往来二老之间。久之。闻法华端禅师者。深为法窟。气压丛林。师往谒之。遂留十年。名声远闻。舒州太守李公端臣。请说法于龙门。辞去之日。端领众送之。师马逸而先。顾端曰。当仁不让。端笑谓大众曰。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骄。其父子法喜游戏。多类此。未几。解院还庐山。时曾丞相。由翰林学士。出领长沙。以礼延居南岳之法轮。学者争宗向之。迁居南台。又迁道林。迁云益。迁石霜。凡十三年。道大显著。劝请皆一时名公卿。师既老矣。而湖北运使陈公举。必欲以夹山致师。师亦不辞。忻然曳杖而去。人登问之。师曰。系情去留。岂道人事。湖南湖北。真一梦境耳。何优劣避就之耶。以大观元年上元夕。沐浴更衣端坐。终于夹山。阅世七十有三。僧腊五十有二。阇维。齿骨数珠不坏。葬于乐普庵之西。师性真率。不事事。胆气盖于流辈。作为偈语。肆笔而成。亦一时禅林之秀者。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二七○
智净,神宗时青州报恩寺尼,生平不详。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二一五
从义(一○四二——一○九一),俗姓叶,温州平阳(今浙江平阳)人。年十七通《法华》得度,学于天台宗山家派大师继忠,甚得教旨。出世屡迁巨刹,晚主秀州寿圣寺,大阐宗风。元祐六年卒,年五十,谥曰神智。著有《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金光明经文句新记》、《法华三大部补注》、《摩诃止观义例纂要》、《四教仪集解》(以上存)、《往生记》、《圆通记》、《寓言》、《搜玄记》等十馀种。见《释门正统》卷五,《补续高僧传》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从义。温之平阳人。姓叶氏。十七通经。得度学扶宗。深得教旨。出世屡迁钜刹。晚主秀之寿圣。大阐宗风。师虽以圆顿为门。而于戒科。犹事谨笃。六时三业之间必使纤悉如法。宪使刘焘。记师行业云。端戒清白。不妄游从。寤寐三观。耽味著述。过午不食。非法不言。非右胁不卧。非滤水不饮。行步有尝。坐立如植。未尝求公卿之知。可谓贤也已矣。秀有士族。请师祷疾。师命其徒了睿侍往。及归。师正色责之曰。汝为纯厚。吾故𢹂汝往。何为俗舍左顾右盻。睿谢过而已。其处身律物。严慎如此。元祐六年春。示寂。瘗舍利于钱唐宝藏。谥曰神智。师著作十馀种数万言。皆诠释教义耳。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从义,姓叶氏,温州平阳人也。年十七,通诵《法华》得度,学扶宗,主大云五峰宝积。尝患它宗但任胸臆,于所著补注集解,处处辨明,如论贤首妄判华严,议慈恩专用唯识,辨祖承无二十八祖,判道家当摄入儒宗。词理切直,为世所信。晚居秀之寿圣,大振宗教。宋元祐六年春示疾,就榻吉祥而逝,瘗舍利于钱塘宝藏,谥曰“神智”。宪使刘焘记其行业云:“端介清白,不妄游从。寤寐三观,耽味著述。过午不食,非法不言。非右胁不卧,非滤水不饮。行步有常,坐立如植。未尝求公卿之知,可谓贤也已矣。”所著《大部补注》十四卷,释《光明文句》者也。《往生记》四卷,释《观经疏》也。《圆通记》三卷,释《不二门》也。《纂要》六卷,释《义例》也。《集解》三卷,释《四教仪》也。《寓言》四卷,释《金錍》也。《净名略记》十卷,《搜元记》三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绛州曲沃人。举乡贡进士。通《五经》,教授晋绛。哲宗元祐中,枢密副使王岩叟答帝问,称学于“河东宁先生”。其德行学问,为时所重。全宋文·卷九三○
宁智(一○○九——一○八二),字希武,曲沃(今山西曲沃)人。有学行,明五经,于历代书无不熟。教授于晋、绛两州凡三十年,门人弟子取高第者相继,而无自得之色。困踬不利,仕止州县吏,亦无不足之恨。元丰五年卒,年七十四。见王岩叟《宁希武先生墓表》(乾隆《新修曲沃县志》卷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