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布施 拼音:bù shī
1.散发、公布。《墨子。非命上》:「先王之书,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
2.佛家六度之一。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施舍给人。就施舍的内容区分包括:财物的施舍,佛法的施舍,及给予安全感。《增一阿含经》卷一六:「好喜布施,持八关斋。」《西游记》第一五回:「那三藏在马上接了道:『多承布施!多承布施!』」也作「布施」。
2.佛家六度之一。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施舍给人。就施舍的内容区分包括:财物的施舍,佛法的施舍,及给予安全感。《增一阿含经》卷一六:「好喜布施,持八关斋。」《西游记》第一五回:「那三藏在马上接了道:『多承布施!多承布施!』」也作「布施」。
《國語辭典》:布施(佈施) 拼音:bù shī
散发财物以救济穷苦的人。《红楼梦》第三九回:「我明儿做一个疏头,替你化些布施,你就做香头,攒了钱,把这庙修盖,再装潢了泥像,每月给你香火钱烧香,岂不好?」也作「布施」。
《漢語大詞典》:普洽
犹遍及;普施。《后汉书·和帝纪》:“ 孝章皇帝 崇弘鸿业,德化普洽,垂意黎民,留念稼穡。”《三国志·吴志·贺邵传》:“海内乐业,大化普洽。”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诗:“德礼既普洽,川岳徧怀柔。”《宋史·乐志十三》:“鸿霈普洽,言归端门。”
《漢語大詞典》:留香
(1).保留香味。《初学记》卷二五引 南朝 梁 萧统 《铜博山香炉赋》:“ 刘公 闻之见锡, 粤 女惹之留香。” 宋 陆游 《灯下对梅花独酌累日劳甚》诗:“移灯看影怜渠瘦,掩户留香笑我痴。”
(2).传说中的留香草。因其能留下芳香,故亦比喻帝王普施德惠。《隋书·长孙晟传》:“ 晟 以牙中草秽,欲令 染干 亲自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帐前草曰:‘此根大香。’ 染干 遽嗅之曰:‘殊不香也。’ 晟 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 染干 乃悟。” 清 吴伟业 《读史偶述》诗之七:“新张锦幄间垂杨,四角觚稜八寳装。藉地煖茵趺坐輭,茸茸春草是留香。”
(2).传说中的留香草。因其能留下芳香,故亦比喻帝王普施德惠。《隋书·长孙晟传》:“ 晟 以牙中草秽,欲令 染干 亲自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帐前草曰:‘此根大香。’ 染干 遽嗅之曰:‘殊不香也。’ 晟 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心。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 染干 乃悟。” 清 吴伟业 《读史偶述》诗之七:“新张锦幄间垂杨,四角觚稜八寳装。藉地煖茵趺坐輭,茸茸春草是留香。”
《漢語大詞典》:普恩
普施的恩泽。指皇恩。 唐 白居易 《神策军及诸道将士某等一千九百人各赐上柱国勋制》:“念天下材力之将,勇敢之士,进有征讨之苦,退有守捍之勤,藏之中心,何尝暂忘?而亟因大庆,思洽普恩。” 唐 薛逢 《元日楼前观仗》诗:“欲识普恩无远近,万方欢忭一声雷。”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知己恶及第》:“ 咸康 末, 小魏公 沆 自闕下黜 循州 佐……未几, 沆 以普恩还京,命 隐 ( 郑隐 )偕行。”
《漢語大詞典》:阳泽(陽澤)
喻普施恩泽。《文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原隰荑緑柳,墟囿散红桃,皇心美阳泽,万象咸光昭。” 李善 注引 司马彪 曰:“言阳光丽天,则无不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