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阳昼 朝代:春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人。宓子贱将为单父宰,请教治民之术。昼为言钓鱼之道:投纶错铒,迎而吸之者,为阳桥,其为鱼薄而不美;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者,为鲂,其为鱼博而厚味。子贱称善。未至单父,见冠盖迎之者交接于道,子贱以车驱之,谓阳桥至矣。于是至单父,请其耆老尊贤者,而与之共治单父,单父大治。
刘昼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渤海阜城人,字孔昭。习三《》、《春秋》,俱通大义。举秀才,考策不第,乃恨不学属文,制《六合赋》以呈魏收,收谓其愚。又撰《高才不遇传》。孝昭帝时,自谓“董仲舒、公孙弘可以出矣”,频上书,多非世要,终不见采。后主天统中卒,年五十二。有《金箱璧言》,已佚。
全北齐文·卷八
昼字孔昭,渤海阜城人,举秀才不第,有《高才不遇传》四卷,《刘子》十卷。(案:《刘子》,《隋志》不著录,《唐志》作刘协撰,晁公武、陈振孙、王应麟并云刘昼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吴兴人。俗姓谢,字清昼。谢灵运十世孙。幼入道,肄业湖州杼山,与陆羽同居妙喜寺,为莫逆之交。颜真卿为刺史,集文士撰《韵海镜源》,皎然预其论著,至是声价藉甚。李端在匡狱,依止称门生。一时名公,俱相友善。登戒于灵隐。文章隽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贞元中卒。有《诗式》及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昼,晚年以字行,俗姓谢,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自称谢灵运十世孙,实为谢安十二世孙。玄宗天宝三载(744)前后出家于润州江宁县长干寺,七载登戒于常州福业寺。天宝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乱后定居湖州,与历任州县长吏、过往士大夫及江南隐士词客交游唱酬不绝。曾与刘长卿、李季兰、陆羽、朱巨川、阎伯均、灵澈、刘禹锡、孟郊、陆长源、韦应物等人唱酬。其唱酬活动之最著称者在大历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颜真卿时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内共32位文人修撰韵编类书《韵海镜源》,并以颜、皎为中心,形成一个多达95人之联唱诗人群,其唱和作品结集为《吴兴集》10卷。受其师守真影响,皎然对律宗、天台宗、密宗、南北禅宗兼收并蓄,自大历后期起则日益倾心于南宗禅。生平事迹见《宋高僧传》本传,今人贾晋华有《皎然年谱》。文章清丽,诗名甚著,并长于诗歌理论。有《昼上人集》(又题《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编于贞元八年,今存。另著有论诗著作《诗式》5卷,今存;《诗议》(一作《诗评》)3卷,今存1卷。又有《儒释交游传》、《内典类聚》40卷、《号呶子》10卷、《茶诀》1篇,今皆不传。《全唐诗》存诗7卷,另收其所参与联句诗22首,《全唐诗续拾》补2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福州(今属福建)人。五代时闽僧。嗣雪峰义存。后住福州长生山,世称长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一八有传,《祖堂集》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皎然(约720-约800),俗姓谢,晚年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早年勤学,出入经史百家,中年暮神仙。玄宗时,曾访名山,游长安,千王侯。后隐庙霅溪,皈依佛教。从杭州灵隐寺僧守直受戒。复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与陆羽、吴季德、李㟧、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颜真卿守湖州,修《韵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历任湖州刺史如崔论、卢幼平、陆长源、于頔等,俱与之交游唱和。工诗、著述甚多,与清江并称“会稽二清”。贞元五年(789),撰成《诗式》五卷,乃唐代较系统之诗论专著,今存。八年,集贤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编其诗文十卷,纳之。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昼字皎然。俗姓谢氏。宋灵运十世孙。住吴兴兴国寺。有诗名。与刺史颜真卿诸名士酬唱。预撰韵海镜源。贞元中。敕写其文集入秘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昼。吴兴长城人。姓谢氏。康乐侯灵运十世孙也。幼负异材。不为世俗所羁绊。遂削染。登具于灵隐戒坛。复依守真律师。究毗尼学。儒编老什。靡弗臻其极。尤工著述。辞章俊丽。吟咏尤造微赜。与会稽灵彻钱塘道标齐名。故时谚曰。越之彻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霅之昼能清秀。中年遍访禅席。南能北秀之指。皆所参扣。贞元初。居东溪草堂。叹曰。使虽有仲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自挠性真。岂若孤松片云。蒲团相对。无言而意得。至静而神谐者哉。于是作文谢遣笔砚。遁居杼峰。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守吴兴。一见语合。请益宗乘大略。异日汎论及诗。皎命门人出藁一卷以视。且言近日废置之故。洪惊曰。向尝读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宜益自力。以鼓舞天下。而乃中辍。以弃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旧居京之兴国寺。军吏沈钊德清人。暮乘马抵骆驼桥。月色如练。见数人盛衣冠立。钊问其故。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皎公。脩斋召我耳。长城赳卒钱沛。泊舟吕山南。见数百人。持食负帛。笑语而过。问之则曰。赴皎公斋归。 后终于抒峰。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则有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薛逢吕渭杨达陆羽。其制作。则有号呶子十卷。内典类聚四十卷。儒释交游传。外有韵海二十卷。盖相国于公頔。鲁公颜真卿所脩。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康乐侯十世孙也。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微矣。文章俊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后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故时谚曰。之昼能清秀。贞元初居于东溪草堂。欲屏息诗道非禅者之意。而自诲之曰。借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朝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我真性。岂若孤松片云禅座相对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哉。吾将入杼峰与松云为偶所著诗式及诸文笔并寝而不纪。因顾笔砚曰。我疲尔役尔困我愚。数十年间。了无所得。况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住既无心去亦无我。将放汝各归本性。使物自物不关于予。岂不乐乎。遂命弟子黜焉。至五年五月会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负谴再移为湖守。初相见未交一言。恍若神合。素知公精于佛理。因请益焉。先问宗源次及心印。公笑而后答。他日言及诗式。具陈以宿昔之志。公曰不然。固命门人检出草本。一览而叹曰。早年曾见沈约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诗箴。三子所论殊不及此。奈何学小乘褊见以宿志为辞邪遂举邑中辞人吴季德。梁常侍均之后。其文有家风。予器而重之。昼以陆鸿渐为莫逆之交。相国于公頔颜鲁公真卿。命裨赞韵海二十馀卷。好为五杂徂篇。用意奇险实不忝江南谢之远裔矣。昼清净其志高迈其心。浮名薄利所不能啖。唯事林峦与道者游。故终身无惰色。又兴冥斋盖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昼旧居州兴国寺。起意自捐衣囊施之。尝有军吏沈钊。本德清人也。夕从州出乘马到骆驼桥。月色皎如。见数人盛饰衣冠。钊怪问之。如何到此。曰项王祠东兴国寺然公修冥斋。在兹伺耳。钊翌日往覆。果是鬼物矣。又长城赳胥钱沛。行役泊舟吕山南。见数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负束帛怡然语笑而过。问其故云。赴然师斋来。时颜鲁公为刺郡。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以贞元年终山寺。有集十卷。于頔序集。贞元八年正月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天下荣之。观其文也亹亹而不厌。合律乎清壮。亦一代伟才焉。昼生常与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肃崔子向薛逢吕渭杨逵。或簪组。或布衣。与之交结必高吟乐道。道其同者则然始定交哉。故著儒释交游传及内典类聚共四十卷号呶子十卷。时贵流布。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遗题曰。道安已返无何乡慧远来过旧草堂。余亦当时及门者。共吟佳句一焚香。其遗德后贤所慕者相继有焉。又唐黄州大石山释福琳。姓元氏。荆州人也。父为襄阳判司。素崇释氏。琳幼好佛门恒循检操。早知割爱。就玄静寺谦著师下剃染登满足法已。躬礼荷泽祖师乃契真心。后至黄陂剪茅营舍。终成大院安集四方禅侣。琳终时年八十二。兴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评论

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
吴兴长老昼公,撰六义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顾《释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吴兴开士释皎然,字清昼,即康乐之十世孙,得诗人之奥旨,传乃祖之菁华,江南词人,莫不楷范。极于缘情绮靡,故辞多芳泽:师古兴制,故律尚清壮。其发明之理,则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议也。
因话录
吴兴僧昼,字皎然,工律诗。尝谒韦苏州,恐诗体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体十数篇为贽。韦公全不称赏。昼极捻。明日,写其旧制献之。韦公吟咏,大加叹咏,因语昼云:“师几失声名。何不但以所工见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昼大伏其鉴别之精。
唐语林
楚僧灵一,律行高洁,而能为诗。吴僧皎然,一名昼一,工篇什,著《诗评》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遗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沧浪诗话
释皎然之诗,伤唐诸僧之上。
对床夜语
唐僧诗,除皎然、灵澈三两辈外,馀者率皆衰败不可救,盖气宇不宏而见闻不广也。
唐才子传
(皎然)外学超然,诗兴闲适,居第一流、第二流不过也。
《唐诗品》
皎师卧深山壑,思绕沧州,游从既胜,兴致复远。其诗深窥色相,骋其才力,在诸衲间,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禅悟未彻,机锋犹近。
唐诗归
钟云:僧诗有僧诗气习,僧而必不作僧诗,便有不作僧诗气习。皎然清淳淹远,当于诗中求之,不当于憎中求之。
李维桢《汪文宏诗序》
皎然不能为唐初盛诗,而谈诗得唐初盛法,时代所限,难以自超。
唐音癸签
皎然《抒山集》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读之觉别有异味,在咀嚼之表,当由雅慕曲江,取则不远尔。
《诗辩坻》
皎然精于诗法,而己作不能称,较之清江气骨,故应却步。
《唐七律隽》
皎公诗婉隽,不特为诗僧冠,可与文房、仲文并辔中原。
《东目馆诗见》
皎然兴高词瞻,各体皆备,诗僧中豪者也。昔人评永师书有冷斋饭气。昼诗不然,知非菜肚阿师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20 【介绍】: 唐道士。本名杨仁力。少习医药,言多诞妄。宪宗元和中,因李道古、皇甫镈之荐征入禁中。言天台多灵药,愿为长吏以求。十三年,授台州刺史,赐金紫。泌驱民采药,岁余一无所得,举家入山谷。有司捕送京师,仍待诏翰林。宪宗服泌药,日益烦燥,遂为宦官所杀。穆宗即位,以泌付京兆府杖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0 本名杨仁力,一作杨仁昼。少习医术,言多诞妄。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宰相皇甫镈荐之,诏居兴唐观炼药。自称能致灵药于天台山,十一月诏权知台州刺史。岁余无所得,遂举家逃入山中。浙东观察使捕送京师,复使待诏翰林。十五年正月宪宗服其药躁怒,为宦官所弑。穆宗即位,下诏处死。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2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扬州广陵人。宪宗元和间登进士第。仰慕孟郊,曾不远千里往访。又与李涉友善。工诗,体尚奇涩,与孟郊诗相似。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宪宗元和年间登进士第。仰慕孟郊,曾不远千里往访。其诗“体尚奇涩”,与孟郊“格范相似”(《唐才子传》)。与李涉友善,涉有诗相赠。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四一、《唐才子传》卷五。《全唐诗》存诗3首。《赠友人古镜》较有特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8—855 【介绍】: 唐宗室后裔。字贞耀。李廓子。武宗会昌六年进士。复登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初辟佐山南两道郑涯幕府。后辟宣武军节度使刘瑑掌书记,试协律郎。宣宗大中八年,擢授万年尉,直弘文馆,被疮疽,卒。性绵密,雅尚词章,有《金门小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18—855 字贞曜,唐宗室之裔。敬宗时宰相李程之孙,武宁节度使李廓之子。武宗会昌六年(846)登进士第。宣宗大中元年(847)举博学宏词科及第。次年,除秘书省校书郎。后相继为山南西道节度从事、宣武节度掌书记。大中八年除万年尉、直弘文馆。次年冬病卒。《匋斋藏石记》卷三四收李庾撰墓志。李昼工诗文,有《金门小集》20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性躁急,与吴融、独孤损为知己。昭宗天复四年(904)登进士第。与朱全忠子号大卿郎君者友善,尝饮于朱全忠洛阳私第,醉后失态,全忠怒欲械之。大卿窃知,先遣人告知,遂逃奔河北。后不知所终。事迹见《唐摭言》卷三与卷一一、《唐诗纪事》卷六七。昼工诗,尤擅五言。《全唐诗》存诗2首。
何昼 朝代:南唐至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少读书庐山白鹿洞。于南唐举进士屡黜。后渡江入汴谒宋太祖,陈所为书二十卷。登进士第。官至凤翔观察推官。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希昼,剑南(今四川成都)人。九僧之一(《清波杂志》卷一一)。今录诗十九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希昼,据《宋史·宗室世系》排行,为太祖九世孙。今录诗二首。
王昼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天圣六年(1028)任康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阳翟人,字承君。田况从子。以任为校书郎。知西河县,有善政。与邹浩以气节相激励。徽宗建中靖国初,入为大宗正丞。曾布数罗致之,不为屈。请知淮阳军,岁大疫,日挟医问病疗人,遇疾卒。
全宋诗
田昼,字承君,信都(今河北冀县)人(《临川集》卷九一《田公墓志铭》)。以荫为校书郎,调磁州录事参军,知西河县。哲宗元符中,监汴京广利门。徽宗建中靖国初召为大宗正丞。后提举江西常平,改知淮阳军,卒于治所,年四十五。事见《东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五《邹浩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二五六三
田昼,字承君,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枢密使田况从子,以荫为校书郎。调磁州录事参军,知西河县,有善政。元符中监京城门。以病归许,建中靖国初,入为大宗正丞。平生以气节自励,曾布数罗致之,不为屈。请知淮阳军,岁大疫,日挟医问病者,药之,染疾卒。《宋史》卷三四五《邹浩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42 【介绍】: 宋宗室,字叔问。赵德昭五世孙。徽宗大观元年进士。警敏强记,工书。宣和初,充详定《九域图志》编修官。高宗建炎中试太常少卿,集《太常因革礼》八十篇。累迁徽猷阁直学士、知秀州,奉祠归。有《崇兰集》。
全宋诗
赵子昼(一○八九~一一四二),字叔问,号西隐老人,燕王德昭五世孙。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进士,授签书大名府判官。累官宪州通判。宣和初,充详定《九域图志》编修官,迁刑部侍郎。南渡后,历太常少卿,知秀州,奉祠以归。高宗绍兴十二年卒,年五十四。有《崇兰集》二十卷,已佚,又有《肯綮录》一卷行世。事见《北山集》卷三三《赵公墓志铭》,《宋史》卷二四七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赵子昼(一○八九——一一四二),字叔问,燕懿王之后。中大观元年进士第,为宗室第一。起家签书大名府判官厅公事。后为刑部员外郎。南渡后以驾部员外郎召,迁左司员外郎、太常寺少卿,除徽猷阁待制、枢密都承旨,迁兵部侍郎。请外补,以徽猷阁直学士知秀州,明年知平江府。力请祠,提举江州太平观,寓止衢州凡七年。绍兴十二年以疾告老,迁左中奉大夫致仕。是年卒,年五十四。著文集二十卷。见程俱《赵公墓志铭》(《北山集》卷三三),《宋史》卷二四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5—1198 【介绍】: 宋越州新昌人,字叔访。石公揆子。年十四父下狱,奉母屏居山寺苦学,工文辞。及秦桧死,上书诉父冤,诏复职。孝宗隆兴元年进士。补将仕郎。淳熙十一年知鄞县,请宽赋敛,为政宽信简明。十四年召赴都堂审察。论两淮互市营田官庄之弊,皆切时务。官至朝请大夫知抚州。
全宋文·卷四五九四
石画问,字叔访,绍兴府新昌(今浙江新昌)人,公揆子。以父恩补将仕郎。铨试第一,转修职郎、监造船场,充湖广江西京西总领干办大军库。历知鄞县、信州。迁军器监丞,召对称旨,增秩为司封郎官。提举武夷山冲佑观。见《宋会要辑稿》食货六八之九五,万历《新昌县志》卷一一。
叶昼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常州府无锡人,字文通,自称锦翁、叶五叶、叶不夜,最后名梁无知。多读书,有才情,故为诡异之行。有《四书第一第二评》、《水浒》、《琵琶》、《拜月》诸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