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昭昧
明暗。犹是非。 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智哉众多士,服理辨昭昧。”
《漢語大詞典》:无皂白(無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语本诗·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汉 郑玄 笺:“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於王也。”三国志·魏志·锺繇传:“ 钟繇 字 元常 , 潁川 长社 人也” 裴松之 注引《先贤行状》:“弟於人何太无皂白邪!”《晋书·天文志下》:“比来 江 东无他故, 江 道亦不艰难,而 石季龙 频年再闭关,不通信使,此復是天公憒憒,无皂白之徵也。”
分類:是非
《漢語大詞典》:阿枉
(1).偏私不公正。后汉书·第五伦传:“ 伦 平銓衡,正斗斛,市无阿枉,百姓悦服。”《周书·苏绰传》:“唯当率至公之心,去阿枉之志,务求曲直,念尽平当。”
(2).枉曲,不分曲直是非。 唐 元稹 《卢士玫权知京兆尹制》:“尹正非人,则贤不肖阿枉;奏覆隔塞,则上下不通。”
《國語辭典》:批评(批評)  拼音:pī píng
1.评论是非好坏。通常针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或加以攻击。《红楼梦》第一九回:「天下山水多著呢,你那里知道这些。等我说完了,你再批评。」《文明小史》第二三回:「我这门样一闹,学堂中人一定要批评我,把我从前的名声,一齐付之东流了。」
2.对文学或艺术品加以分析、比较及评价。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九出:「俺小店乃坊间首领,只得聘请几家名手,另选新篇。今日正在里面删改批评、待俺早些贴起封面来。」
《漢語大詞典》:曲辨
(1).周详地治理。荀子·王霸:“儒者为之不然,必将曲辨。” 梁启雄 释:“曲,周也……説文:‘辨,治也。’”一说,谓尽量辨明是非。 郝懿行 曰:辨,古“辩”字。 王先谦 曰: 虞 王 本作“辩”。见 杨柳桥 《荀子诂释》
(2).同“ 曲辩 ”。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上》:“古人本分之事,而强以权术处之,是故恶夫曲辨之士也。”
《國語辭典》:白皂(白皁)  拼音:bái zào
皂,黑色。白皂比喻事情的是非原委。《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今日亲家初走到,就把话儿来诉告,不问青红与白皂,一迷将奴胡厮闹。」也作「皂白」。
分類:是非
《漢語大詞典》:化声(化聲)
(1).指各种论辩是非的言论。庄子·齐物论:“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 郭象 注:“是非之辩为化声。” 郭庆藩 集释引 郭嵩焘 曰:“言随物而变,谓之化声。” 南朝 宋 何承天 《又答宗居士书》:“徒为化声之辩,竟无明於真知。” 黄侃 新方言·后序二:“夫别国之语其緐,而化声之情多变。”
(2).推行教化的声誉。后汉书·循吏传·任延:“教导民夷,渐以礼仪,化声侔於 延 。”
《国语辞典》:彭蒙  拼音:péng méng
人名。战国齐的隐士,田骈之师,思想与庄子的齐是非说相近。
《國語辭典》:清头(清頭)  拼音:qīng tóu
1.知晓、明白。
2.底细、归结。《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六:「两个人常自聐聐聒聒,我也不知一个清头。」
3.吴语。指事理的是非轻重。《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东岳真个有灵,阴间真个无私,一些也瞒不得。大不似阳世间官府里没清头没天理的。」《海上花列传》第五十一回:「相与扑交打滚,踢毽子,捉盲盲,顽耍得没个清头。」
《漢語大詞典》:迷朱碧
南朝 梁 王僧孺 《夜愁示诸宾》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后因以“迷朱碧”表示不辨五色,不分是非。 宋 魏了翁 《满江红·次韵黄叙州》词:“嗟世眼,迷朱碧,矜气势,才呼吸。”
《漢語大詞典》:析中
谓判明是非。
分類:是非
《漢語大詞典》:定盘针(定盤針)
即指南针。比喻衡量是非的标准。 云窝 《教育通论》:“无一言不以古人为护身符,无一事不以古人为定盘针。”
《國語辭典》:是非堆  拼音:shì fēi duī
引起是非的根源。《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样妇人,若留著他,到底是个是非堆。」
《国语辞典》:说不是(说不是)  拼音:shuō bù shì
批评是非。《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在此须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
分类:批评是非
《國語辭典》:招事  拼音:zhāo shì
招惹是非。如:「在这种混乱的时局里,保持缄默,是避免招事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