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负胜(負勝)
(1).谓裁夺是非。 宋 沈括 《席氏墓志铭》:“ 思正 为 高邮军 司理,以狱用,而夫人雅不喜笞辱人, 思正 尤以此治狱,常主於情而不负胜以法也。”
(2).犹胜负。 宋 洪适 《刘府君墓志》:“会通国之善,与战终日,不名负胜,人始惊其奕思无敌。”
《國語辭典》:迷头(迷頭)  拼音:mí tóu
糊涂。《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太太听了,好不欢喜,那知他这个头,磕的一点儿不迷头。」
《漢語大詞典》:邑犬
(1).邑里中的狗。《淮南子·泰族训》:“故人主有伐国之志,邑犬羣嘷,雄鷄夜鸣。” 宋 王安石 《次韵张氏女弟咏雪》:“邑犬横来矜意气,窟蟾偷出助光辉。”
(2).比喻谗毁贤能、不辨是非的盲从者。《楚辞·九章·怀沙》:“邑犬之羣吠兮,吠所怪也。” 王逸 注:“言邑里之犬,羣而吠者,怪非常之人而噪之也。以言俗人羣聚毁贤智者。” 宋 苏轼 《次韵李端叔谢送牛戬鸳鸯竹石图》:“新诗勿纵笔,羣吠惊邑犬。” 鲁迅 《坟·寡妇主义》:“我曾经也略略猜想过这些谣诼的由来:反改革的老先生,色情狂气味的幻想家……跟着一犬而群吠的邑犬。”
《漢語大詞典》:闲非(閒非)
亦作“间非”。 责怪。汉书·王莽传上:“即有所间非,则臣 莽 当被詿上误朝之罪。”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三:“孝子之事亲也,既外竭其力,又内致其思,不使其亲有不义之名,不使其人有间非之言。”
亦作“间非”。 谓本无是非而兴起的是非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难道倒説不是来混争閒非不成?”《南曲谱·越调过曲·忆多娇》:“莫惹閒非来掛牵。”
《国语辞典》:鷇音  拼音:kòu yīn
比喻人言纷纭,是非难定。《庄子。齐物论》:「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国语辞典》:卿公  拼音:qīng gōng
为苗人论判是非的人。《称谓录。卷二十八。和事。卿公》:「峒溪纤志,为苗人论判是非者,谓之卿公。」
分类:是非
《國語辭典》:挑拨(挑撥)  拼音:tiǎo bō
1.搬弄是非。《水浒传》第二一回:「是谁挑拨你?我娘儿两个下半世过活,都靠著押司。」也作「挑唆」。
2.挑动、拨动。南唐。李升 咏灯诗:「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漢語大詞典》:理说(理説)
说理;申辩是非。 元郑廷玉《忍字记》第四折:“我和你个庄家理説,也不索去官中标拨。”《西游记》第九七回:“那夜有三十多名强盗,明火执杖,劫去家私,是我难捨,向贼理説。” 清 袁枚 续新齐谐·怨气变蛇:“乡民 陈老 有田数亩,与 郜 宅相近,禾稼屡被 郜 家骡马践伤,与之理説,反受豪奴辱詈。”
《漢語大詞典》:牛蚁(牛蟻)
指病虚,恍惚。 宋 苏轼 《次韵朱光庭初夏》:“陶然一枕谁呼觉,牛蚁新除病后聪。” 宋 范成大 《复作耳鸣》诗之二:“牛蚁谁知牀下鬭,鸡蝇任向梦中鸣。”亦喻指世事纷乱,是非难分。 宋 陆游 《蜀使归寄青城上官道人》诗:“世间牛蚁何劳问,输与云窗一粲然。”参见“ 牛鬭 ”。
《漢語大詞典》:牛斗
指牛宿和斗宿。传说 吴 灭 晋 兴之际,牛斗间常有紫气。 雷焕 告诉尚书 张华 ,说是宝剑之气上冲于天,在 豫东 丰城 。 张华 派 雷 为 丰城 令,得两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两人各持其一。 张华 被诛后,失所持剑。后 雷焕 子持剑过 延平津 ,剑入水,但见两龙各长数丈,光采照人。见晋书·张华传。后常用以为典。 北周 庾信 《思旧铭》:“剑没 丰城 ,气存牛斗。” 唐 杜甫 《所思》诗:“徒劳望牛斗,无计斸龙泉。” 元 萨都剌 《过延平津》诗:“神光射霄汉,牛斗为不明。” 何其芳 《忆昔》诗:“光芒万丈射牛斗,要把人间重铸成。”
《漢語大詞典》:牛斗(牛鬭)
1.谓牛相斗。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月峡猿啼,江神牛鬭。” 元 张雨 《春耕》诗:“壶浆稚子看牛鬭,却过田头午餉时。”
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纰漏:“ 殷仲堪 父病虚悸,闻牀下蚁动,谓是牛鬭。” 刘孝标 注引 檀道鸾 《续晋阳秋》:“ 仲堪 父曾有失心病。”后用“牛鬭”指病虚、心神恍惚。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广 客蛇影, 殷 师牛鬭。”
《漢語大詞典》:小辨
(1).在小事上辨别是非。《大戴礼记·小辨》:“寡人欲学小辨,以观於政,其可乎?” 汉 刘向 说苑·谈丛:“夫小快害义,小慧害道,小辨害治,苟心伤德。”
(2).见“ 小辩 ”。
《漢語大詞典》:小辩(小辯)
亦作“ 小辨 ”。
(1).辩说琐碎小事。荀子·非相:“小辩不如见端,见端不如见本分。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 杨倞 注:“小辩谓辩説小事。” 清 龚自珍 《语录》:“予不敢菲薄,采其小辩可也。”
(2).犹巧言。群书治要卷四四引 汉 桓谭 新论:“览诸邪背叛之臣,皆小辨贪饕之人也。”晋书·张载传:“况夫庸庸之徒,少有不得志者,则自以为枉伏。莫不饰小辩、立小善以偶时,结朋党、聚虚誉以驱俗。”
(3).犹小说,指细碎琐语。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 晋 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説》《幽明録》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詼谐小辩,或神鬼怪物。”
《漢語大詞典》:遗神(遺神)
(1).指忘却一切物我、是非差别的精神状态。宋书·顾觊之传:“忘生而生愈全,遗神而神弥畅。”
(2).谓抛弃精神实质。 清 厉鹗 《〈懒园诗钞〉序》:“诸君言为 唐 诗工矣,拙者为之,得貌遗神。”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近岁已来,作者咸师 龚 魏 ,放言倡论,冒为经世之谈;袭貌遗神,流为偏僻之论。”
《漢語大詞典》:十体(十體)
(1).指十种文体。 唐 陆龟蒙 《再酬袭美先辈见和读襄阳耆旧传之作》诗:“吾祖仗才力,革车蒙虎皮,手持一白旄,直向文场麾……十体免负赘,百家咸起痿。” 明 杨慎 《文赋列十体》:“分文之十体,各以四字尽之,可谓妙矣。”
(2).指书法的十体。 唐 张怀瓘 所分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见所著书断·列传
(3).指书法的十体。 唐 唐元度 所分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飞白、薤叶、垂针、垂露、鸟书、连珠。见宣和书谱·唐元度
(4).指十种诗体。 唐 元稹 于 元和 七年时,将自己所作诗分编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五言七言两体、律讽、悼亡、艳诗今古两体,共成十体。见所作《叙诗寄乐天书》
(5).指十种诗体。 五代 齐己 分诗作为高古、清奇、远近、双分、背非、虚无、是非、清洁、覆妆、阖门十体。见所著风骚旨格·诗有十体
《漢語大詞典》:非谤(非謗)
(1).议论是非,指责过失。非,通“ 诽 ”。《汉书·王莽传中》:“令王路设进善之旌,非谤之木,敢諫之鼓。” 颜师古 注:“非音曰诽。”
(2).造谣中伤。非,通“ 诽 ”。《汉书·晁错传》:“肉刑不用,辠人亡帑;非谤不治,铸钱者除。” 颜师古 注:“非读曰诽。”汉书·京房传:“ 显 告 房 与 张博 通谋,非谤政治,归恶天子。”
《國語辭典》:倒断(倒斷)  拼音:dǎo duàn
1.决断。引申有解决及计划的意思。宋。吴潜〈满江红。举世悠悠〉词:「万事尽由天倒断,三才自有人撑抵。」《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山前行正在州衙门前立,倒断不下,猛抬头看时,却见皇甫殿直在面前。」也作「道断」。
2.终止。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我这府里祗候几曾閒,差拨无铨次,从今后无倒断呀怨咨。」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楔子》:「因姐姐玉精神,花模样,无倒断晓夜思量。」也作「倒顿」。
3.清楚、明白。《二刻拍案惊奇》卷六:「亦且妻子随著别人已经多年,不知他心腹怎么样了,也要与他说个倒断。」
《漢語大詞典》:吠形
狗见形影而吠。喻不辨是非而盲目附和。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石亨奸党:“ 武清侯 石亨 等诬大学士 王文 、大司马 于谦 等迎代之罪,都给事中 王镇 等,亦皆吠形,至有‘誓不同朝’之语。”参见“ 吠形吠声 ”。
《國語辭典》:吠形吠声(吠形吠聲)  拼音:fèi xíng fèi shēng
一只狗看见人吠叫,其他的狗也跟著叫。比喻世人不辨真伪,盲目附和传说。也作「吠影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