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辨正  拼音:biàn zhèng
辨明是非,改正谬误。如:「这篇作文的错字连篇,非得一一辨正不可。」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原夫论之为体,所以辨正然否,穷于有数,追于无形。」《隋书。卷二。高祖纪下》:「自晋氏播迁,兵戈不息,雅乐流散,年代已多,四方未一,无由辨正。」
《國語辭典》:质问(質問)  拼音:zhí wèn
1.诘问、责问。《红楼梦》第六○回:「小蹄子,你走罢。俗语:『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质问我。」
2.质疑询问。《新五代史。卷三一。周臣传。郑仁诲传》:「每事有疑,即从仁诲质问,仁诲所对不阿,周太祖益奇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总管就把婢子容貌年齿之类,两相质问,无一不合。」
《國語辭典》:论理(論理)  拼音:lùn lǐ
1.论说道理,逻辑学上指依合理的原理或法则辩證正误的方法。《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谏说论理之臣闻于侧,则流漫之志诎矣。」
2.照道理说。《红楼梦》第二九回:「论理,我比不得别人,应该里头伺候。」《儒林外史》第九回:「论理,我弟兄既仰慕他,就该先到他家相见订交。」
《漢語大詞典》:倒植
(1).倒;倒置。谓将事物的首尾、上下、顺序、性质、是非、地位等颠倒过来,与正常情况相反。庄子·外物:“草木之倒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 汉 贾谊 《新书·威不信》:“足反居上,首顾居下,是倒植之势也。”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下:“古者,尊中国贱夷狄,真若首足。二 汉 虽议和亲,然礼亦不至均。今若是,是与之抗立,首足并处,失孰甚焉。臣恐久之,非但并处,又病倒植,顾其国号 契丹 足矣。”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臣若隐忍不言,将使忠邪混淆,是非倒植,卒致国是不定,政本动摇,非细故也。”
(2).倒装,修辞方法之一。有意识地颠倒词句的顺序,以调和音节,错综句法,加强语势。 章炳麟 《文学说例》:“倒植者,若书·禹贡言‘祇臺德先’……即‘先祇臺德’也。”
《漢語大詞典》:交斗
见“ 交鬭 ”。
《國語辭典》:武断(武斷)  拼音:wǔ duàn
1.指以权势断定是非曲直。《史记。卷三○。平准书》:「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初刻拍案惊奇》卷四:「至若舞文的滑吏,武断的土豪,自有刑宰主之。」
2.主观轻率地判断。如:「在没有调查清楚前,不可武断下评论。」
《國語辭典》:诉讼(訴訟)  拼音:sù sòng
法律上指因私权不获履行、受到侵害、或其他事项争执不能解决时,请求司法机构本于司法权,依法裁判的行为。
《漢語大詞典》:识性(識性)
审察事物、判别是非的禀性。晋书·傅咸传:“ 咸 字 长虞 ,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北史·李彪传:“ 彪 虽宿非清第,代闕华资,然识性严聪,学博坟籍。”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宋江三十六赞》:“余尝以 江 之所为,虽不得自齿,然其识性卓超有过人者。”
《漢語大詞典》:辨理
(1).辨析义理,说明道理。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又与 子高 泛论於 平原君 所,辨理至於臧三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宗经:“春秋辨理,一字见义。” 詹鍈 义证引春秋繁露·实性:“春秋别物之理。”
(2).辨别是非。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若其附和者流,虽甘心从逆,未始无人,然大率皆年少气盛,辨理不真。”
(3).申辩。辨,通“ 辩 ”。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凡应罪戮,而为 冲 微所辨理,赖以济宥者,前后数十。”
《國語辭典》:质成(質成)  拼音:zhí chéng
求人评定是非真伪。语本《诗经。大雅。绵》:「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漢語大詞典》:交构(交構,交搆)
(1).亦作“ 交媾 ”。阴阳交合。后汉书·周举传:“二仪交构,乃生万物。” 唐 李白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造化合元符,交媾腾精魄。”
(2).亦作“ 交媾 ”。指性交。《参同契》卷下:“观夫雌雄交媾之时,刚柔相交而不可解。”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躬庵 於 燕都 曾见一篋,中藏乌思藏欢喜佛像二躯,作男女交构状。” 郭沫若 《黑猫》:“交媾过后自然男的便成为女的人,女的便成为男的人。”
(3).亦作“ 交搆 ”、“ 交遘 ”。互相构陷。后汉书·陈蕃传:“而今左右羣竖,恶伤党类,妄相交搆,致此刑谴。” 汉 王粲 《为荆州与袁尚书》:“初闻 郭公则 、 辛仲治 通内外之言,造交遘之隙,使士民不协,姦衅并作。”《宋书·氐胡传》:“顷来公私纷紜, 华 戎 交构,皆此之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家庭交搆,未有不归於两伤者。”
(4).亦作“ 交搆 ”、“ 交遘 ”。勾结。后汉书·陈蕃传:“中常侍 曹节 、 王甫 等与共交搆,諂事太后。”《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近 汉 之世, 燕 盖 交遘,有 上官 之变。”新唐书·王重荣传:“﹝ 张存敬 ﹞即劾 珂 交构 克用 ,为方镇生事,不可赦。”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次守等策》:“今西北二方,復相交搆,夹困中国。”
(5).亦作“ 交搆 ”、“ 交遘 ”。离间;播弄是非。后汉书·左雄传:“后阿母遂以交遘失爵。” 宋 司马光 《上两宫疏》:“於是离间人君臣,交构人父子,使上下相疾,内外相疑。” 明 张居正 《答司马曹傅川》:“叵柰中遭憸人,交搆其间,使之致疑於我,又波及于丈。” 清 任泰学 《质疑》:“为君父者高下在心,勿令宵小窥伺,致启谗人交搆之衅也。”
《國語辭典》:招风(招風)  拼音:zhāo fēng
1.把风引来。晋。陆机〈羽扇赋〉:「其招风也利,其播气也平。」宋。张舜民〈纨扇〉诗:「纨扇本招风,曾将热时用。」
2.惹人注意而招致是非。如:「你这种争强好斗的个性,是很容易招风的。」
《國語辭典》:谈议(談議)  拼音:tán yì
批评议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你罪本当革役,我若轻恕了你,须被衙门中谈议。」
《國語辭典》:巷议(巷議)  拼音:xiàng yì
里巷中的议论。《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所以俗夫巷议,白驹远逝,穆穆清朝,远近莫观。」《文选。张衡。西京赋》:「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
《国语辞典》:说短长(说短长)  拼音:shuō duǎn cháng
讲论是非。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一折:「兀的不自有傍人说短长。」
分类:讲论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