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释昙度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蔡氏。江陵人。性敬慎。为沙门。善威仪。以戒范称。游学京师。备贯涅槃法华维摩大品。后至彭城。从僧渊受成实论。遂以此部见推于时。魏孝文闻其名。徵至平城讲受。学徒千馀人。撰成实蔬。太和十三年没。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昙度。本姓蔡。江陵人。少而敬慎威仪。素以戒范致称。神情敏悟鉴彻过人。后游学京师备贯众典。涅槃法华维摩大品。并探索微隐思发言外。因以脚疾西游。乃造徐州。从僧渊法师更受成实论。遂精通此部独步当时魏主元宏闻风餐挹。遣使徵请。既达平城大开讲席。宏致敬下筵亲管理味。于是停止魏都法化相续。学徒自远而至千有馀人。以伪太和十三年卒于魏国。即齐永明六年也。撰成实论大义疏八卷。盛传北土。
释昙简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南齐
昙简。本姓张。清河人也。为法净尼弟子住寺。游学淮海弘宣正法。先人后己志在广济。以齐建元四年立法音精舍。禅思静默通达三昧。德声遐布功化自远。道俗敬仰盛修供施。时有慧明法师。深爱寂静。本住道林寺。永明时为文惠帝竟陵文宣王之所修饰。僧多义学累讲经论。去来諠动明欲去之。简以寺为施因移白山。更立草庵以蔽风雨。应时行乞。取给所资。常聚樵木。云营功德。以建武元年二月十八日夜。登此积薪引火自焚。舍生死身供养三宝。近村见火竞来赴救。及至简已迁灭。道俗哀恸声振山谷。即聚所馀为立坟刹也。
释昙准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弘姓。魏郡汤阴人。出家从智诞法师受业。善涅槃法华。住昌乐王寺。既承齐之竟陵王讲说。遂南渡。止湘宫寺。随席谈论。不惮涂沮。次公叹曰。此北道人。非徒其容止言笑可观。至于烈亮恢廓。扬搉理妙。殊有标致。临川王映。长沙王晃。尤加钦礼。庐江何默。彭城刘绘。造房接足。请诰戒。北面而成业者。二百馀人。天监十四年终。寿七十七 寺复有智深比丘。亦魏人也。博综经论。天子王侯。莫不宾礼。性好直言。无所推屑。每语及北方僭叛事。辄愠见于色。由是自致废弃。不甚显。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昙准。姓弘。魏郡汤阴人。住昌乐王寺。出家从智诞法师受业。钻研之勤众皆弗及。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善涅槃法华。闻诸伊洛。闲居游思不交世务。承齐竟陵王广延胜道盛兴讲说。遂南度止湘宫寺。处处采听随席谈论。虽逢涂阻未曾告劳。次公叹曰。此北道人。非直美容止善言笑。烈亮恢廓雅有器度。至于言论深有情致。齐临川王萧映。长沙王萧晃。厚相钦礼。庐江何点彭城刘缯。并到房接足伸其戒诰。讲扬相继成其业者二百馀人。以天监十四年卒。春秋七十有七。时寺复有智深比丘。聪慧博识经论有功。天子王侯多所宾接。性好直言无所推屑。每商略捡洗物不有平。由是坎壈弘宣阻少。
释昙勇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南齐
昙勇者。昙简尼之姊也。为性刚直不随物以倾动。常以禅律为务。不以衣食经怀。憩法音精舍。深悟无常高崇我乐。以建武元年随简同移白山。永元三年二月十五日夜积薪自烧以身供养。当时闻见咸发道心。共聚遗烬以立坟刹云。
释昙斐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七十四
昙斐俗姓王,会稽剡人,住法华台寺。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昙斐。本姓王。会稽剡人。少出家受业于慧基法师。性聪敏素著领牒之称。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老庄儒墨颇亦披览。后东西禀访。备穷经论之旨。居于乡邑法华台寺。讲说相仍。学徒成列。斐神情爽发志用清玄。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席上之风见重当代。梁衡阳孝王元简及隐士庐江何胤。皆远挹徽猷招延讲说。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并结知音之狎焉。以天监十七年卒于寺。春秋七十有六。其制作文辞亦颇见于世。初斐有誉江东。被敕为十城僧主。符旨适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怀恋德。斐同县南岩寺有沙门法藏。亦以戒素见称。憙放救生命兴立图像。时馀姚县有明庆比丘。与斐同时致誉。庆本姓郑氏。戒行严洁学业清美。本师事炎公。又弘实弟子。师资三叶并见重东南焉。 论曰。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幽寂故心行处断。无言故言语路绝。言语路绝。则有言伤其旨。心行处断。则作意失其真。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释迦缄默于双树。将知理致渊寂。故圣为无言。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蠢蠢之徒非教孰启。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体冥寂以通神。借微言以津道。托形传真。故曰。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言者不真之物。不获已而陈之。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象驮负而弗穷。龙宫溢而未尽。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知月则废指。得兔则忘蹄。经云。依义莫依语。此之谓也。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四辩庄严为人广说。示教利憙其在法师乎。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终令般若盛于东川。忘想传乎季末。爰次竺潜支遁于兰法开等。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传化之美功亦亚焉。中有释道安者。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惟此三叶世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涌泉犹注。寔赖伊人。远公既限以虎溪。安师乃更同辇舆。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四翁赴汉。用之则行也。三闾辞楚。舍之则藏也。经云。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安虽一时同辇。乃为百民致谏。故能终感应真开云显报。其后荆陕著名。则以翼遇为言初。庐山清素。则以持永为上首。融恒影肇德重关中。生睿畅远领宗建业。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超进慧基。乃扬浙东之盛。虽复人世迭隆。而皆道术悬会。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赞曰。 遗风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释哲 孰振将颓  潜安比玉  远睿联瑰 鐇斧曲戾  弹沐斜埃  素丝既染 承变方来
谢昙济 朝代:南齐

人物简介

全齐文·卷二十五
昙济,永明末为国子助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6 【介绍】: 北魏顿丘人,字昙定。涉猎群书,有文才。孝文帝太和初,拜通直散骑常侍。宣武帝时,官度支尚书,领御史中尉。平京兆王元愉反,以本官领相州大中正。寻为高肇等所攻,除名。延昌初复官。孝明帝初,官吏部尚书。击退梁军,以功迁尚书右仆射。卒谥文烈。
全后魏文·卷三十五
平字昙定,崇从弟。太和初为通直散骑常侍,袭父嶷爵彭城王。后例降爵为公,拜太子中书舍人,迁散骑侍郎。出为长乐太守。除冀州仪同开府长史,行河南尹。宣武即位,除黄门侍郎。迁司徒左长史、河南尹,行相州事。寻正剌史,加征虏将军,又加平东将军。入为度支尚书,领御史中尉。拜镇北将军,行冀州事。领相州大中正,加散骑常侍。延昌中,迁中书令。孝明即位,加抚军将军,封武邑郡公,进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寻正右仆射,熙平元年卒,赠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曰文烈。
庾昙隆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五十四
昙隆,齐建武初通直散骑常侍。入梁为大中大夫,迁光禄大夫,有集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昙首。济阴王拓跋小新成孙。宣武帝景明三年,袭爵。除齐州刺史。在州贪暴,牛马骡驴,无不逼夺。家之奴隶,悉迫取良人为妇。后为御史中丞元纂所纠,会赦免。
元琛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6 【介绍】: 北魏宗室,鲜卑族,字昙宝。文成帝孙,齐郡王元简子,出继河间王元若,袭爵。宣武帝时,官定州刺史。以在州贪婪,被废。家极豪富,以银为马槽,言“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刘腾受其重赂,为之言,复出为秦州刺史,贪暴依旧。东益、南秦二州氐人起事,琛为行台,总军事,求欲无厌,内恃刘腾,无所畏忌。后攻汾晋胡蜀,卒于军。
薛昙宝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东汾阴人。薛虎子子。初补散骑,奉命采遗书于天下。历侍御中散、太子步兵校尉。宣武帝时以散骑常侍、龙骧将军,南道大使,巡行四方。
杜昙永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临江人。号元老。有道术。梁武帝天监中乘舟载家南上玉笥山,驻清虚馆,构清真宫。帝赐号金阙先生。后相传于太白峰顶白日升天。
释昙裴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王氏。会稽剡人。少弃家。事慧基。洞明方等深经。善庄老儒墨之书。游方考究经典疑义。还乡居法华台寺。学徒甚盛。裴神情秀朗。辞吐韵胜。如风行川流。声华于当时藉甚。衡阳孝王元简。及庐江何胤。皆师事之。张融周颙并从其游。天监中卒。寿七十。同时有沙门明庆者。馀姚人。戒行明白。而蕴藉尤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6—542 【介绍】: 亦作昙峦。北魏僧。雁门人。少于五台山出家,通内外经籍。后从菩提流支受《观无量寿经》,宏扬净土。魏主重之,号为神鸾。晚年住汾州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徒讲经,后人称其处为鸾公岩。为中国净土宗祖师。有《礼净土十二偈》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或为鸾。史失载姓氏。世居五台。灵踪圣迹。习于见闻。年未志学。即出家。陶冶内外典籍。研究四论佛性之指。尝以大集经。词义深密。欲为注解。所作将半。而遽感气疾。周行求医。至汾州秦陵之故墟。登东门城。仰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由是疾愈。将就前业。念以为人命几何。佛法无尽。乃闻江南陶隐居。治长生久视之方。苟得之。以遂厥志。诚未晚也。大通中。南谒梁武皇帝于重云殿。诏有司。引峦从千迷道入。时帝服僧伽黎。著纳帽屏坐绳床殿隅。峦至殿遥见。意其必帝也。然四顾略无几席。独其中设一高座。峦竟升而坐之。竖佛性义焉。遽三呼大檀越。帝始前礼。峦因顾之曰。佛性义深。今略标序。有疑赐问。帝即脱帽。稍加质难。且曰今日向晚。明当相见。峦下座出。所历诘曲。馀二十门。无少差谬。帝叹讶以为此道虽老侍从。数往来者。犹或误。而其人才至。便尔。岂易欺哉。 翌日诏入太极殿帝降接听造隐居勾曲山中。获仙方十卷。遂东游海上。路沮浙江波涛之险。传者以有鲍郎子神。灵甚。祷之可济。峦许为奏帝起祠宇。神复现形谢。及辞帝北归。果如所许云。时菩提流支方阐化魏境。峦悉出所获方。示之曰。吾佛法中。亦有胜此者乎。流支即授以观经。且谓苟依以脩治。当證无生。况长生乎。唾去其方。弗一省览。峦并举以投之火中。俄居并州大寺。徙居汾洲北山石壁玄中寺。或聚徒介山。盖今所谓峦公岩者是也。兴和四年终于平遥山寺。寿六十有七。终之日。人咸见幡华幢盖。香气乐音遍布。其著述。有调气论。礼净土偈。安乐集等。行世。自号玄简大士。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昙鸾。或为峦。未详其氏。雁门人。家近五台山。神迹灵怪逸于民听。时未志学。便往寻焉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内外经籍具陶文理。而于四论佛性弥所穷研。读大集经。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权停笔功周行医疗。行至汾川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宵。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由斯疾瘉。欲继前作。顾而言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本草诸经具明正治。长年神仙往往间出。心愿所指修习斯法。果剋既已方崇佛教不亦善乎。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广博弘赡海内宗重。遂往从之。既达梁朝。时大通中也。乃通名云。北国虏僧昙鸾故来奉谒。时所司疑为细作。推勘无有异词。以事奏闻。帝曰斯非觇国者。可引入重云殿。仍从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衣以袈裟覆以纳帽。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馀座。径往升之竖佛性义。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义深。略已标叙。有疑赐问。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因曰。今日向晚明须相见。鸾从座下仍前直出。诘曲重沓二十馀门。一无错误。帝极叹讶曰。此千迷道。从来旧侍往还疑阻。如何一度遂乃无迷。明旦引入太极殿。帝降阶礼接。问所由来。鸾曰。欲学佛法限年命促减。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帝曰。此傲世遁隐者。比屡徵不就任往造之。鸾寻致书通问。陶乃答曰。去月耳闻音声。兹辰眼受文字。将由顶礼岁积。故使应真来仪。正尔整拂藤蒲具陈花水。端襟敛思伫耹警锡也。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经十卷。用酬远意。还至浙江。有鲍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无由得度。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请当为起庙。须臾神即见形。状如二十。来告鸾曰。若欲度者明旦当得。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涛犹鼓怒。才入船里帖然安静。依期达帝具述由缘。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因即辞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鸾往启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鸾寻顶受。所赍仙方并火焚之。自行化他流靡弘广。魏主重之号为神鸾焉。下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复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时往介山之阴。聚徒蒸业。今号鸾公岩是也。以魏兴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遥山寺。春秋六十有七。临至终日。幡花幢盖高映院宇。香气𤑫勃音声繁闹。预登寺者并同瞩之。以事上闻。敕乃葬于汾西泰陵文谷。营建㙛塔并为立碑。今并存焉。然鸾神宇高远机变无方。言晤不思动与事会。调心练气对病识缘。名满魏都。用为方轨。因出调气论。又著作王邵。随文注之。又撰礼净土十二偈。续龙树偈后。又撰安乐集两卷等。广流于世。仍自号为有魏玄简大士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雁门人。家近五台山。神迹灵怪。时未志学。便往寻焉。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读大乘经。恨其词义深密。难以开悟。因而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停笔医疗。行至汾州。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霄。忽见天门洞开。六欲阶位。上下重复。历然齐睹。由斯疾愈。前作尅眼。方崇佛教。承江南陶隐居者。方术所归。广博弘赡。海内宗重。遂往从之。既达梁朝。时大通中。通名云北国番僧昙鸾奉谒。时所司疑为细作。推勘无有异词。以事奏闻。帝曰斯非觇国者。可引入重云殿。仍从千迷道。帝先于殿隅。却坐绳床。衣以袈裟。覆以纳帽。鸾至殿前。顾望无承对者。见有施张高座。上安几拂。正在殿中。傍无馀座。径往升之。竖佛性义。三命帝曰。大檀越。佛性义深。略已标叙。有疑赐问。帝却纳帽。便以数关往复。因曰今日向晚。明须相见。鸾从座下仍前直出。诘曲重沓。二十馀门。一无错误。帝极叹讶。曰此千迷道。从来旧时往还疑阻。如何一度。遂乃无迷。明旦引入太极殿。帝降阶礼接。问所由来。鸾曰。欲学佛法。恨年命促减。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帝曰此傲世遁隐者。比屡徵不就。任往造之。鸾寻致书通问。及届山所。接对欣然。便以仙方十卷。用酬远意。还至浙江。有鲍郎子神者。一鼓涌浪。七日便止。正值波初。无由得渡。鸾便往庙所。以情祈告。必如所请。当为起庙。须臾神即见形。告鸾曰。若欲渡者。明旦当得。愿不食言。及至明晨。涛犹鼓怒。才入船里。帖然安静。依期达帝。具述由缘。有敕为江神。更起灵庙。因即辞还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行至洛下。逢中国三藏菩提留支。鸾往启曰。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留支唾地曰。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更轮回三有耳。即以观经授之曰。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也。鸾寻顶受。所赍仙方。并火烧之。自行化他郡。流靡弘广。魏主重之。号神鸾。兴和四年。因疾。卒于平遥山寺。
昙无最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武安人。俗姓董。通经论,善言辩。住洛都融觉寺。孝明帝正光元年,召昙无最与道士姜斌对论,无最胜伏之。后不测其终。有《大乘义章》。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五 护教科
姓董氏。武安人。深入禅那。坚持律部。玄儒之道。尤所该贯。尝于邯郸崇尊寺。拥徒说戒。至布萨日。依位行筹。及计其数。乃馀六十。人少而筹多。私切怪之。既而廉知皆圣贤降集也。后诏住洛阳融觉寺。寺即清河文献王怿所建。栋宇之盛。亘三里。最善华严涅槃。弘敷之际。缁素盈席。天竺沙门菩提流支。读最所著大乘义章。必弹指唱善。翻为梵文。寄传大夏。每见则礼之。谓为东土菩萨。 正光初。帝加元服。大赦天下。会释李二教于殿上斋食讫。帝以佛与老子出世先后。遣侍中刘滕宣诏问。时清通观道士姜斌对曰。据开天经。以为老子西入化胡成佛。以佛为侍者。若是而言。则同时明矣。最因质之曰。老子于周。正当何王而生。复于何年西入。斌曰。老子于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日生。简王四年。为守藏吏。敬王元年。与崤关令尹喜西入。此固可以考者。最曰。然则佛生于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入灭于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计距老子之生。三百四十五年。迄其死。盖百三十年。悬绝如此。同时之说无乃谬乎。斌曰。此于书奚所据。最曰。据周书异记汉本内传。斌又曰。孔子中国之圣人也。于事物宜无所不知。于纪载宜无所不及。今求佛之迹。而无所著见。抑岂孔子亦有所未尽欤。最曰。孔子以三备十经致群类。而佛之出处。具中备。仁者管窥。又焉能以识之哉。于是诏中书令元乂斥退姜斌。中书侍郎魏收。尚书郎祖莹。就观取开天经。辩验来历。太尉萧综。太傅李寔。卫尉许伯桃。吏部尚书邢栾。散骑常侍温子升。百七十人。奏云。老子止著五千言。馀无所作。臣等议。道士姜斌罪当惑众。诏加斌极刑。以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之谏。遂贷死徙马邑。最后莫知其终。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护法上
释昙无最。姓董氏。武安人也。灵悟洞微餐寝玄秘。少禀道化名垂朝野。为三宝之良将。即像法之金汤。讽诵经论坚持律部。偏爱禅那心虚静谧。时行汲引咸所推宗。兼博贯玄儒尤明论道。故使七众望尘奄有繁闹。最厌世情重将捐四部。行施奖诲多以戒禁为先。丞动物机信用云布。曾于邯郸崇尊寺说戒。徒众千馀。并是常随门学。至四月三十日布萨行筹依位授受。常计之外乃长六十。最居坐端深怪其异。既无外众通夕怀疑。明旦重推。有人见从邯郸城西而来者。并异伦大德。衣服正帖翔步闲雅。亦有见从鼓山东面而来。或于中路逢者皆云。往赴崇尊听僧说戒。如是数般节级勘其年齿相扶人数多少洽满六十焉。故知道会圣心。是幽灵遐降。竹林群隐明非妄承。最德洽释宗屡当时望。后敕住洛都融觉寺。寺即清河文献怿所立。廊宇充溢周于三里。最善弘敷导。妙达涅槃华严。僧徒千人常业无怠。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见而礼之。号为东土菩萨。尝读最之所撰大乘义章。每弹指唱善。翻为梵字。寄传大夏。彼方读者皆东向礼之为圣人矣。然其常以弘法为任。元魏正光元年。明帝加朝服大赦。请释李两宗上殿。斋讫侍中刘腾宣敕。请诸法师等。与道士论义。时清道馆道士姜斌。与最对论。帝问。佛与老子同时不。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佛时以为侍者。文出老子开天经。据此明是同时。最问曰。老子周何王而生。何年西入。斌曰。当周定王三年。在楚国陈郡苦县厉乡曲人里。九月十四日夜生。简王四年为守藏吏。敬王元年八十五。见周德陵迟。遂与散关令尹喜。西入化胡。约斯明矣。最曰。佛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灭度。计入涅槃经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三十年。乃与尹喜西遁。此乃年载悬殊。无乃谬乎。斌曰。若如来言出何文纪。最曰。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并有明文。斌曰。孔子制法圣人。当时于佛迥无文志何耶。最曰。孔氏三备卜经。佛之文言出在中备。仁者识同管窥览不弘远。何能自达。帝遣尚书令元又宣敕。道士姜斌论无宗旨。宜令下席。又议。开天经是谁所说。中书侍郎魏收。尚书郎祖莹。就观取经。大尉萧综太傅李寔。卫尉许伯桃。吏部尚书邢栾。散骑常侍温子升等。一百七十人。读讫奏云。老子止著五千文。馀无言说。臣等所议。姜斌罪当惑众。帝时加斌极刑。西国三藏法师菩提留支苦谏。乃止配徒马邑。最学优程举继乎魏史。藉甚腾声移肆通国。遂使达儒朝士降阶设敬接足归依。佛法中兴惟其开务。后不测其终。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董。武安人。少禀道化。名垂朝野。讽诵经论。坚持律部。偏爱禅那。心虚静谧。时行汲引。咸所推宗。兼博贯玄儒。尤明论道。最厌世情重。将捐四部。行施奖诲。多以戒禁为先。曾于邯郸崇尊寺说戒。徒众千馀。并是常随门学。至四月三十日。布萨行筹。依位授受。常计之外。增长六十。最居座端。深怪其异。既无外众。通夕怀疑。明旦重推。有人见从邯郸城西而来者。并异伦大德。衣服正怙。翔步闲雅。亦有见从鼓山东面而来。或于中路逢者。皆云往赴崇尊。听僧说戒。如是数般节级。勘其年齿相扶。人数多少。恰满六十。是幽灵遐降也。后敕住洛都融觉寺。廊宇充溢。周于三里。最善弘敷导。妙达涅槃华严。僧徒千人。常业无怠。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见而礼之。号为东土菩萨。尝读最之所撰大乘义章。每弹指唱善。翻为梵字。寄传大夏。彼方读者。皆东向礼之为圣人。然其常以弘法为任。元魏正光元年。明帝加朝服大赦。请释李两宗上殿。斋讫。侍中刘滕宣敕。请诸法师等。与道士论义。时清通观道士姜斌。与最对论。帝问佛与老子同时不。姜斌曰。老子西入化胡成佛。佛以为侍者。文出老子开天经。据此明是同时。最问曰。老子同何王而生。何年西入。斌曰。当周定王三年。在楚国陈州苦县厉乡曲人里。九月十四日夜生。蕳王四年为守藏吏。敬王元年。年八十五。见周德陵迟。遂与散关令尹喜。西入化胡。约斯明矣。最曰。佛当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昭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灭度。计入涅槃。经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三十年。乃与尹喜西遁。此乃年载悬殊。无乃谬乎。斌曰。若如来言。出何文纪。最曰。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并有明文。斌曰。孔子制法。圣人当明。于佛迥无文志何耶。最曰。孔氏三备十经。佛之文言。出在中备。仁者识同管窥。览不弘远。何能自达。帝遗尚书令元又宣敕。道士姜斌。论无宗旨。宜令下席。又议开天经。是谁所说。中书侍郎魏收。尚书郎祖莹。就观取经。太尉肖综。太傅李实。卫尉许伯桃。吏部尚书邢栾。散骑常侍温子升等。一百七十人。读讫奏云。老子止著五千文。馀无言说。臣等所议。姜斌罪当惑众。帝时加斌极刑。西国三藏法师。菩提留支。苦谏乃止。配徒马邑。最学优魏史。籍甚腾声。遂使达儒朝士。降阶设敬。接足归依。佛法中兴。惟其开务。后不测其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