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汉书》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列传·平当〉~3048~
平当字子思,祖父以訾百万,自下邑徙平陵。当少为大行治礼丞,功次补大鸿胪文学,察廉为顺阳长,栒邑令,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每有灾异,当辄傅经术,言得失。文雅虽不能及萧望之、匡衡,然指意略同。自元帝时,韦玄成为丞相,奏罢太上皇寝庙园,当上书言:「臣闻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三十年之间,道德和洽,制礼兴乐,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今圣汉受命而王,继体承业二百馀年,孜孜不怠,政令清矣。然风俗未和,阴阳未调,灾害数见,意者大本有不立与?何德化休徵不应之久也!●福不虚,必有因而至者焉。宜深其道而务修其本。昔者帝尧南面而治,先『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而化及万国。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夫孝子善述人之志,周公既成文武之业而制作礼乐,修严父配天之事,知文王不欲以子临父,故推而序之,上极于后稷而以配天。此圣人之德,亡以加于孝也。高皇帝圣德受命,有天下,尊太上皇,犹周文武之追王太王、王季也。此汉之始祖,后嗣所宜尊奉以广盛德,孝之至也。书云:『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传于亡穷。』」上纳其言,下诏复太上皇寝庙园。顷之,使行流民幽州,举奏刺史二千石劳●有意者,言勃海盐池可且勿禁,以救民急。所过见称,奉使者十一人为最,迁丞相司直。坐法,左迁朔方刺史,复徵入为太中大夫给事中,累迁长信少府、大鸿胪、光禄勋。先是太后姊子卫尉淳于长白言昌陵不可成,下有司议。当以为作治连年,可遂就。上既罢昌陵,以长首建忠策,复下公卿议封长。当又以为长虽有善言,不应封爵之科。坐前议不正,左迁钜鹿太守。后上遂封长。当以经明禹贡,使行河,为骑都尉,领河堤。哀帝即位,徵当为光禄大夫诸吏散骑,复为光禄勋,御史大夫,至丞相。以冬月,赐爵关内侯。明年春,上使使者召,欲封当。当病笃,不应召。室家或谓当:「不可强起受侯印为子孙邪?」当曰:「吾居大位,已负素餐之责矣,起受侯印,还卧而死,死有馀罪。今不起者,所以为子孙也。」遂上书乞骸骨。上报曰:「朕选于众,以君为相,视事日寡,辅政未久,阴阳不调,冬无大雪,旱气为灾,朕之不德,何必君罪?君何疑而上书乞骸骨,归关内侯爵邑?使尚书令谭赐君养牛一,上尊酒十石。君其勉致医药以自持。」后月馀,卒。子晏以明经历位大司徒,封防乡侯。汉兴,唯韦、平父子至宰相。
《國語辭典》:明经(明經)  拼音:míng jīng
1.明于经术。《汉书。卷七一。隽疏于薛平彭传。平当》:「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2.唐时以经义所取之士。《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自唐以来,所谓明经,不过帖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已。」
3.明清时对贡生的尊称。《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这陆氏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好色身亡,把孩子严加教诲。后来明经出仕,官为别驾之职。」
《国语辞典》:金光明经(金光明经)  拼音:jīn guāng míng jīng
佛教典籍。有三种译本:(1)北凉昙无谶译,四卷,题为《金光明经》,流通最广。(2)隋代宝贵等取前译补译,合入其缺品八卷,题为《合部金光明经》。(3)唐代义净译,十卷,题为《金光明最胜王经》,文义最充足。
《漢語大詞典》:白腊明经(白臘明經)
见“ 白蜡明经 ”。
《國語辭典》:白蜡明经(白蠟明經)  拼音:bái là míng jīng
白蜡,比喻空白;明经,科举考试科目之一。「白蜡明经」比喻屡试不第。宋。曾慥《类说。卷四○。稽神异苑。白蜡明经》:「张鸑号青钱学士,以其万选万中。时有明经董万举九上不第,号白蜡明经,与鸑为对。」
《國語辭典》:白蜡明经(白蠟明經)  拼音:bái là míng jīng
白蜡,比喻空白;明经,科举考试科目之一。「白蜡明经」比喻屡试不第。宋。曾慥《类说。卷四○。稽神异苑。白蜡明经》:「张鸑号青钱学士,以其万选万中。时有明经董万举九上不第,号白蜡明经,与鸑为对。」
《漢語大詞典》:白腊明经(白臘明經)
见“ 白蜡明经 ”。
《高级汉语词典》:明经义谙雅故
了解经书的意义,通晓过去的文章典故。谙:熟悉
《國語辭典》:甲科  拼音:jiǎ kē
1.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汉代课士分甲乙丙三科,唐宋进士分甲、乙科,甲科试题最难。《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唐。王建〈送薛蔓应举〉诗:「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2.明清以后通称进士为「甲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这段话文,乃是四川新都县有一乡宦,姓杨,是本朝甲科。」也称为「甲榜」。
《漢語大詞典》:秋堂
(1).秋日的厅堂。常以指书生攻读课业之所。 唐 王建 《送司空神童》诗:“秋堂白髮先生别,古巷青襟旧伴归。” 唐 元稹 《含风夕》诗:“夏服稍轻清,秋堂已岑寂。” 唐 李绅 《南梁行》:“故篋岁深开断简,秋堂月曙掩遗题。” 唐 聂夷中 《秋夕》诗:“日往无復见,秋堂暮仍学。”
(2). 十国 时 王审知 割据称帝,国号 闽 ,每年开科取明经进士,称为秋堂。见宋史·世家传六·留从效
《漢語大詞典》:诸科(諸科)
(1). 唐 代对科举考试常科中所有科目的总称。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近代以诸科取士者甚多。”
(2). 北宋 时对科举考试常科中除进士科以外的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其他科目的总称。 南宋 尽废诸科,科举常选仅进士一科。宋史·选举志一:“ 宋 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四年:“癸巳,御 崇政殿 ,试礼部奏名进士及明经、诸科及特奏名进士、诸科。”
《國語辭典》:学究(學究)  拼音:xué jiù
1.本为唐宋时考试的科目之一。《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后用以泛称读书人。《刘知远诸宫调。第一》:「知远便从引至庄上,请王学究写文契了必。」《喻世明言。卷一八。杨八老越国奇逢》:「高年学究,忽然及第连科。」
2.旧称私塾中的教书先生。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六。辨證类。嘲学究》:「近世嘲学究云:『我若有道路,不作猢狲王。』」
3.讽刺迂腐浅陋而不通世故的读书人。
《漢語大詞典》:三鳣(三鱣)
东汉 杨震 明经博览,屡召不应,有鹳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人谓蛇鳣为卿大夫服之象;数三,为三台之兆。后果位至太尉。事见后汉书·杨震传。后每用以为典,指登公卿高位的吉兆。 南朝 梁 简文帝 《司徒始兴忠武王诔》:“三鱣表服,二鹿随轮。” 宋 司马光 《赠太师文公挽辞》诗:“庭有三鱣集,门容駟马过。”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慈训》:“三鱣集,一鶚翀,向鸡窗挥霓吐虹。”
《漢語大詞典》:贡公(貢公)
汉 贡禹 以明经洁行,征为博士。 元帝 时累官至御史大夫。屡次上书言朝事得失,主张选贤能,诛奸臣,罢倡乐,修节俭。后世尊称“贡公”。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 彭薛 裁知耻, 贡公 未遗荣。” 明 陆粲 《赠别王直夫》诗:“ 严子 时闭肆, 贡公 乃弹冠。”参阅汉书·王吉传
《國語辭典》:帖括  拼音:tiè guā
唐代举子把经书里难记的句子编成歌诀,以便诵读,称为「帖括」。后来通指科举的文字。《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论余大先生的举业,虽不是时下的恶习,他要举国初帖括的排场,却也不是中和之业。」
《漢語大詞典》:韦经(韋經)
汉 丞相 韦贤 少子 玄成 ,以明经历相位。时 邹 鲁 有谚:“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见汉书·韦贤传。后因以“韦经”为称扬 韦 姓族人之典。 唐 杜甫 《哭韦大夫之晋》诗:“ 汉 道中兴盛, 韦 经亚相传。” 仇兆鳌 注:“ 韦贤 少子 玄成 ,復以明经为相,故曰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