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昆崙(昆崙)  拼音:kūn lún
1.山脉名。参见「昆崙山脉」条。
2.山名。参见「昆崙山」条。
3.古代泛指中南半岛南部及南洋群岛一带的居民。为现今的马来人种。见《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西南蛮传。林邑传》。
4.称皮肤黑的人。《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崙。」
5.道家称头为「昆崙」。见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二。上部经》。
《漢語大詞典》:昆明
(1).指 汉 代 昆明池 。汉书·元后传:“秋歷 东馆 ,望 昆明 ,集 黄山宫 。” 宋 司马光 《虞部刘员外约游金明光以贱事失期以诗谢之》之一:“不唯 汉 帝 昆明 小,更觉 唐 家 曲水 贫。” 清 吴伟业 《桃核船》诗:“ 汉 家水战习 昆明 , 曼倩 偷来下瀨横。”
(2).古代我国西南部族名。汉书·西南夷传:“於是天子乃令 王然于 、 柏始昌 、 吕越人 等十餘辈间出 西南夷 ,指求 身毒国 。至 滇 , 滇王 当羌 乃留为求道。四岁餘,皆闭 昆明 ,莫能通。”
《國語辭典》:后昆(後昆)  拼音:hòu kūn
后代子孙。《书经。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文选。傅亮。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素风道业,作范后昆。」
《漢語大詞典》:昆仑(昆侖)
亦作“崐仑2”。
(1).古代亦写作“昆仑”。 昆仑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间,西接 帕米尔 高原,东延入 青海 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 昆仑山 上有 瑶池 、 阆苑 、 增城 、 县圃 等仙境。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远以周流。” 唐 韩愈 《杂诗》之三:“ 崑崙 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
(2).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叙。” 孔 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 昆仑山 。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闇中大战, 谦之 手射 阳迈 柁工,船败纵横, 崑崙 单舸接得 阳迈 。” 唐 张籍 《昆仑儿》诗:“ 崑崙 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 汉 地游。”旧唐书·南蛮传·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号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称。 唐 王维 《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并师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崑崙捉马挑灯,迎导以去。”参见“ 崑崙奴 ”。
(6).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明 王錂《春芜记·说剑》:“你看他乘云驾雾凭虚走,早把那 崑崙 秘术来传受。” 清 顾彩 《髯樵传》:“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 崑崙 。”参见“ 崑崙奴 ”。
(7).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崐崘。”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 氏,体黑麻面,故谓之 阎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隐 《魏侯第东北楼堂书所见成篇》:“锁香金屈戌,带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注:“酒名。”参见“ 崑崙觴 ”。
(10).道教语。指头脑。云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黄庭外景经》:“子欲不死修崑崙。”云笈七籤卷十七:“眼为日月,髮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崑崙。”
(11).脐之别名。黄庭内景经·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纬经》:“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崑崙,一名特枢。”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间。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 昆仑 ,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 昆仑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 陈毅 《昆仑山颂》诗:“ 昆仑 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汉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封禅书:“ 济南 人 公玊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 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参见“ 昆仑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昆仑障 。 西汉 置。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南。为宜禾都尉治所。
(4). 东晋 南朝 时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其肤色较黑。南齐书·王琨传:“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为 崑崙 。”按,崑崙,同“ 昆仑 ”。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昆仑》
(5).我国古代泛称今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以至 东非 之人为昆仑。参阅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 三国 吴万震 《南州异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记》、 唐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6).古岛屿名。亦译 军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昆仑岛 。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亦有此岛。
(7).针灸穴位名。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足三阳经总穴名》:“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阴……昆仑,跗阳。”
广大无垠貌。昆,通“ 浑 ”。 汉 扬雄 《太玄·中》:“昆仑旁薄,思之贞也。” 司马光 集注:“昆,音魂;仑,卢昆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元气昆仑,充满天地。”
《漢語大詞典》:昆仑道(昆侖道)
指 汉 时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孝武本纪:“於是上令 奉高 作明堂 汶上 ,如 带 ( 公玊带 )图。及五年脩封,则祠 太一 、五帝於明堂上坐……天子从 昆仑道 入,始拜明堂如郊礼。” 司马贞 索隐:“ 玊带 明堂图中为复道,有楼从西南入,名其道曰 崑崙 。言其似 崑崙山 之五城十二楼,故名之也。”参见“ 昆仑 ”。
分類:明堂通道
《國語辭典》:昆弟  拼音:kūn dì
1.兄弟。《论语。先进》:「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礼记。中庸》:「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2.比喻关系亲密,友好如兄弟。《战国策。齐策一》:「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朕追念前事,薄物细故,谋臣计失,皆不足以离昆弟之驩。」
3.同辈的人。《后汉书。卷二四。马援列传》:「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裤。」
《漢語大詞典》:昆弟(晜弟)
兄弟;哥哥和弟弟。《尔雅·释亲》:“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宋 田况 儒林公议卷下:“械 三嘏 送虏主帐前,以其晜弟皆方委任,遂贷 三嘏 死。”
《國語辭典》:昆山(崑山)  拼音:kūn shān
山名:(1)位于江苏省松江县西北。(2)江苏省昆山县西北的马鞍山,唐天宝中改名为「昆山」。(3)昆崙山的简称。参见「昆崙山」条。
《國語辭典》:昆腔(崑腔)  拼音:kūn qiāng
流行于大陆地区江浙一带的剧种。始于元代,最初是江苏昆山一带民间所流行的清唱腔调,故称为「昆山腔」。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以昆山腔为基础,综合我国各地方腔调,揉合南北曲,以笛、管、笙、琵琶、锣鼓等为乐器,旋律婉转细致,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为集南北曲大成的时曲,是明代到清中叶以前我国主要的戏曲腔调。由于所唱的是曲牌,故称为「昆曲」;因以江南苏州昆山一带的语言演出,故也称为「昆剧」。
《漢語大詞典》:弟昆(弟晜)
见“ 弟昆 ”。
《漢語大詞典》:弟昆
亦作“ 弟晜 ”。 弟兄。 唐 杜甫 《彭衙行》诗:“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 宋 苏轼 《东坡》诗之八:“吾师 卜子夏 ,四海皆弟昆。” 元 师严 《大阅》诗:“既同事王室,於义如弟晜。” 章炳麟 《印度中兴之望》:“矜华靡而羞质野,其视 印度 盖与 西羗 、 马来 相等。由是言之, 汉 土弟昆皆贾竪之见耳。”
分類:弟兄
《國語辭典》:昆虫(昆蟲)  拼音:kūn chóng
虫类的总称。《荀子。富国》:「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
分類:昆虫虫类
《國語辭典》:昆吾  拼音:kūn wú
1.国名。位今河南省濮阳县,曾为夏伯,后为商汤所灭。
2.正午时太阳所在的地方。《淮南子。天文》:「至于昆吾,是谓正中。」《文选。张衡。思玄赋》:「跻日中于昆吾兮,憩炎火之所陶。」
3.古代的宝刀、宝剑。以昆吾山上的赤铜打造成。《山海经。中山经》晋。郭璞。注:「此山出名铜,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周穆王时西戎献之,尸子所谓昆吾之剑也。」也作「锟铻」。
《漢語大詞典》:昆吾刀
用昆吾石冶炼成铁制作的刀。海内十洲记·凤麟洲:“昔 周穆王 时, 西胡 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劒之所出,从 流州 来。”宋史·文苑传六·李公麟:“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世谓古玉,皆昆吾刀刻,不尽然也。”
分類:昆吾冶炼
《國語辭典》:西昆(西崑)  拼音:xī kūn
1.西方的昆崙山。唐。王绩〈游仙〉诗四首之三:「心疑游北极,望似陟西昆。」
2.西方昆崙群玉之府。相传为古帝王藏书的地方。唐。上官仪〈为朝臣贺凉州瑞石表〉:「详观帝箓,披册府于西昆。」
3.日落之处。比喻衰老。《文选。沈约。和谢宣城诗》:「牵拙谬东泛,浮情及西昆。」
《國語辭典》:西昆体(西崑體)  拼音:xī kūn tǐ
诗体名。宋初杨亿、钱惟演、刘筠等相互唱和,有《西昆酬唱集》行世,后世称他们诗体为「西昆体」。其特色为模拟李商隐诗风,词藻富丽,声调铿锵,好用僻典,末流或失于饾饤晦涩。宋。欧阳修《六一诗话》:「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西昆体。」
分類:诗体杨亿
《国语辞典》:昆阳(昆阳)  拼音:kūn yáng
地名。汉时设县,在今河南省叶县。汉光武帝曾于此大破王莽军队,是历史上著名的昆阳之战。
《國語辭典》:昆冈(崑岡)  拼音:kūn gāng
昆崙山。《书经。胤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唐。杜牧〈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昆冈怜积火,河汉注清源。」
《國語辭典》:昆季  拼音:kūn jì
兄弟。《浮生六记。卷二。閒情记趣》:「更有夏淡安、揖山两昆季,并缪山音、知白两昆季。」
分類: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