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有意无意(有意無意)  拼音:yǒu yì wú yì
存心与不经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国语辞典》:首如飞蓬(首如飞蓬)  拼音:shǒu rú fēi péng
头发散乱像飞散的蓬草。比喻无心化妆打扮。语出《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国语辞典》:忠厚老实(忠厚老实)  拼音:zhōng hòu lǎo shí
忠诚厚实无心机。如:「他禀性善良,忠厚老实,从不与人计较。」
《国语辞典》:一语成谶(一语成谶)  拼音:yī yǔ chéng chèn
谶,预言。「一语成谶」指本为一句无心的话,竟然变成预言且应验了。如:「想不到他当初的一句玩笑话,竟然一语成谶,令人不胜唏嘘。」
《国语辞典》: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拼音:gōng qí wú bèi, chū qí bù yì
乘人无备而攻击,出乎对方的预料。即在对方毫无心理、物质种种的准备时,给予迅速的攻击,为战略的一种。《三国演义》第一五回:「其地离此数十里,莫若以兵先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漢語大詞典》:柴立其中央
(1).谓像枯木般地无心而立于中央。庄子·达生:“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 郭象 注:“若槁木之无心,而中适。”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如槁木之无心而立於动静之中。” 宋 秦观 《游汤泉记》:“独是泉出无亢满之累,其仁足以及物,岂所谓无出而阳,无入而藏,柴立乎其中央者歟?”
(2).引申为中立。 梁启超 《加里波的戡定南意大利》:“於是 加福尔 又出其外交手段,而柴立其中央,若为不闻 加里波的 之阴谋也者,不予节制,而听其自去。”
《國語辭典》:全无心肝(全無心肝)  拼音:quán wú xīn gān
毫无良心、羞耻心。《南史。卷一○。陈后主本纪》:「后监守者奏言:『叔宝云:「既无秩位,每预朝集,愿得一官号。」』隋文帝曰:『叔宝全无心肝。』」
《漢語大詞典》:青黄沟木(青黄溝木)
庄子·天地:“百年之木,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其断在沟中。比犠尊於沟中之断,则美恶有间矣,其於失性一也。”后因以“青黄沟木”为无心仕进的典故。 宋 秦观 《代谢中书舍人启》:“曾非踊跃冶金,偶就於莫耶;惟是青黄沟木,遂成於牺象。”
分類:无心仕进
五位无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无想天无心,外道生于色界四禅天之无想天,五百大劫间受无心果报之位也。二,无想定无心,外道为生于无想天而修无相定之位也。三,灭界定无心,是俱解脱之阿罗汉,欣乐涅槃妙寂所入之无心定之位也。以七日为最极。四,极睡眠无心,在极睡眠而一时六识不修行之位也。五,极闷绝无心,是逼于打伤病苦等而一时气绝失心之位也。此无心为于一期相续之身上论者,故不言死生位之二无心,且末那,阿赖耶,之二识,恒时相续而无断绝无心之时,故不言之。但于六识论之。见百法问答钞三。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无心,谓无分别识心也。非全无心,但分别识心不行,故言五位无心也。
〔一、睡眠〕,谓众生睡眠之时,六识昏昧,不能见闻觉知,是名睡眠无心。(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二、闷绝〕,谓诸众生,惊倒闷绝,六识昏昧,见闻觉知,一时顿息,是名闷绝无心。
〔三、无想定〕,无想定者,即色界无想天所修之定也。谓修无想定时,身心俱灭,念虑灰凝,诸想不起,是名无想定无心。
〔四、无想报〕,谓因中厌生灭心,习无想定,故感报生无想天,经五百劫,心想不行,是名无想报无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五、灭尽定〕,谓入此定时,一切受领思想之心,一时灭尽,都无见闻觉知,出入之息亦尽,是名灭尽定无心。
无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心离妄念,谓之无心。非云无心识。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故云无心。又一时休止心识而使不生,故云无心。如五位无心是也。宗镜录四十五曰:「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处。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先德云:一念妄心仅动,即具世间诸苦。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则刺不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念妄心才动,即被诸有刺伤。故经云:有心皆苦,无心即乐。」同八十三曰:「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心是道。」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传心法要下曰:「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瞋,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无心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灭尽定四名之一。大乘义章九曰:「无心定者,偏对心王以彰其名,心识尽谢,故曰无心。离于有心分别散动,名无心定。」
无心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谓灭尽定及无想定无心之禅定。智度论四十七曰:「无心三昧者,即是灭尽定,或无想定。何以故?佛自说因缘入是三昧中,诸心心数法不行。」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心、心数法,悉皆不行,是名无心三昧,(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法也。不行者,谓此诸法皆不起也。)
无心道人
【佛学大辞典】
(杂语)无念无想之真人也。四十二章经曰:「供养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圣财集下曰:「三世佛者始觉之佛,如三千佛。以凡圣别执偏住于有相之心而供养,故限于佛而不通于凡,限于应身而不通于法身,未达不二之理也。凡夫亦本来之佛,与佛同体,不知此理者愚也。无心道人者,无凡心与佛心,是为无心之形。无凡心,故一切凡夫在此中。无佛心,故一切诸佛在此中。一时成供养一切之凡圣,岂非胜于偏供耶?黄檗云:于佛作清净光明解脱想。于众生作垢浊闇昧生死想。不可成佛。肇公云:佛非人非天。故能天能人也。此为真佛。非天非人者,为实体遮情之法门也。能天能人者,为权用表德之法门也。遮表俱时,体用不二,是为法门之大体。无心道人无凡圣之心,无心故为凡圣之物体,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
二种无心约教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约即要约,亦依约之义。谓如来之教,本离心缘言说之相。众生依教而修,舍离妄著之心,安住真实之理,则于圣道自然成就。故云:千经万论,莫不说离身心,破于执著。是也。
〔一、澄湛令无〕,谓诸众生,若能摄念安禅,澄神静虑,能令定体湛然,不为妄尘所挠,是名澄湛令无。
〔二、当体是无〕,谓诸众生,直了心源本寂,法亦无生,以一念起处,了不可得;是名当体是无。
处无心定
【三藏法数】
谓入无想定或灭尽定,虽受想心灭,出入息断,而此识不灭,是名处无心定。(无心定者,即无想天定也。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身證此定,即阿罗汉所證之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