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断疑(斷疑)
决疑。墨子·明鬼下:“夫众人耳目之请,岂足以断疑哉!”国语·吴语:“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大计。”汉书·刘向传:“异有大小希稠,占有舒疾缓急,而圣人所以断疑也。”南史·梁纪下·武帝:“ 天监 初, 何佟之 、 贺瑒 ……等覆述制旨,并撰吉凶宾军嘉五礼,一千餘卷,帝称制断疑焉。”
分類:断疑决疑
《國語辭典》:评事(評事)  拼音:píng shì
1.职官名。汉设立廷尉平,隋改为评事,为评决刑狱的官吏,到清末才废除。
2.由行政法院设立,掌理审判行政诉讼事物,其地位相当于普通法院的推事。
《漢語大詞典》:知见(知見)
(1).见识;见解。汉书·文帝纪:“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匄以啟告朕。”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宋神宗皇帝》:“ 介甫 之病,坐不近人情,故 君实 明快之言,如不闻也,然岂但 介甫 已乎,凡稍有知见者俱如是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往所理想,在知见情操,两皆调整,若主智一派,则在聪明睿智,能移客观之大世界于主观之中者。”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二章第二节:“从这多数的征伐事项中,可以抽绎出下列的几项知见。”
(2).看见,知道。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九:“时都统 冯湛 帐前适有一人在傍知见。”《廿载繁华梦》第二回:“海关里有两个册房……一个是造真册的,一个是造假册的。真册的自然是海关大臣和库书知见;假册的就拿来虚报皇上。”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六章:“大嫂, 刘 家的事你也知道,家公家婆做过什么,你也知见。”
(3).佛教语。知为意识,见为眼识,意谓识别事理、判断疑难。 宋 秦观 《法云寺长老疏文》:“无前后来去之际,有解脱知见之因。”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不停心,则虽有无上知见,为烦恼风动摇慧灯,若存若灭……制心一处,何事不办,如开佛知见矣。”
《國語辭典》:决疑(決疑)  拼音:jué yí
解决疑惑。《左传。桓公十一年》:「卜以决疑,不疑何卜。」唐。白居易 答卜者诗:「知君善易者,问我决疑不。」
《漢語大詞典》:决嫌(決嫌)
判断疑惑难明之事。嫌,嫌疑。 晋 葛洪 抱朴子·省烦:“踌躇岐路之衢,愁劳羣疑之藪,煎神沥思,考校叛例,尝有穷年竟不豁了,治之勤苦,决嫌无地。”《三国志·魏志·锺繇传》“諡曰 成侯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有司议諡,以为 繇 昔为廷尉,辨理刑狱,决嫌明疑,民无怨者,由 于 张 之在 汉 也。”
《漢語大詞典》:权疑(權疑)
谓决断疑难。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而以抗为劌,安其舒,是故可与循常,难与权疑。”
《國語辭典》:会诊(會診)  拼音:huì zhěn
数位医生会同诊断疑难病症。如:「谢太太的病情并不单纯,须会诊之后,才可确认究竟得了什么病。」
断疑生信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实相之妙理,断疑生信也。天台以之为法华经一部之功用。法华玄义九曰:「用是如来之妙能,此经之胜用。如来以权实二智为妙能,此经以断疑生信为胜用。祇二智能断疑生信,生信断疑由于二智,约人约法左右互论耳。」
断疑生信为用
【三藏法数】
用即力用,谓以大乘妙法,开示圆机。在迹门,令断权疑而生实信;在本门,令断近疑而生远信,故名断疑生信为用也。(迹门者,此经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所谈是也。迹犹足迹,如人住处,则有行往之迹。谓如来从久远之本,以垂近成之迹也。本门者,后十四品所谈是也。本犹根本,谓如来开近成之迹,以显久远之本也。)
能断疑惑
【三藏法数】
谓闻是大涅槃甚深之法,悉能断除疑惑之心。疑有二种:一疑名,二疑义。言听是经者,疑名之心即断;能思惟者,疑义之心即断,是名能断疑惑也。
善断疑惑
【三藏法数】
谓比丘于所建立法则,及所当学,或众有所疑,善能广为开说,断除其惑,令得如式修持,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断疑净华
【三藏法数】
断疑净华者,即见道也。谓初果须陀洹修无漏行观,断除疑惑,见道分明,则内心清净,道果自成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疑惑即见惑,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