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55,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宋文
文声
时制
雄辞
文才
陈文
选楼
试笔
文律
遗失
檃括
通体
山志
文澜
疏理
《漢語大詞典》:宋文
宋 代的文章。散文以 宋 代为盛,大家辈出,优秀作品甚多。其特点是明白晓畅,平易近人,对后世影响甚大。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歷朝文字之盛,其名各有所归。 汉 史、 唐 诗、 宋 文、 元 曲,此世人口头语也。汉书史记,千古不磨,尚矣! 唐 则诗人济济, 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坛,为三代后之三代也。”
《漢語大詞典》:文声(文聲)
(1).工于为文的名声。宋史·孔文仲传:“初, 文仲 与弟 武仲 、 平仲 皆以文声起 江西 ,时号三 孔 。” 元 冯子振 《红绣鞋·题小山苏堤鱼唱》曲:“ 东里 先生酒兴, 南州 高士文声。”
(2).指文章与诗歌。 王闿运 《〈八代文粹〉序》:“书契之兴,肇於羲画;文声之比,成於诗乐。”
《漢語大詞典》:时制(時制)
(1).指时节和制度。诗·鄘风·定之方中序:“ 文公 徙居 楚丘 ,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説之,国家殷富焉。” 孔颖达 疏:“既得其时节,又得其制度。”
(2).指当时的制度。 清 陈天华 《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一节:“他若 郑 人游於乡校,以詆毁时政,时制毫不禁之。”
(3).时令;季节。孙子·计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俞樾 《俞楼杂纂·著书馀料·〈孙子·计篇〉》:“时制,当读为时节。‘节’与‘制’一声之转。国语·晋语:‘夫祀,国之大节也。’ 韦 注:‘节,制也。’是其义亦相通。”
(4).谓送终之物需每一季度都有所添置。礼记·王制:“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脩。” 孙希旦 集解:“岁制者,谓送死之具,於每岁有所制也;时制,於每时有所制也;月制,於每月有所制也。六十已衰,始制为送死之具;至七十、八十,而所制弥备;至九十,又於所制者曰脩也。”后以“时制”借指七十岁。周书·儒林传·沈重:“ 建德 末, 重 自以入朝既久,且年过时制,表请还 梁 。”
(5).当代流行的文章体例。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古文公式:“但 汪氏 不知文用古法,而公式必遵时制。”
《漢語大詞典》:雄辞(雄辭)
气魄宏大、才情横溢的言论或文章。 唐 刘长卿 《送薛据宰涉县》诗:“雄辞变文名,高价喧时议。” 宋 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其雄辞閎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宋 陆游 《贺薛安抚兼制置启》:“杰作雄辞,散落四夷之远。”
《國語辭典》:文才  拼音:wén cái
文学写作的才能。《后汉书。卷四八。应奉传》:「弟子玚、璩,并以文才称。」
《漢語大詞典》:陈文(陳文)
陈旧的文章。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今行之已五百餘年,陈文委积,剿説相仍,而真意渐汩。”
《漢語大詞典》:选楼(選樓)
(1).原指 南朝 梁 昭明太子 萧统 所建的文选楼。借指文选。 清 张佩纶 《论闺秀诗》之一:“《玉臺》空补‘选楼’疏,冶袖飘香佩结裾。”
(2).泛指编选文章的地方。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三:“ 杭州 严曙声 烺 赠云:‘但见 三吴 书版盛,不知十载 选楼 忙。’” 清 丘逢甲 《春日寄怀丘菽园新嘉坡》诗:“极目天南赤道遥, 选楼 高筑岛云飘。” 方廷楷 《寄寄尘》诗:“湖山意气归词苑,兄弟文章入 选楼 。”
《漢語大詞典》:试笔(試筆)
(1).谓练习书法。 宋 欧阳修 《试笔》诗:“试笔消长日,躭书遣百忧。”
(2).指练习写文章。《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十五六岁免不得教他试笔做文。” 冰心 《晚晴集·从“五四”到“四五”》:“我觉得反正大家都在试笔,我为什么不把我的试作,拿出去发表呢?”
(3).动笔;开始动笔。 唐 陆龟蒙 《村夜》诗:“开瓶浮螘緑,试笔秋毫劲。” 清 顾汧 《泥金手书五大部佛经跋》之二:“右金书《华严经》全部八十一卷,试笔於壬午闰六月三日,告成於癸未腊月二十四日,距一年半有奇。”
《漢語大詞典》:文律
(1).文章的音律。 晋 陆机 《文赋》:“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动摇文律,宫商有奔命之劳;沃荡词源,河海无息肩之地。” 宋 苏轼 《两欧阳许唱和以此句挑之》:“君家文律冠 西京 ,旋筑诗坛按酒兵。”
(2).写作规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文律运用,日新其业。”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两地书〉序言》:“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
(3).法令。后汉书·方术传上论:“以为力诈可以救沦敝,文律足以致寧平,智尽於猜察,道足於法令,虽济万世,其将与夷狄同也。”
《國語辭典》:遗失(遺失)  拼音:yí shī
1.丢失。《薛仁贵征辽事略》:「祝付公!若充军止作长行,妾与公一物,慎勿遗失。」《红楼梦》第一三回:「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
2.疏漏。《后汉书。卷二五。鲁恭传》:「既显岩穴以求仁贤,无使幽远独有遗失。」
《漢語大詞典》:檃括
亦作“ 檃栝 ”。
(1).矫正竹木邪曲的工具。揉曲叫檃,正方称括。荀子·性恶:“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 杨倞 注:“檃栝,正曲木之木也。”《淮南子·修务训》:“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檃括之力。”
(2).泛指矫正。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是以智者严櫽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
(3).就原有的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蹊要所司,职在鎔裁,櫽括情理,矫揉文采也。”《宋史·文苑传五·贺铸》:“尤长於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檃括,皆为新奇。” 朱自清 《诗多义举例·古诗一首》:“《涉江采芙蓉》一首全用楚辞,也许有点逐臣的意思,但那是有意櫽括,又当别论。”
《國語辭典》:通体(通體)  拼音:tōng tǐ
1.全身。唐。韩偓〈寒食日沙县雨中看蔷薇〉诗:「通体全无力,酡颜不自持。」
2.事物的全部,整体。宋。欧阳修 渔家傲。九日欢游无限好词:「通体清香无俗调,天气好,烟滋露结功多少。」
3.合为一体。《淮南子。本经》:「通体于天地,同精于阴阳。」
4.全篇文辞的体裁。《文选。杜预。春秋左氏传序》:「仲尼从而脩之,以成一经之通体。」
《漢語大詞典》:山志
记述山川名胜的文章。 隋 江总 《入摄山栖霞寺诗序》:“率製此篇,以记岁月;俾后来赏者,知余山志。” 清 厉鹗 《游洞霄宫》诗:“幽泉涤砚作山志,俗士未许窥清襟。”
《漢語大詞典》:文澜(文瀾)
文章的波澜。 明 何景明 《六子诗·边太常贡》:“芳词洒清风,藻思兴文澜。” 赵朴初 《悼郭沫若同志》诗:“ 殷 契深功探史闕, 屈 骚妍演壮文澜。”
分類:文章波澜
《國語辭典》:疏理  拼音:shū lǐ
1.疏通整理。唐。白居易 池畔诗二首之一:「结构池西廊,疏理池东树。」
2.肌理不密致。《汉书。卷四九。晁错传》:「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