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道风(道風)
(1).道德风操。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序》:“於昔 安公 ,道风允被。” 南朝 梁武帝 《罢凤凰御书诏》:“朕君临南面,道风盖闕,嘉祥时至,为媿已多。” 宋 宋祁 《赐皇弟允迪让恩命不允批答》:“朝涣既颁,何执常谦,欲遂素守,道风虽亮,允令难稽。”
(2).谓超凡脱俗的风貌。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三·慧持:“ 远 , 持 兄弟也。绰绰焉,信有道风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予坐客未识司直者,见其蓬髩电目,面作松鳞,癭处頷左……已而道风披扬,绪论亹出。”
(3).谓诸凡道家之教义及其生活实践等。 南朝 宋 朱广之 《谘顾道士〈夷夏论〉书》:“僕夙渐法化,晚味道风,常以崇空贵无,宗趣一也。”
《漢語大詞典》:演法
(1).宣讲教义。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亦犹文士製碑,序终而续以铭曰;释氏演法,义尽而宣以偈言。” 唐 李深 《游烂柯山》诗之四:“安禪即方丈,演法皆寂灭。” 明 单本《蕉帕记·揭果》:“那日演法之时,天曹便欲诛戮。又亏 长春子 求饶,留汝性命。”
(2).谓传布教义的方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喇嘛一教,较浮屠、天方尤为诞罔……其演法则有‘跳布札’、‘放乌’、‘卜藏’诸技。”
《漢語大詞典》:真道
犹真理。旧时常指道教或其他宗教的教义。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所以真道不交乎世,神仙罕游人间,正为此耳。” 唐 康骈 剧谈录·严使君遇终南山隐者:“ 大中 末, 建州 刺史 严士则 本 穆宗 朝为尚衣奉御,颇好真道。”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叙》:“抑或有心怀疑义者欲寻其绪而识其端,不遇解释之人而疑终莫袪,无怪乎真道日在天下而真理终不明於人心也。”
《漢語大詞典》:道洽
某种学说和教义得到普及。 唐 辩机 《〈大唐西域记〉赞》:“道洽十方,智周万物。” 宋 张抡 《壶中天慢》词:“圣代道洽功成,一尘不动,四境无鸣柝。” 清 方苞 《周官辨伪二》:“至 周公 作注,道洽政行,民知秉礼而度义也。”
《國語辭典》:觉海(覺海)  拼音:jué hǎi
佛教用语:(1)證悟的境界。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2)佛法。隋。卢思道辽阳山寺愿文〉:「投心觉海,束意玄门。」
《國語辭典》:异道(異道)  拼音:yì dào
1.不同的方法。《史记。卷八七。李斯传》:「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
2.不同的思想、立论。《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3.所行的路径不同。《汉书。卷五四。李广传》:「后三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
《國語辭典》:法宝(法寶)  拼音:fǎ bǎo
1.佛教用语。指诸佛、菩萨的教法。为三宝之一。《五灯会元。卷一。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于诸宝中,法宝为上。」
2.僧家所用的衣钵、锡杖等,也称为「法宝」。
3.比喻具有神奇功效的宝物。
《國語辭典》:传教(傳教)  拼音:chuán jiào
1.专门负责传达政教命令的官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宠礼》:「桓武尝请参佐入宿,袁宏伏滔相次而至,莅名府中,复有袁参军,彦伯疑焉,令传教更质。传教曰:『参军是袁、伏之袁,复何所疑?』」
2.宗教家宣扬教义。唐。皇甫冉 赠普门上人诗:「慧力堪传教,禅功久伏魔。」《文明小史》第八回:「他们因见这地方峰峦耸秀,水木清华,所以买了这地方,盖了一座教堂,携带家小在此居家传教。」
《國語辭典》:下乘  拼音:xià shèng
1.劣马。《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亵之者,固以为园囿之凡鸟、外厩之下乘也。」
2.泛称一切下等者。唐。韩愈为人求荐书〉:「虽日累千万人,未为不材与下乘也。」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摹印》:「譬诸画家,无胸中丘壑,以稿本临模,终是下乘。」
《国语辞典》:四谛(四谛)  拼音:sì dì
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释迦牟尼总括一切生死涅槃的因果及应取应舍之道,提出苦、集、灭、道四谛的教法。因这四项教法是真实、无错乱,所以称为「四谛」。苦谛谓生死轮回是痛苦、不圆满;集谛谓产生痛苦的原因;灭谛谓痛苦的息灭;道谛谓息灭痛苦的方法。四谛间的关系:苦谛是结果,集谛是原因,灭谛是结果,道谛是原因,苦、集应舍弃,灭、道应取应行。《中论》卷四:「以无四谛故,见苦与断集,證灭及修道,如是事皆无。」也作「四圣谛」。
《漢語大詞典》:僧宝(僧寶)
佛教三宝之一。原指僧团,后泛指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僧众。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 仇兆鳌 注:“《起信论》:一真如是觉性,名佛宝;二真如有执持义,名法宝,三真如有和合义,名僧宝。” 宋 惠洪 有禅林僧宝传,录禅门五宗八十一僧人事迹。
《國語辭典》:义学(義學)  拼音:yì xué
1.私人募集款项,为公众所设免收学费的学校。《新唐书。卷一九○。列传。王潮》:「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
2.研究经书中旨义深邃的学问。《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下。杨仁》:「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
《漢語大詞典》:谈妙(談妙)
谈说宗教义理。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元日投宿博山寺见者惊叹其老》词:“老佛更堪笑,谈妙説虚空。”
《漢語大詞典》:九会(九會)
(1).多次会盟。《楚辞·天问》:“ 齐桓 九会,卒然身杀。”
(2).指 释迦牟尼 宣讲教义的九次法会。参阅八十卷本《华严经》。 唐 澄观 《华严悬谈》卷一:“不起树王,罗七处於法界;无违后际,畅九会於初成。” 唐 刘禹锡 《毗卢遮那佛华藏世界图赞》:“ 大雄 九会化诸天, 释梵 八部来森然。”
(3).九次交遇。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 黄祥翁 云,日行黄道,月有九会,遇交则有薄食之变。”
《漢語大詞典》:一九
(1).谓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极则复于一,终而复始,故用以喻循环之理。《参同契》卷下:“子南午北,互为纲纪,一九之数,终而復始。” 蒋一彪 集解:“阳生於一成於九。阳数至九则极,极则復於一,此谓一九之数,终而復始。”
(2).佛教语。指净土宗九品往生的教义。 唐 迦才 《净土论序》:“二八宏规,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迟 东 夏 。”又 唐 迦才 《净土论序》:“二八之观齐阔,一九之生同归。”“二八”指净土宗的“十六观”。
(3). 满 俗赠献之礼,以九数为贵,至少一九,至多九九。清史稿·礼志八公主下嫁仪:“初定﹝额駙﹞諏日诣午门,进一九礼,即纳采也。”
(4).从每年冬至日起,每九天为一九。亦指第一个九天。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十一:“至后九九气候,谚云:‘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