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倾柱(傾柱)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 共工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 之山,天柱折,地维絶。”后因以“倾柱”比喻行将倾覆的政权。《北齐书·文宣纪》:“ 齐献武王 应期授手,凤举龙驤,举废极以立天,扶倾柱而镇地。”
《國語辭典》:田齐(田齊)  拼音:tián qí
战国时田氏篡齐,世称「田齐」。周初,齐国原为姜姓所封。春秋初业,田氏始祖陈完自陈迁齐,子孙世为齐卿,终篡其政,周安王时始列为诸侯,是为田齐。
《漢語大詞典》:卜鼎
九鼎是古代传国重器,政权的象征。择定置放九鼎之所在,即意味定都于其地。后即沿用为定都之称。《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国家粗定, 高宗 卜鼎 临安 ,改元 绍兴 。”
《國語辭典》:执命(執命)  拼音:zhí mìng
处理命案或追查凶手偿命。《醒世恒言。卷三三。十五贯钱言成巧祸》:「老员外与大娘子,须索去走一遭,与刘官人执命。」《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我家中还有亲兄杨大,又有妻张氏,有二男二女,俱远在蓟州,不及前来执命。」
《漢語大詞典》:五色旗
(1).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七年 中华民国 的国旗,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列组成,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八:“乡下人们对于城里挂着‘龙旗’、‘五色旗’,或‘日本旗’,是毫不关心的。”
(2).因 民国 初年由北洋军阀控制政权,故亦用以代指北洋军阀的统治,或借指北洋军阀。 鲁迅 《而已集·通信》:“逃掉了五色旗下的‘铁窗斧钺风味’,而在青天白日之下又有‘缧绁之忧’了。” 鲁迅 《二心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更何况这位 常燕生 先生满身五色旗气味。”
《国语辞典》:建政  拼音:jiàn zhèng
建立政权。如:「建政之初,百废待举,一切都要从头做起。」
《國語辭典》:政变(政變)  拼音:zhèng biàn
进行推翻或改变现行体制的行动,称为「政变」。如:「军事政变」、「流血政变」。
《漢語大詞典》:钩町(鉤町)
汉 时我国西南的一个地方政权名。辖地在今 云南省 通海县 。汉书·食货志上:“ 宣帝 始赐单于印璽,与天子同,而西南夷 鉤町 称王。” 颜师古 注:“鉤音鉅于反。”汉书·西南夷传:“至 成帝 河平 中, 夜郎王 兴 与 鉤町王 禹 、 漏卧侯 俞 更举兵相攻。”
《國語辭典》:边区(邊區)  拼音:biān qū
边远或靠近边界的地区。如:「边区居民」。也作「边地」、「边土」。
《漢語大詞典》:亡鹿
汉书·蒯通传:“ 秦 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以鹿喻帝位。”后因以“亡鹿”比喻失去政权。 宋 苏轼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尘闇人亡鹿,溟飜帝斩鼇。”
分類:失去政权
《漢語大詞典》:伪臣(僞臣)
(1).诈伪之臣。 汉 桓宽 盐铁论·论诽:“未见君子,不知伪臣。”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
(2).非法政权的臣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卿平 萧铣 ,诸将皆欲籍伪臣家以赏士卒,卿独不从,以为 蒯通 不戮於 汉 。”
《漢語大詞典》:破鼎
传说 夏禹 铸九鼎以象九州,后因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因以“破鼎”借指亡国。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 高皇帝 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漢語大詞典》:伪师(僞師)
(1).指僭伪、非正统政权的军队。文选·潘岳〈杨荆州诔〉:“ 吴 夷凶侈,伪师畏逼,将乘讎衅,席捲南极。” 张铣 注:“伪师畏逼,谓 吴 将 步阐 降 晋 , 陆抗 攻之甚急。”
(2).伪学之师。对 朱熹 的诬称。 宋 樵川樵叟 庆元党禁:“臣闻伪师在东南,则 浙东 之徒盛;在 湖南 ,则 湖南 之徒盛。夜三鼓聚於一室,伪师身据高座,口出异言。”参见“ 伪学 ”。
《漢語大詞典》:伪学(僞學)
欺人之学;假学问。 宋 庆元 时, 韩侂冑 与 赵汝愚 争权,因 朱熹 等人倾向 赵汝愚 , 韩 得势后,谓贪黩放肆乃人之真情,而廉洁好修者都是伪人,遂称道学为伪学,丞相 赵汝愚 以下五十九人全部罢斥,禁用赞同 朱熹 道学观点的士人。 宋 叶适 《故运副龙图侍郎孟公墓志铭》:“方籍田时,以伪学斥士具尽,独不及 良甫 ,然遂自乞外补。”参阅 宋 李心传 道命录卷七下、 宋 樵川樵叟 庆元党禁
分類:学问
《国语辞典》:苕华玉(苕华玉)  拼音:tiáo huá yù
一种美玉。尧禅让予舜时,赠以此玉,以示转移政权。见《太平御览。卷八○四。珍宝部。玉》。后人用以象徵政权。清。文廷式〈贺新郎。别拟西洲〉曲:「一霎长门辞翠辇,怨君王已失苕华玉。」
《国语辞典》:绿林兵(绿林兵)  拼音:lǜ lín bīng
西汉末年,由饥民所组成,反对王莽政权的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