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推翻  拼音:tuī fān
1.推倒。如:「小心!别把椅子推翻了。」
2.否定原有的局势、体制、决议等。如:「推翻君主专制,实施民主政治。」
《漢語大詞典》:盗国(盜國)
窃取国家政权。《旧唐书·僖宗纪》:“伏以伪 煴 违背宗社,僭窃乘舆,欺天之祸既盈,盗国之罪斯重,果至覆败,以就诛夷。” 宋 洪迈 容斋随笔·杜延年杜钦:“夫 新莽 盗国,权舆於 凤 。” 清 杜浚 《三君咏·嵇康》:“ 嵇康 人中龙,义不可当世。视彼盗国臣,伎俩如儿戏。” 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其渐渐已成陈迹者,例如三年前学界之五四运动,如四年前之 张勋 復辟,如六年前之 洪宪 盗国。”
《國語辭典》:国变(國變)  拼音:guó biàn
国家的重大变故。如:「国变发生时,全民应团结一心,共体时艰。」《明史。卷一四三。黄钺列传》:「既而童俊果以镇江降燕。钺闻国变,杜门不出。」
《漢語大詞典》:操权(操權)
掌权;把持政权。 唐 韩愈 《寄卢仝》诗:“嗟我身为赤县令,操权不用欲何俟?”旧唐书·卫次公传:“及 顺宗 在谅闇,外有 王叔文 辈操权树党,无復经制, 次公 与 郑絪 同处内廷,多所匡正。”
《漢語大詞典》:盗权(盜權)
窃取政权。新唐书·萧瑀传:“ 瑀 素贵,但中狭,每燕见,輒言:‘ 玄龄 辈朋党盗权,若胶固然,特未反耳。’”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胡明仲本末:“如论 桑维翰 虽因 耶律德光 而相,其意特欲兴 晋 而已,固无挟虏以自重,刼主以盗权之意。”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家门大意》:“ 严嵩 专政,误国更欺君,父子盗权济恶,招朋党,浊乱朝廷。”
分類:窃取政权
《漢語大詞典》:秉钧衡(秉鈞衡)
谓执掌政权。 宋 乐史 《广卓异记·与同列子弟为丞相》:“如 頲 与其父友同秉钧衡者,自古未闻。”
分類:执掌政权
《國語辭典》:当政(當政)  拼音:dāng zhèng
掌握政权。如:「当政者要有仁民爱物的心胸。」
《漢語大詞典》:秉权(秉權)
执掌政权。 汉 刘向 说苑·权谋:“今 霍氏 秉权,天下之人疾害之者多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 灵 献 之世,阉官用事,羣姦秉权。”宋书·武帝纪中:“自义旗秉权以来,四方方伯,谁敢不先諮畴,而逕表天子邪!”
分類:执掌政权
《國語辭典》:统治(統治)  拼音:tǒng zhì
政府为维持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运用国权,以支配领土和国民的行为,称为「统治」。《书经。益稷》「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句下汉。孔安国。传:「言至海诸侯,五国立贤者一人为方伯,谓之五长,以相统治,以奖帝室。」
《漢語大詞典》:秉钧轴(秉鈞軸)
谓执掌政权。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景定彗星:“今日之秉钧轴者,前日之功固伟矣。” 宋 方勺 泊宅编卷一:“至 闻喜 裴氏 , 赵郡 李氏 ,一家皆十七人秉钧轴,何其盛也。”参见“ 秉轴 ”、“ 秉钧 ”。
分類:执掌政权
《國語辭典》:采菽  拼音:cǎi shú
《诗经。小雅》的篇名。共五章。根据〈诗序〉:「采菽,刺幽王也。」或以为诸侯朝见天子,诗人作此以颂美之。首章二句为:「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漢語大詞典》:宗稷
宗庙社稷。古代亦常用以代表国家政权。《宋书·袁顗传》:“王室不造,昏凶肆虐,神鼎将沦,宗稷几泯,幸天未亡 宋 ,乾历有归。”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出 江 派而风翔,入京师而雷动;鸣控弦於宗稷,流锋鏃於象魏。”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陛下功冠邃古,化侔仪极,恭承神祇,严奉宗稷。”
《漢語大詞典》:枢辖(樞轄)
(1).关键。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铨赋:“斯并鸿裁之寰域,雅文之枢辖也。”
(2).统辖。 唐 白居易 《孔戣授尚书左丞制》:“尚书丞掌决百事,枢辖六曹。”
(3).指中央政权的机要部门。周书·崔谦传:“ 谦 明练时事,及居枢辖,时论以为得人。”北史·高道悦传:“尚书左丞 公孙良 ,职綰枢辖,蒙冒莫举。”
《漢語大詞典》:举大事(舉大事)
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史记·项羽本纪:“ 项氏 世世将家,有名於 楚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國語辭典》:争鹿(爭鹿)  拼音:zhēng lù
比喻争夺政权。参见「逐鹿」条。
分類:争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