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支昙兰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37—约419 【介绍】: 东晋僧。青州人。少蔬食,悦禅理,诵经三十万言。晋孝武帝太元中憩始丰赤城山,居林泉清旷之处,恬然自得。卒于山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青州人。诵经三十万言。太元中。游剡止始丰赤城山。忽一男子。长数丈。斥兰使去。继以异状蛇兽蟠绕奋跃。兰宴坐自若。男子乃拜曰。珠欺王家舅也。在韦卿山。可依以住。今此山以奉上人矣。遂不见。后三年。有以珠欺王通谒者。见之。冠帻衣褶。仪貌都雅。夫人男女二十二辈。车骑骈拥。再拜求受戒法。于是兰秉炉正几。人人为授五戒。竟以钱万。蜜两器。为施而去。时门弟子十馀人。皆侍见其问答。与世间无小异。元熙中没。寿八十三。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支昙兰。青州人。蔬食乐禅。诵经三十万言。晋太元中游剡。后憩始丰赤城山。见一处林泉清旷而居之。经于数日忽见一人。长大数呵兰令去。又见诸异形禽兽数以恐兰。见兰恬然自得。乃屈膝礼拜云。珠欺王是家舅。今往韦卿山就之。推此处以相奉。尔后三年忽闻车骑隐隐从者弥峰。俄而有人著帻。称珠欺王通。既前从其妻子男女等二十三人。并形貌端整有逾于世。既至兰所暄凉讫。兰问住在何处。答云。乐安县韦卿山。久服风问今与家累仰投乞受归戒。兰即授之。受法竟䞋钱一万蜜二器。辞别而去。便闻鸣笳动吹响振山谷。兰禅众十馀共所闻见。晋元熙中卒于山。春秋八十有三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支妙音。东晋尼。自幼出家,有才致。晋孝武帝、会稽王司马道子并相亲昵。为立简静寺,以为寺主。尝为王国宝致书太子司马德宗生母陈淑媛,说国宝忠谨,宜见亲信。荆州刺史王忱死,又受桓玄之托荐殷仲堪于帝,使为荆州刺史。弄权倾朝野。
比丘尼传·卷第一
妙音。未详何许人也。幼而志道居处京华。博学内外善为文章。晋孝武皇帝太傅会稽王道孟顗等并相敬信。每与帝及太傅中朝学士。谈论属文。雅有才致。藉甚有声。太傅以太元十年为立简静寺。以音为寺主。徒众百馀人。内外才义者因之以自达。供䞋无穷。富倾都邑。贵贱宗事。门有车马日百馀两。荆州刺史王忱死。烈宗意欲以王恭代之。时桓玄在江陵为忱所折挫闻恭应往素又惮恭。殷仲堪时为恭门生。玄知殷仲堪弱才亦易制御。意欲得之。乃遣使凭妙音尼为堪图州。既而烈宗问妙音。荆州缺外问。云谁应作者。答曰。贫道道士岂容及俗中论议。如闻外内谈者。并云无过殷仲堪。以其意虑深远荆楚所须。帝然之。遂以代忱。权倾一朝威行内外。云。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昙谛,本康居人,居吴兴乌程之千秋里,后徙故鄣之昆山。义熙七年卒,有集六卷。(案:《隋志》列昙谛于慧远之前,丘道护作《昙谛诔》以为义熙七年五月卒。道护与昙谛友善,必不有误。《高僧传》七《神僧传》三作宋元嘉末卒,恐未可据。《隋志昙谛集》《丘道护集》皆列于晋,不列于宋,足以明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生康氏。其先康居人。汉灵帝时。来归关中。汉末大乱。移吴兴。父肜。初为冀州别驾。母黄氏梦。僧呼之。以麈尾铁镂书镇寄之。觉而两物俱在。于是大惊。已而生谛。谛五岁。母以两物视之。乃轩渠笑曰。是秦王饷我者耳。母曰。汝省所置之处乎。谛罔然曰。不忆。十岁即弃家。凡所悟解。不由师训。尝随肜如樊邓。过关中。辄名呼䂮。僧主䂮咄曰。童子而名我。谁使之耶。曰向者忽念我沙弥。为众僧撷蔬。而野彘适傍其足。然沙弥者。似是阿上。偶识其名。不觉失声耳。䂮大怪讶以问肜。肜叙本末。出麈尾铁镂书镇视之。䂮泣曰。宏觉先师。昔为姚苌讲法华经时。我为都讲。二物苌所供者也。且撷蔬伤足。事皆可验。因复追计宏觉没时。正寄物之日也。谛阅经过目成诵。晚入虎丘山寺。讲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会。游戏于易春秋左传。工文章。有集六卷。性嗜山水。定居章昆山。涧饮二十馀年。以宋元嘉末没。阅世六十。所依师。史亡之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乐。西国人也。弃家以精律著名。弘始七年。至关中。时弗若多罗已化久矣。庐山慧远。闻支善毗尼。愿竟其学。遣书通好曰。佛教之兴。先自上国。分流已来。四百年于兹矣。然比丘根本。皆所未知。顷幸弗若多罗。诵出十诵。方半而没。兹用追恨。窃闻仁者。亦赍此经。必蒙开施。勿伥愤发。果使始涉之流。不失无上之津。此恩不赀。何以论报。支得书。乃与罗什。足多罗未尽之文。支住长安大寺。沙门慧观欲延居洛阳。支曰。洛中有人弘法。足以利世。吾当化律学未至之处。于是去。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中
昙摩流支。此云法乐。西域人也。弃家入道。偏以律藏驰名。以弘始七年秋达自关中。初弗若多罗诵出十诵未竟而亡。庐山释慧远闻支既善毗尼。希得究竟律部。乃遣书通好曰。佛教之兴先行上国。自分流以来四百馀年。至于沙门德式所阙尤多。顷西域道士弗若多罗。是罽宾人。甚讽十诵梵本。有罗什法师通才博见为之传译。十诵之中文始过半。多罗早丧中途而寝。不得究竟大业。慨恨良深。传闻仁者赍此经自随。甚欣所遇。冥运之来岂人事而已耶。想弘道为物感时而动。叩之有人。必情无所吝。若能为律学之徒。毕此经本。开示梵行洗其耳目。使始涉之流不失无上之津参怀胜业者日月弥朗。此则慧深德厚。人神同感矣。幸愿垂怀不乖往意。一二悉诸道人所具。流支既得远书及姚兴敦请。乃与什共译十诵都毕。研详考覈条制审定。而什犹恨文烦未善。既而什化不获删治。流支住长安大寺。慧观欲请下京师。支曰。彼土有人有法足以利世。吾当更行无律教处。于是游化馀方不知所卒。或云终于凉土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人。一作菩提留支,意译道希。北天竺人。学宗世亲大乘瑜伽,通三藏,工咒术。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北魏宣武帝永平初至洛阳,住永宁寺,率领七百梵僧,主持翻译佛经。后随东魏迁邺城,继续译经,前后近三十年。有《入楞伽经》等三十部,一百零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道希。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永平初。东臻洛都。宣武皇帝处之永宁大寺。时梵僧七百。推为元匠。初翻十地。帝亲笔受。及孝静帝。迁都漳邺。历天平二十馀年。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经。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沙门僧朗道湛侍中崔光等笔受。凡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时信士李廓撰众经目录。其标拟流支尤悉。尝谓其所居之室。经论梵夹殆盈万。所翻藁本。满一间屋。 然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妙工祝术。尝漱灌。人无为汲者。因作梵语。以柳指并。才数遍。水上涌井栏。就酌用之。
续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初
菩提流支。魏言道希。北天竺人也。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遂挟道宵征远莅葱左。以魏永平之初。来游东夏。宣武皇帝。下敕。引劳。供拟殷华。处之永宁大寺。四事将给七百梵僧。敕以留支为译经之元匠也。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在宫前阊阖门南御道之东。中有九层浮图。架木为之。举高九十馀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出地千尺。去台百里已遥见之。初营基日掘至黄泉。获金像三十二躯。太后以为嘉瑞。奉信法之徵也。是以饰制瑰奇穷世华美。刹表置金宝瓶。容二十五斛。承露金盘一十一重。铁锁角张。盘及锁上皆有金铎。如一石瓮。九级诸角皆悬大铎。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其塔四面九间。六窗三户。皆朱漆扉扇。垂诸金铃。层有五千四百枚。复施金铎铺首。佛事精妙。殚土木之工。绣柱金铺惊骇心目。高风永夜铃铎和鸣。铿锵之音闻十馀里。北有正殿。形拟太极。中诸像设金玉珠绣。作工巧奇冠绝当世。僧房周接千有馀间。台观星罗参差间出。彫饰朱紫缋以丹青。栝柏桢松异草丛集。院墙周匝皆施椽瓦。正南三门楼开三道三重。去地二百馀尺状若天门。赫奕华丽。夹门列四力士四师子。饰以金玉庄严焕烂。东西两门例皆如此。所可异者。唯楼两重北门通道但路而置。其四门外树以青槐。亘以渌水。京师行旅多庇其下。路断飞尘不由渰云之润。清风送凉岂藉合欢之发。乃诏中书舍人常景制寺碑。景河内人。敏学博通知名海内。太和十九年。高祖擢为修律博士。有诏令刊定条格。永成通式。景乃商攉今古。条贯科猷。即魏律二十篇是也。历官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秘书监幽州刺史。居室贫俭事若农家。唯有经史盈车。所著文集百馀篇。给事中封炜伯。作序行世。寺既初成。明帝及太后共登浮图。视宫中如掌内。下临云雨上天清朗。以见宫内事故。禁人不听登之。自西夏东华游历诸国者。皆曰。如此塔庙阎浮所无孝昌二年。大风拨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堕入地丈馀。复命工人更安新者。至永熙三年二月。为天所震。帝登淩云台望火。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将羽林一千来救。于斯时也。雷雨晦冥霰雪交注。第八级中平旦火起。有二道人不忍焚烬投火而死。其焰相续经馀三月。入地刹柱乃至周年。犹有烟气。其年五月。有人从东莱郡至云。见浮图在于海中光明俨然。同睹非一。俄而云雾乱起失其所在。至七月。平阳王为侍中斛斯椿所挟。西奔长安。至十月。而洛京迁于漳邺。先时流支奉敕。创翻十地。宣武皇帝命章一日亲对笔受。然后方付沙门僧辩等。讫尽论文。佛法隆盛英俊蔚然。相从传授孜孜如也。帝又敕清信士李廓。撰众经录。廓学通玄素条贯经论。雅有标拟。故其录云。三藏流支自洛及邺。爰至天平二十馀年。凡所出经。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经。胜思惟大宝积法华涅槃等论是也。并沙门僧朗道湛。及侍中崔光等笔受。具列唐贞观内典录。廓又云。三藏法师流支房内经论梵本。可有万甲。所翻新文笔受藁本。满一间屋。然其慧解与勒那相亚。而神悟聪敏。洞善方言兼工咒术则无抗衡矣。尝坐井口。澡罐内空。弟子未来无人汲水。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密加诵咒才始数遍。泉水上涌平及井栏。即以钵酌用之盥洗。傍僧具见莫测其神。咸共嘉叹大圣人也。流支曰。勿妄褒赏。斯乃术法。外国共行此方不习。谓为圣耳。惧惑世网遂秘不宣。于时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魏云宝意。博瞻之富理事兼通。诵一亿偈。偈有三十二字。尤明禅法意存游化。以正始五年初届洛邑。译十地宝积论等大部二十四卷。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魏言觉定。从正光元年。至元象二年。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译出金刚上味等经十部。当翻经日。于洛阳内殿。流支传本。馀僧参助。其后三德乃徇流言。各传师习不相询访。帝以弘法之盛。略叙曲烦。敕三处各翻讫乃参校。其间隐没互有不同致有文旨。时兼异缀。后人合之共成通部。见宝唱等录。初宝意沙门神理标异。领牒魏词偏尽隅隩。帝每令讲华严经。披释开悟精义每发。一日正处高座。忽有持笏执名者。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来请法师讲华严经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止。待讫经文当从来命。虽然法事所资独不能建。都讲香火维那梵呗咸亦须之。可请令定。使者即如所请见讲诸僧。既而法事将了。又见前使。云奉天帝命故来下迎。意乃含笑熙怡告众辞诀。奄然卒于法座。都讲等僧亦同时殒。魏境闻见无不嗟美。时又有沙门法场于洛阳译辩意长者问经一卷。虽阙传对而是正文。见法上录。又熙平元年。有南天竺波罗柰城婆罗门。姓瞿昙氏。名般若流支。魏言智希。从元年至兴和末。于邺城。译正法念圣善住回诤唯识等经论。凡一十四部。八十五卷。沙门昙林僧昉等笔受。当时有沙门菩提流支与般若流支前后出经。而众录传写率多轻略。各去上字但云流支。而不知是何流支。迄今群录译目相涉难得详定。又期城郡守杨衒之。撰洛阳伽蓝记五卷。故其序略云。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非天外。至如一乘二谛之言。六通三达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若夫顷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毫眉之象。夜台图绀发之形。尔来奔竞其风遂广。至如晋室永嘉寺。惟有四十二。皇魏受图嵩洛京寺出馀千数。皆帝王士庶笃信经营。名僧异瑞纷纶间起。今采摘祥异者。具以注之。文多不载。时西魏文帝大统中。丞相宇文黑泰。兴隆释教崇重大乘。虽摄总万机而恒扬三宝。第内常供百法师。寻讨经论讲摩诃衍。又令沙门昙显等。依大乘经。撰菩萨藏众经要及百二十法门。始从佛性终尽融门。每日开讲。即恒宣述以代先旧。五时教迹迄今流行。香火梵音礼拜唱导。咸承其则。虽山东江表乃称学海。仪表有归未能逾矣。至周文帝二年。有波头摩国律师攘那跋陀罗。周言智贤。共耶舍崛多等。译五明论。谓声医工术及符印等。并沙门智仙笔受。建武帝天和年。有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周言法希。奉敕为大蒙宰晋阳公宇文护。译婆罗门天文二十卷。又令摩伽陀国禅师阇那耶舍。周言藏称。共弟子阇那崛多等。于长安故域四天王寺。译定意天子问经六部。沙门圆明道辩。及城阳公萧吉等笔受。
龙突骑支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时焉耆国国君。炀帝大业中尝遣使贡方物。
释顺支 朝代: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顺支禅师。仰山寂禅师法嗣。 本国号了悟大师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竖拂子。僧曰。莫遮个便是。师放下拂子 问。以字不成。八字不是。是什么字。师作圆相示之 有僧。于师前作五花圆相。师画破。别作一圆相。
支叔才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定州人。隋末荒馑,叔才夜乞食,还进母。尝为贼执,欲杀之,叔才告其情,贼怜其孝,为解缚。后母病,叔才吮疮注药。及母亡,庐墓。高宗时,旌表其家。
独解支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5 【介绍】: 唐时回纥首领。比粟毒子。高宗永隆中,嗣为回纥君长。时突厥默啜势盛,取铁勒故地,回纥诸部度碛徙居甘、凉间。在位约三十五年。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九
支汗那。阿史那叶护子。其国在葱岭西。永徽三年。列其地为月氐府。以阿史那为都护。开元七年。支汗那嗣立。十五年。为大食所苦。遣使请救。
支乔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三
乔。贞元时人。
马支 朝代: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八百十六
支。咸通时自号云居散人。
支详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僖宗乾符末,为武宁军节度使,有惠政。中和元年,遣牙将时溥将兵五千,入关镇压黄巢军。溥至洛阳,屠掠河阴、郑州而归。支详亲迎劳之。溥逼详去职,详不能制,出居大彭馆。归朝时,为陈璠伏兵所杀。
支戬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馀干人。其家世为小吏,而戬独好学,能文章。仕吴。杨溥时历金陵观察判官、检校司空。卒年五十一。
支仲元 朝代:前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前蜀凤翔人。工画神仙人物,多作弈棋之势,笔法师顾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