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三偷
 
三度窃蟠桃
 
三桃圆
 
偷取蟠桃
  
摘桃
 
方朔偷
 
方朔偷儿
  
曼倩三偷
 
曼倩偷
 
曼倩偷难
 
曼桃
 
东方朔偷桃
 
桃熟
 
汉偷儿
 
玉桃偷
 
碧桃闲
   
窃桃心
 
西真攘桃
 
防曼倩

相关人物
东方朔


《博物志》卷八
汉武帝好仙道,祭祀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帐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旁。时设九微灯。帝东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母食二枚。帝食桃辄以核著膝前,母曰:「取此核将何为?」帝曰:「此桃甘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唯帝与母对坐,其从者皆不得进,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窥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窥窥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谓方朔神仙也。
《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八〈人事部十九·短绝域人〉~874~2~
《汉武故事》:「东郡送一短人,长七寸,衣冠具足。上疑其山精,常令在案上行,召东方朔问。朔至,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短人不对,因指朔谓上曰:『王母种桃,三千年一作子,此儿不良,已三过偷之矣,遂失王母意,故被谪来此。』上大惊,始知朔非世中人。短人谓上曰:『王母使臣来,陛下求道之法:唯有清净,不宜躁扰。复五年,与帝会。』言终不见。」

例句

闲寻白鹿眠瑶草,暗摘红桃去洞天。 刘威 赠道者

惟应错认偷桃客,曼倩曾为汉侍郎。 崔澹 赠王福娘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李商隐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惟应碧桃下,方朔是狂夫。 李商隐 圣女祠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李商隐 茂陵

茂先知味易,曼倩恨偷难。 权德舆 酬裴杰秀才新樱桃

化药秦方士,偷桃汉侍臣。 武元衡 陪随因追往年曾与旧僚联游此观纪题在壁已有沦亡书事感怀辄以呈寄兼呈东省三给事之作杨君见征鄙词因以继和

红软满枝须作意,莫交方朔施偷将。 蒋防 玄都楼桃

汉武碧桃争比得,枉令方朔号偷儿。 薛偓 荔枝三首之一

偷嫌曼倩桃无味,捣觉嫦娥药不香。 薛能 谢刘相寄天柱茶

试为探花士,作此偷桃臣。 陆龟蒙 桃花坞

人许风流自负才,偷桃三度到瑶台。 韩偓 自负

犹疑隐形坐,敢起窃桃心。 韩愈 同窦韦寻刘尊师不遇

典故

《吕氏春秋·纪部》卷三〈季春纪·季春〉~22~
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牺牲驹犊,举书其数。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汉·高诱注:「九门,三方九门也。嫌非王气所在,故磔犬羊以{衤䍃}木气尽之,故曰:『以毕春气』也。」
《漢語大詞典》:偷桃
古神话, 西王母 种桃,三千年一结子, 东方朔 曾三次偷食,乃被谪降人间。事见《汉武故事》。后常以此入诗。 唐 柳宗元 《摘樱桃赠元居士时在望仙亭南楼与朱道士同处》诗:“ 蓬莱 羽客如相访,不是偷桃一小儿。” 宋 王禹偁 《代答》诗:“君看白日冲霄者,多是偷桃窃药人。” 明 高启 《题黄大痴天池石壁图》诗:“疑似阿母傍,再謫偷桃儿。” 清 赵翼 《子才又作除夕告存诗》诗:“割肉偷桃狡獪才,九閶都怕此人来。”
《漢語大詞典》:方朔桃
神话传说, 西王母 种桃,三千年一结果, 东方朔 曾偷食,事见《汉武故事》。后用以喻仙果。 唐 元稹 《和乐天赠吴丹》:“冥搜 方朔 桃,结念 安期 枣。” 清 许光治 《水仙子·寿云骑尉安吉守备王雨樵母节孝谢太恭人》曲:“进枣尉 安期 枣,熟桃城 方朔 桃,羡春暉 王谢 门高。”
《漢語大詞典》:窃桃(竊桃)
传说 西王母 所居 瑶池 有桃树,三千年一结实。 汉武帝 时, 东方朔 尝三次偷食之。事见汉武故事。后以“窃桃”为凡人分享仙家福分的典故。 唐 韩愈 《同窦韦寻刘尊师不遇》诗:“院闭青霞入,松高老鹤寻。犹疑隐形坐,敢起窃桃心?”
《漢語大詞典》:窃桃儿(竊桃兒)
对 汉 东方朔 的戏称。 宋 刘克庄 《鹊桥仙·庚申生日》词:“回头调戏窃桃儿,且寧耐,等他桃熟。”参见“ 窃桃 ”。
《漢語大詞典》:窃桃(竊桃)
传说 西王母 所居 瑶池 有桃树,三千年一结实。 汉武帝 时, 东方朔 尝三次偷食之。事见汉武故事。后以“窃桃”为凡人分享仙家福分的典故。 唐 韩愈 《同窦韦寻刘尊师不遇》诗:“院闭青霞入,松高老鹤寻。犹疑隐形坐,敢起窃桃心?”
《漢語大詞典》:磔攘
见“ 磔禳 ”。
《漢語大詞典》:磔禳
亦作“ 磔攘 ”。 谓分裂牲体祭神以除不祥。吕氏春秋·季春:“国人儺,九门磔禳,以毕春气。” 高诱 注:“命国人儺,索宫中区隅幽闇之处,击鼓大呼,驱逐不祥,如今之正岁逐除是也。九门,三方九门也。嫌非王气所在,故磔犬羊以禳木气尽之,故曰以毕春气也。” 宋 苏轼 《贺正启》:“伏以苇桃在户,磔禳以饯餘寒。” 清 龚自珍 《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江西巡抚阳湖吴公文》:“方下车而矢磔攘兮,三岁挞而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