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应接(應接)  拼音:yìng jiē
1.应酬交际。《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客卿幼而歧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唐。杜甫〈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诗:「老病忘拘束,应接丧精神。」
2.接应、支援。《后汉书。卷七三。刘虞传》:「旧幽部应接荒外,资费甚广,岁常割青、冀赋调二亿有馀以给足之。」
3.彼此相呼应。唐。欧阳询《书法。应接》:「两点者如小八,自相应接。」
《國語辭典》:应援(應援)  拼音:yìng yuán
接应救援。《金史。卷一一七。王宾传》:「闻亳州王进反正,制旨以喜住为振武都尉,将兵三千应援。」
分類:接应援助
《國語辭典》:救应(救應)  拼音:jiù yìng
援助接应。《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右两军,欲来救应,都被颜良、文丑引弓弩手射住。」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兄弟,你依著我。𠴰分军三处好救应。」
《漢語大詞典》:外应(外應)
外部接应。亦指外部接应的力量。易·屯“六二之难乘刚也” 唐 孔颖达 疏:“虽远有外应,未敢苟进。”新唐书·鱼朝恩传:“ 郭子仪 密白:‘ 朝恩 尝结 周智光 为外应,久领内兵,不早图,变且大。’”
《漢語大詞典》:应赴(應赴)
接应趋援。后汉书·西域传序:“ 安帝 永初 元年,频攻围都护 任尚 、 段禧 等,朝廷以其险远,难相应赴,詔罢都护。”南史·沈庆之传:“今四方尚未知义师之举,而 劭 据有天府,首尾不相应赴,此危道也。”
分類:接应
《漢語大詞典》:影接
形容迅速接应。新唐书·忠义传上·张道源:“ 淮安王 神通 略定 山东 ,令守 赵州 ,为 竇建德 所执。会 建德 寇 河南 ,间遣人诣朝,请乘虚擣贼心胁,即詔诸将率兵影接。俄而贼平,还,拜大理卿。”
分類:迅速接应
《國語辭典》:接援  拼音:jiē yuán
接应支援。如:「他一获知敌军偷袭的情报,便立刻加派部队接援。」
《漢語大詞典》:援接
救援接应。新唐书·李勉传:“ 李希烈 围 襄城 ,詔 勉 出兵救之,帝又遣神策将 刘德信 以兵三千援接。”明史·王复传:“ 延绥 将校视他镇为少,调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
《漢語大詞典》:击应(擊應)
战斗中各部队受到攻击时互相接应。语本《孙子·九地》:“率然者, 常山 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清 黄遵宪 《冯将军歌》:“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
《漢語大詞典》:援应(援應)
声援接应。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我兵攻一方,则各方援应。” 揆郑 《哀政闻社员》:“自负以为新进,鋭意更张,海外大政客,又能与为援应。”
分類:援接接应
《漢語大詞典》:赴接
(1).犹衔接。《晋书·王濬传》:“臣以十五日至 秣陵 ,而詔书以十六日起 洛阳 ,其间悬阔,不相赴接,则臣之罪责宜蒙察恕。”
(2).前往救援、接应。宋书·索虏传:“﹝ 毛德祖 ﹞又遣将领马队,与 洛阳 令 杨毅 合二百骑,缘 河 上下,随机赴接。”北齐书·崔瞻传:“ 沙苑 之败, 仲文 持马尾以渡河,波中乍没乍出。 高祖 望见之曰:‘ 崔掾 也。’遽遣船赴接。”
《國語辭典》:外合里应(外合裡應)  拼音:wài hé lǐ yìng
外面围攻,里面接应。里外相互配合。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则这官吏知情,外合里应,将穷民并。」也作「里勾外连」、「里应外合」。
《國語辭典》:一呼百应(一呼百應)  拼音:yī hū bǎi yìng
一人召唤,百人响应。形容响应附和的人众多。《文明小史》第九回:「其时百姓为贪官所逼,怨气冲天,早已大众齐心,一呼百应。」
《国语辞典》:后手不上(后手不上)  拼音:hòu shǒu bù shàng
比喻接应不上而无法持续。《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我家田产不计其数,岂有后手不上之理!」也作「后手不接」。
分类:接应持续
《漢語大詞典》:二传手(二傳手)
排球运动中担任接应接发球一传后第二次传球的运动员。二传手是组织进攻的核心人物。 雨叚 《赛前侦察的学问》:“必须细致观察二传手的传球技术和特点,二传手与进攻者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