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彙、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孟子  拼音:mèng zǐ
1.戰國時孟軻。參見「孟軻」條。
2.書名。孟軻撰,由弟子輯錄而成,七篇,十四卷。有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朱熹集注,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
《國語辭典》:老大  拼音:lǎo dà
1.年紀大。《樂府詩集。卷三○。相和歌辭五。古辭。長歌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唐。賀知章 回鄉偶書詩二首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
2.稱排行第一的人。如:「我生我們家老大的時候,痛了三天三夜。」
3.江湖幫會稱首領。如:「江湖上常見老大作案,小弟頂罪,要加入幫派,最好三思。」
4.很、非常。《水滸傳》第一二回:「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鬚。」《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果是老大的利害!如今已見在我房中了,清濁難分,萬一聲張,被他一口咬定,從何分剖?」
《國語辭典》:伯仲  拼音:bó zhòng
1.兄弟間排行的次序。《禮記。檀弓上》:「幼年,冠字,五十以伯仲。」唐。孔穎達。正義:「二十之時,雖云伯仲,皆配某甫而言;五十之時,直呼伯仲。」
2.形容才能相當,不相上下者。唐。杜甫 詠懷古跡詩五首之五:「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聊齋志異。卷一。嬌娜》:「畫黛彎蛾,蓮鉤蹴鳳,與嬌娜相伯仲也。」
3.朋黨。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齣:「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
《國語辭典》:伯仲之間  拼音:bó zhòng zhī jiān
才能相當,不相上下。《文選。曹丕。典論論文》:「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
《國語辭典》:長子  拼音:zhǎng zǐ
排行最大的兒子。《三國演義》第三二回:「我為長子,反不能承父業,尚乃繼母所生,反承大爵,心實不甘。」《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七:「福建福州有個太常少卿任文荐的長子,叫做任道元。」
《國語辭典》:長子  拼音:cháng zǐ
縣名。在山西省省境東南,位於發鳩山東北,濁漳水源之北。
《國語辭典》:并行  拼音:bìng xíng
不分晝夜,加快速度的趕路。《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也作「兼行」、「兼程」。
《國語辭典》:並行  拼音:bìng xíng
1.並排行走。如:「一對情侶在河濱公園漫步並行。」
2.同時進行。《禮記。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國語辭典》:仲子  拼音:zhòng zǐ
次子,以排行第二,故稱為「仲子」。《明史。卷一六三。劉鉉傳》:「仲子瀚以進士使南方。瀕行,閱其衣篋。比還,篋如故,乃喜曰:『無玷吾門矣。』」
《漢語大詞典》:三郎
(1).古代三种郎官的合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 司马贞 索隐:“三郎,谓中郎、外郎、散郎。” 张守节 正义引汉书·百官表:“有议郎、中郎、散郎,又有左右三将,谓郎中,车郎、户郎。”
(2). 唐 玄宗 小字。因其排行第三,故称。 唐 郑嵎 《津阳门》诗:“ 三郎 紫笛弄烟月,怨如别鹤呼羈雌。”原注:“内中皆以上为 三郎 。”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一:“ 三郎 谓 明皇 也。 明皇 兄弟六人,一人早亡,胡 明皇 为太子时,号五王宅。 寧王 、 薛王 , 明皇 兄也, 申王 、 岐王 , 明皇 弟也,故谓 三郎 。” 明 屠隆 《彩毫记·为国荐贤》:“一自 三郎 度曲后,许多天乐在人间。” 郁达夫 《毁家诗纪》:“省识 三郎 肠断意, 马嵬 风雨葬花魁。”
(3).泛称排行第三者。南齐书·陈显达传:“当世快牛称 陈世子 青、 王三郎 乌、 吕文显 折角、 江瞿曇 白鼻。”
《漢語大詞典》:次公
(1). 汉 盖宽饶 字 次公 。为官廉正不阿,刺举无所回避。 平恩侯 许伯 治第新成,权贵均往贺, 宽饶 不行,请而后往,自尊无所屈。 许伯 亲为酌酒, 宽饶 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丞相 魏侯 笑道:“ 次公 醒而狂,何必酒也?”见汉书·盖宽饶传。又 汉 黄霸 亦字 次公 。 霸 少学律令,为人明察内敏,得吏民心,所至有政绩。见汉书·循吏传·黄霸。后因以“次公”称刚直高节之士或廉明有声的官吏。 宋 苏轼 《赠孙莘老七绝》:“时復中之 徐邈 圣,毋多酌我 次公 狂。” 宋 林逋 《寄上金陵马右丞》诗:“尽道 次公 当入相,江湖那肯久迟徊。”
(2).排行第二者之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头滚:“后其次公就荡妇宿,罹杀身之祸,其兆於此耶?”
《國語辭典》:大老  拼音:dà lǎo
1.德高望重的老人。《孟子。離婁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2.指某一方面負有盛譽的人。如:「一時奉為體壇大老。」
3.稱資深望重的大官。《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莊徵君悄悄寫了十幾封書子,打發人進京去遍託朝裡大老。」
《國語辭典》:次子  拼音:cì zǐ
家中排行第二的兒子。如:「我是家中次子,上頭還有一個哥哥,兩個姊姊。」《三國演義》第二八回:「今愚意欲遣次子跟隨關將軍,未識肯容納否?」
《漢語大詞典》:仲氏
(1).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弟。《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 高亨 注:“仲氏,二弟。”
(2).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诗·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高亨 注:“仲氏,古代长子长女称伯称孟,中子中女称仲,幼子幼女称叔称季。”一说指 春秋 卫 戴嬀 。参阅诗经毛传。
(3). 汉 末 袁术 占有 长江 淮河 下游地区,自称为帝,号 仲氏 。又称 仲家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用 河内 张烱 之符命,遂僭号”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术 以 袁 姓出 陈 , 陈 , 舜 之后,以土承火,得应运之次。又见讖文云:‘代 汉 者,当涂高也。’自以名字当之,乃建号称 仲氏 。”
(4).指 汉 末 仲长统 。《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呜呼! 尚生 不存, 仲氏 既往,山阿寂寥,千载谁赏?” 李善 注引后汉书:“ 仲长统 ,字 公理 , 山阳 人也。性俶儻,默语无常,每州郡命召,輒称疾不就。”
《國語辭典》:長孫  拼音:zhǎng sūn
1.排行最大的孫子。
2.複姓。
《國語辭典》:中子  拼音:zhōng zǐ
1.排行居中的兒子。《史記。卷一○。孝文本紀》:「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唐。韓愈 朝散大夫越州刺史薛公墓誌銘:「有子五人,皆有名蹟。其達者四人,公於倫次為中子。」
2.一種基本粒子。常以符號n表示。為所有質量數大於一的原子核之構成部分。西元一九三二年,由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Chadwick)發現。質量與質子的質量相近,為電子質量的一八三八點六倍,但不帶電荷。單獨存在時不穩定,容易衰變為質子和電子。因其不帶電,容易進入原子核,故可以用來衝擊原子核,引起核子反應。
《漢語大詞典》:长女(長女)
排行最大的女儿。易·说卦:“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淮南子·墬形训》:“ 有娀 在 不周 之北,长女 简翟 ,少女 建疵 。”
《國語辭典》:長男  拼音:zhǎng nán
第一個兒子。《紅樓夢》第一四回:「鎮國公誥命生了長男,預備賀禮。」《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長男為主器,令子可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