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74,分52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指挥
屈指
指点
弹指
指顾
遥指
指日
使指
直指
一指
十指
指南
指麾
指掌
指归
《國語辭典》:指挥(指揮)  拼音:zhǐ huī
1.发号施令,指示别人行动。《薛仁贵征辽事略》:「薛仁贵指挥士卒,欲立云梯。」《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吾水陆并进,若蜀兵大至,只看吾指挥而击之。」也作「指麾」。
2.发令调度的人。如:「乐团指挥」、「交通指挥」。
3.职官名。由唐至明有都指挥使等,明清京城有兵马司指挥。《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他那管家都是锦衣卫指挥五品的前程,到我下处来了几次,我只得到他家盘桓了几天。」
《國語辭典》:屈指  拼音:qū zhǐ
用手指计算事物的数量。比喻数量很少。《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屈指六日之内,把三百多篇文章都批完了。」
《國語辭典》:指点(指點)  拼音:zhǐ diǎn
1.指示、引导。如:「指点迷津」。《儒林外史》第一三回:「小姐每日拘著他在房里,讲四书,读文章,公孙也在傍指点。」
2.议论、批评、挑毛病。唐。白居易〈东南行〉:「时遭人指点,数被鬼揶揄。」
《國語辭典》:弹指(彈指)  拼音:tán zhǐ
1.捻弹手指作声。用以表示欢喜、许诺、警告等。原为印度风俗。后亦用来表示情绪激动。《南史。卷四五。王敬则传》:「顺帝泣而弹指:『唯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作因缘。』」《旧唐书。卷九一。敬晖传》:「晖等既失政柄,受制于三思,晖每推床嗟惋,或弹指出血。」
2.比喻很短暂的时间。宋。普润大师《翻译名义集。时分。怛刹那》:「僧祇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
3.比喻时间过的很快。《儒林外史》第一回:「弹指又过了三四年,王冕看书,心下也著实明白了。」
4.比喻轻易、容易。《三国演义》第五一回:「却说周瑜、鲁肃回寨,肃曰:『都督如何亦许玄德取南郡?』瑜曰:『吾弹指可得南郡,落得虚做人情。』」
《國語辭典》:指顾(指顧)  拼音:zhǐ gù
形容非常迅速。《文选。班固。东都赋》:「指顾倏忽,获车已实。」宋。苏轼 望海楼晚景五绝诗之一:「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也作「顾指」。
《國語辭典》:指挥(指揮)  拼音:zhǐ huī
1.发号施令,指示别人行动。《薛仁贵征辽事略》:「薛仁贵指挥士卒,欲立云梯。」《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吾水陆并进,若蜀兵大至,只看吾指挥而击之。」也作「指麾」。
2.发令调度的人。如:「乐团指挥」、「交通指挥」。
3.职官名。由唐至明有都指挥使等,明清京城有兵马司指挥。《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他那管家都是锦衣卫指挥五品的前程,到我下处来了几次,我只得到他家盘桓了几天。」
《漢語大詞典》:遥指
遥对;向远处指。 唐 李远 《赠潼关不下山僧》诗:“窗中遥指三千界,枕上斜看百二关。” 清 赵翼 《茅山纪游》诗:“遥指 大茅峰 ,直上青冥里。” 洪深 《申屠氏》第一本:“ 董昌 望海,老丈遥指一舟。”
分類:远处
《國語辭典》:指日  拼音:zhǐ rì
不久、即日。《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正待要欢天喜地指日成亲,只见补阙拾遗等官,为选举不公,交章论劾吏部尚书。」《文明小史》第一七回:「有些报上还要瞎造谣言,说甚么朝廷指日就要把八股全然废掉,又说甚么专考策论。」
《漢語大詞典》:使指
(1).使用手指。比喻天子、朝廷的指挥调度。语出 汉 贾谊 《治安策》:“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宋 王安石 《酬冲卿见别》诗:“朝伦孰与君材似,使指将如我病何?”
(2).谓天子、朝廷的意旨命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欲諫,业已建之,不敢,乃著书,籍以 蜀 父老为辞,而己詰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 宋 苏辙 《张士澄通判定州告词》:“尔昔以才敏,尝奉使指,兹予命尔佐 中山 守。”
《國語辭典》:直指  拼音:zhí zhǐ
1.直言陈述,不加隐讳。《荀子。不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痹也。」《韩非子。说难》:「直指是非,以饰其身。」
2.疾速的直接往前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率乎直指,晻乎反乡。」《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楼船横海之师,直指吴会。」
3.职官名。汉武帝时置,为奉派出巡或至各地处理政事的官员。
《漢語大詞典》:一指
(1).一个指头。孟子·告子上:“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翁闻,笑而下楼,以一指提之而上,视器如一升许,而二人饮之终日不尽。” 宋 苏辙 《御风辞》:“子轻如鸿毛,彼将以为千石之钟;子细如一指,彼将以为十仞之墉。”
(2).一次指点,或一下指向。 汉 王充 论衡·程材:“直言一指,触讳犯忌。”晋书·苻生载记:“先帝神矛一指,望旗冰解。”《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天戈一指士争奋,鼠窜狼奔返 晋阳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店主人往外一指,説:‘那不是他们脚上的伙计们回来了?’”
(3).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此谓天下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故无是无非。后因以“一指”为齐是非得失之典实。 晋 潘岳 《秋兴赋》:“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於一指。”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若夫通精元一,合契造化,混盈虚以同条,齐得失於一指者,爱恶未始有所繫,穷通不足以滑和。”参见“ 一指马 ”。
(4).一个宗旨。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
《漢語大詞典》:一指马(一指馬)
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按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又《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庄子指、马之义,乃破 公孙龙 说,认为指马皆非实有,如果说指(概念),则天地间的一切都可说是指;如果说马,则宇宙间的万物都可说是马。后因以“一指马”喻宇宙万物之理。 宋 黄庭坚 《次韵秋郊晚望》:“道同一指马,以解废耳目。”
《漢語大詞典》:十指
(1).十个手指。荀子·强国:“拔戟加乎首,则十指不辞断。” 唐 元稹 《苦乐相倚曲》诗:“古来苦乐之相倚,近於掌上之十指。”
(2).借指双手。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新朝百战方得 河 南,乃对功臣举手云:‘吾於十指上得天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丁前溪:“自若去后,次日即有车徒齎送布帛菽粟……又婢十指,为妾驱使。”
(3).指十个足趾。详“ 十指仓 ”。
(4).十个要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十指:“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文,天下之大,事变之博,无不有也。虽然,大略之要有十指。十指者,事之所繫也,王化之所由得流也。”
《漢語大詞典》:十指仓(十指倉)
指袜子。 宋 陶谷 清异录·衣服:“ 曹翰 事 世宗 为枢密承旨,性贪侈,常着锦韈、金綫丝鞵,朝士有託无名子嘲之者,诗曰:‘不作锦衣裳,裁为十指仓。千金包汗脚,渐愧络丝娘。’”
分類:袜子
《國語辭典》:指南  拼音:zhǐ nán
1.指导。如:「旅行指南」、「处世指南」、《官话指南》。汉。张衡。〈东京赋〉:「鄙哉予乎,习非而遂迷也。幸见指南于吾子。」
2.指指导者。如:「人海茫茫,幸遇指导。」「哲人云亡,指导何托。」宋。王安石 到舒次韵答平甫诗:「只愁地僻无宾客,旧学从谁得指南。」
分類:指导
《國語辭典》:指麾  拼音:zhǐ huī
发号施令,指示别人行动。三国魏。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吕尚磻溪之渔者,一朝指麾,乃封营丘。」也作「指挥」。
《國語辭典》:指挥(指揮)  拼音:zhǐ huī
1.发号施令,指示别人行动。《薛仁贵征辽事略》:「薛仁贵指挥士卒,欲立云梯。」《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吾水陆并进,若蜀兵大至,只看吾指挥而击之。」也作「指麾」。
2.发令调度的人。如:「乐团指挥」、「交通指挥」。
3.职官名。由唐至明有都指挥使等,明清京城有兵马司指挥。《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他那管家都是锦衣卫指挥五品的前程,到我下处来了几次,我只得到他家盘桓了几天。」
《國語辭典》:指掌  拼音:zhǐ zhǎng
用手指指著手掌的纹理给人看。语本《礼记。仲尼燕居》:「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比喻很容易做到的事。《晋书。卷二。文帝纪》:「取蜀如指掌,而众人皆言不可,唯会与吾意同。」唐。白行简《李娃传》:「生亦自负,视上第如指掌。」也用来比喻极容易明白了解的事。如:「明如指掌」、「瞭如指掌」。
《國語辭典》:指归(指歸)  拼音:zhǐ guī
意旨的归向。《晋书。卷五一。束晰传》:「武帝以其书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而以今文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