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指道
见“ 指导 ”。
分類:指道
《國語辭典》:指导(指導)  拼音:zhǐ dǎo
指示引导。如:「指导教授」、「论文指导」。
《國語辭典》:至诚(至誠)  拼音:zhì chéng
极为纯洁忠诚。《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國語辭典》:至诚(至誠)  拼音:zhì cheng
心意极诚恳。《三国演义》第一八回:「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文明小史》第四一回:「康太尊见他们出于至诚,便也作罢。」
《國語辭典》:天真  拼音:tiān zhēn
1.心地纯真,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唐。杜甫寄李白〉诗:「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2.头脑简单,容易受假象迷惑而上当。如:「你的想法太天真了!这事不能单从一方面来想。」
《國語辭典》:黄冠(黃冠)  拼音:huáng guān
1.用草编成的斗笠,为农夫所戴。《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
2.道士所戴的帽子。后指道士。唐。唐求 题青城山范贤观诗:「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
《漢語大詞典》:东野(東野)
(1).东郊。泛指乡野。晋书·庾峻传:“知足如 疏广 ,虽去列位而居东野,与人父言,依於慈;与人子言,依於孝……是故先王许之,而圣人贵之。”
(2).“齐东野人”的缩语。指道听途说之人。世说新语·言语“ 潁川 太守髡 陈仲弓 ”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按 寔 ( 陈仲弓 之名)之在乡里,州郡有疑狱不能决者,皆将诣 寔 ……岂有盛德感人若斯之甚而不自卫,反招刑辟,殆不然乎!此所谓东野之言耳。”参阅孟子·万章上
(3).古地名。 春秋 鲁 季孙氏 的采邑。左传·定公五年:“ 季平子 行 东野 。” 杜预 注:“ 东野 , 季氏 邑。”
(4).复姓。 春秋 时有 东野稷 。见庄子·达生
(5).犹东序。文选·王俭〈褚渊碑文〉:“仰《南风》之高咏,餐东野之秘寳。” 李善 注:“《典引》曰:‘御东序之秘寳。’然野当为杼,古序字也。”
《國語辭典》:上清  拼音:shàng qīng
1.道家的三清境之一。即天界。亦泛指仙境。唐。白居易梦仙〉诗:「人有梦仙者,梦身升上清。」《警世通言。卷四○。旌阳宫铁树镇妖》:「兰公炼丹已成,举家服之,老者发白反黑,少者辟谷无饥,远近闻之,皆知其必飞升上清也。」
2.唐朝宰相窦参自知将为政敌所害,嘱其婢上清,将来入宫后,为其辩白。上清后果入宫,向德宗申冤。见《太平广记。卷二七五。上清》。后泛指婢女。明。方以智《通雅》卷一九:「婢亦谓之上清。柳珵上清传,温公考异引之……事虽不可信,然当时称婢为上清,亦常语也。」
《國語辭典》:大成  拼音:dà chéng
1.伟大的成就。《礼记。学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也者,金声而玉振也。」
2.古乐一变为一成,九变而乐终,至九成完毕,称为「大成」。后来引申为集合前人的学说或主张,形成完整的体系。《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3.南北朝北周宣帝的年号(西元579)。
《漢語大詞典》:金鼎
(1).黄金炊具。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金鼎玉杯,银樽珠襦之宝,皆以送女。”
(2).为鼎类炊具的美称。 宋 陈师道 《满庭芳·咏茶》词:“华堂静,松风竹雪,金鼎沸湲潺。”
(3).特指道士炼丹之鼎炉。 南朝 宋 鲍照 《代淮南王》诗:“琉璃作盌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 唐 聂夷中 《访嵩阳道士不遇》诗:“先生五岳游,文焰灭金鼎。” 唐 吕岩 《渔父·神异》词:“金鼎内,迴朦朧。换骨添筋处处通。”
(4).借指炼丹或炼丹之术。 唐 李白 《避地司空原言怀》诗:“倾家事金鼎,年貌可长新。” 明 陆采 《明珠记·访侠》:“愿弃了升斗微官,早学那刀圭金鼎。”
(5).指九鼎。古代传说 夏 铸九鼎,奉为传国之宝。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夏 铸九牧之金鼎, 周 勒 肃慎 之楛矢。”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旄头翫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后亦用以喻指国家宰辅大臣。 宋 曾巩 《送沈谏议》诗:“金鼎盐梅须大用,九霄应已梦仪刑。” 元 李献卿 《刘寓叔先生挽诗》:“便调金鼎佐无为,凤池坐数 汾阳 考。”
(6).鼎形的金香炉。红楼梦第七六回:“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漢語大詞典》:红炉(紅爐)
(1).烧得很旺的火炉。 唐 杜甫 《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照室红炉促曙光,縈窗素月垂文练。” 唐 鲍君徽 《惜花吟》:“鶯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煑茗松花香。”些指茶炉。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三六:“红炉迸溅炼金英,一点灵珠透室明。”此指道教炼丹炉。 明 李贽 《观音问》:“若我则又贪生怕死之尤者,虽死后犹怕焚化,故特地为塔屋於 龙湖 之上,敢以未死之身自入於红炉乎?”此指焚尸炉。
(2).今亦指打铁炉。
《國語辭典》:太初  拼音:tài chū
1.天地元气之始。《列子。天瑞》:「太初者,气之始也。」三国魏。曹植 魏德论:「在昔太初,玄黄混并,浑沌濛鸿,兆朕未形。」
2.道家指天道、自然的本源。《庄子。列禦寇》:「若是者,迷惑于宇宙形累,不知太初。」
3.上古时代。如:「太初之民,茹毛饮血。」
4.汉朝武帝的年号(西元前104~前101)。
《國語辭典》:寥天  拼音:liáo tiān
1.虚无之境。《庄子。大宗师》:「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唐。李白大庭库〉诗:「我来寻梓慎,观化入寥天。」
2.辽阔的天空。唐。姚月华 怨诗寄杨达:「登台北望烟雨深,回身泣向寥天月。」
《漢語大詞典》:烧丹(燒丹)
犹炼丹。指道教徒用朱砂炼药。 南朝 陈 徐陵 《答周处士书》:“比夫煮石纷紜,终年不烂;烧丹辛苦,至老方成。” 唐 许浑 《赠王山人》诗:“近来闻説烧丹处,玉洞桃花万树春。” 宋 陆游 《寄成都籧道人》诗:“卖药 锦城 中,烧丹 雪山 麓。” 清 赵翼 《删改旧诗作》诗之二:“笑同古炼师,烧丹穷昏昼。”
《國語辭典》:修道  拼音:xiū dào
1.修习道德学问。《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宗教信徒虔诚地学习教义,并将教义贯彻于自己的行动中。
《漢語大詞典》:黄头(黄頭)
(1).指水军。汉书·枚乘传:“ 汉 知 吴 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 江 而下。”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羽林黄头郎,习水战者也。”《梁书·元帝纪》:“羽林黄头之士,虎賁緹骑之夫,叱咤则风云兴起,鼓动则 嵩 华 倒拔。”参见“ 黄头郎 ”。
(2).船夫。 宋 苏轼 《洞庭春色赋》:“命黄头之千奴,卷 震泽 而与俱还。” 明 李东阳 《蒋御医黄头月桂图》诗:“君不见,江花欲落江水深,凭仗黄头过江去。” 清 厉鹗 《湖船录·浮海槛》:“ 黄贞父 仪部,用巨竹为泭,浮湖中……两黄头刺之而行。”参见“ 黄头郎 ”。
(3).童仆。 唐 戎昱 《赠别张驸马》诗:“华堂金屋别赐人,细眼黄头总何在?”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 唐 薛渔思 《河东记·独孤遐叔》:“復有公子女郎共十数辈,青衣黄头亦十数人,步月徐来,言笑宴宴。”
(4).指年轻人。 唐 陈子昂 《堂弟孜墓志铭》:“黄头之子白服人,嗟尔黄头兮勿伤神。” 明 袁宏道 《叙咼氏家绳集》:“昔 陶氏 五男,不好纸笔,而 遂溪 之后,云蔚霞起,岂黄头歷齿所敢望哉!”参见“ 黄头小儿 ”。
(5). 黄头女真 的省称。 宋 陆游 《长歌行》:“ 黄头 汝小丑,污我《王会篇》。” 宋 陆游 《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之二:“当时《王会图》,岂数汝 黄头 。”自注:“所谓 黄头女真 。”
(6).犹黄冠。指道士。 清 钱谦益 《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惩黄头之左道,礼白足於耆年。” 清 钱谦益 《王兆吉六十序》:“继之以黄头之邪宗, 紫姑 之厠鬼,蛇神狐妖,更互梟乱。”
(7).鸟名,体似麻雀,羽色黄润,趾爪刚强,善斗。人或饲之为斗鸟。 宋 王质 《林泉结契·黄头儿》:“身全黄,足白或黑,腹白,夏多闻,秋稍息,鏖战至死不声,以作声为负。” 明 文震亨 长物志·百舌画眉鸜鹆:“更有小鸟名黄头,好鬭,形既不雅,尤属无谓。”
《國語辭典》:黄头郎(黃頭郎)  拼音:huáng tóu láng
船夫。汉代船夫都戴黄帽,故称为「黄头郎」。《史记。卷一二五。佞幸传。序》:「孝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带后穿。」也称为「黄帽」。
《漢語大詞典》:黄头小儿(黄頭小兒)
刚生的婴儿。南史·沈庆之传:“ 庆之 厉声曰:‘今方兴大事,而黄头小儿皆参预,此祸至矣,宜斩以徇众。’”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男女始生为黄头小儿,言其如婴儿,未有知识也。”
分類:婴儿
《漢語大詞典》:青白
(1).白色。史记·天官书:“﹝岁星﹞色青白而赤灰,所居野有忧。”《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回路归家,正行间,只见一个汉子,头上带个竹丝笠儿,穿着一领白段子两上领布衫,青白行缠扎着裤子口,着一双多耳麻鞋。” 艾芜 《暮夜行》:“缕缕青白的炊烟,伸向明净微蓝的天际。”
(2).灰白。 鲁迅 《呐喊·孔乙己》:“﹝ 孔乙己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茅盾 《子夜》十五:“女工们青白的脸偶然在暝色中一闪。” 孙犁 《白洋淀纪事·麦收》:“枪声响的越来越密…… 二梅 的脸有些青白。”
(3).青色和白色之物。指道教炼丹用的铅、汞等物。 唐 罗隐 《寄第五尊师》诗:“朱黄拣日囚尸鬼,青白临时注脑神。”
(4).指青眼和白眼。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杨诚斋 ﹞尝自赞云……青白不形眼底,雌黄不出口中,只有一罪不赦,唐突明月清风。” 明 徐渭 《鹦鹉眼》诗:“认客休青白,韜光混瑾瑕。”参见“ 青白眼 ”。
(5).黑与白。 清 阮元 《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此篇奇偶相生,音韵相合,如青白之成文,如《咸》《韶》之合节。”
(6).比喻是非、曲直。《封神演义》第十六回:“若放了女子,妖精一去,青白难分。”
(7).清白。明明白白。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金满 ﹞越想越恼。着甚来由,用了这主屈财,却不是青白晦气。” 张天翼 《万仞约》五:“今天我们大家都跟你有话讲,要跟你问个青白。”
《國語辭典》:青白眼  拼音:qīng bái yǎn
表示重视或轻视的眼色。《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