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80,分5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论报
报秋
邸报
报晓
相报
奏报
报仇
捷报
来报
得报
报罢
报可
报塞
告报
报复
《漢語大詞典》:论报(論報)
(1).谓论罪得到批准。亦泛指定罪判刑。史记·酷吏列传:“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论报,至流血十餘里。”汉书·张汤传:“ 汤 掘熏得鼠及餘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 颜师古 注:“论报,谓上论之而获报也。” 宋 秦观 《李常行状》:“ 齐 故多盗,公至,痛惩艾之,论报无虚日,盗犹不止。”
(2).谓报答恩情。新唐书·马周传:“窃自惟念无以论报,輒竭区区,惟陛下所择。” 宋 王令 《谢束丈》诗:“古来一饭皆论报,何日王孙遂有金。”
《分类字锦》:报秋(报秋)
韩翃 诗 露湿荷裳巳报秋。
分类:
《國語辭典》:邸报(邸報)  拼音:dǐ bào
始于汉代,各郡国驻京邸官员,传抄京都诏令、奏章、宫廷及政治新闻于诸侯的文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报纸。后世因称朝廷官报为「邸报」。宋。苏轼 小饮公瑾舟中诗:「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也称为「邸钞」。
《國語辭典》:报晓(報曉)  拼音:bào xiǎo
发出声音,使人知道已经天亮,通常指禽类的啼鸣或钟鼓之声。如:「一听到公鸡报晓,我便起身准备全家人的早餐。」唐。李绅〈忆春日太液池亭候对〉诗:「宫莺报晓瑞烟开,三岛灵禽拂水回。」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三。天晓诸人出市》:「每日交四更,诸山寺观已鸣钟,庵舍行者头陀,打铁板儿或木鱼儿沿街报晓,各分地方。」
《漢語大詞典》:相报(相報)
(1).交替;更迭。 汉 王充 论衡·案书:“阴阳相浑,旱湛相报,天道然也,何乃修雩设龙乎?”
(2).相互报应;报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至有谚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东周列国志》第七四回:“夫 吴 乘我乱,我乘 吴 乱,正好相报,奈何去之!”
(3).告知,报告。 唐 韩愈 《华山女》诗:“不知谁人暗相报,訇然振动如雷霆。”《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妾乃 晏娥儿 也,奉先公之命,特来相报。”
《漢語大詞典》:奏报(奏報)
以书面向帝王报告。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恰好一日 山东 巡抚奏报该省学政因病出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二节:“一一二九年, 金泰州路 都统又奏报, 大石 在发展势力。”
《國語辭典》:报仇(報仇)  拼音:bào chóu
以行动来打击仇敌。《后汉书。卷五二。崔骃传》:「初,瑗兄章为州人所杀,瑗手刃报仇,因亡命。」《红楼梦》第四五回:「竟不是为诗画来找我,这脸子竟是给平儿来报仇的。」也作「报雠」。
分類:报仇
《國語辭典》:报雠(報讎)  拼音:bào chóu
以行动来打击仇敌。《三国演义》第二回:「赵弘、韩忠、孙仲,聚众数万,望风烧劫,称与张角报雠。」也作「报仇」。
《國語辭典》:捷报(捷報)  拼音:jié bào
1.战胜的消息。也泛指好消息。如:「当前线捷报传来,国人无不欢欣鼓舞。」「国家队于奥运夺金的捷报传来,举国欢腾。」
2.考试中榜或加官晋爵的喜报。如:「这所学校的升学率很高,今年再传捷报,成绩斐然。」
3.快报、最快的消息。如:「请将这个好消息以捷报传回家。」
《漢語大詞典》:来报(來報)
佛教语。谓来世的果报。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唱导论:“徵昔因则如见往业,覈当果则已示来报。”
《骈字类编》:得报(得报)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分类:得报
《國語辭典》:报罢(報罷)  拼音:bào bà
1.旧时人臣上书,希望获得进用,却被告示罢退令归。《汉书。卷六七。梅福传》:「数因县道上言变事,求假轺传,诣行在所条对急政,辄报罢。」
2.科举时代称考试落第为「报罢」。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二。杜少陵诗》:「天宝六载,召试至长安,报罢之后,则日益饥窘。」
《漢語大詞典》:报可(報可)
批复照准。 宋 岳飞 《奏乞复襄阳札子》:“臣今已厉兵飭士,惟竢报可,指期北向,伏乞睿断,速赐施行。”金史·章宗纪三:“尚书省奏减亲军武卫军额及太学 女直 、 汉 儿生员,罢小学官及外路教授。詔学校仍旧,武卫军额再议,餘报可。”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起居注:“礼科给事中 吴国龙 疏请復设起居注,得旨报可。”
分類:批复照准
《漢語大詞典》:报塞(報塞)
犹报答;报效。《汉书·谷永传》:“絶命陨首,身膏野草,不足以报塞万分。”《后汉书·班超传》:“虽欲竭尽其力,以报塞天恩,迫於岁暮,犬马齿索。” 宋 苏轼 《上皇帝书》:“臣以庸材,备员册府,出守两郡,皆东方要地,私窃以为守法令、治文书、赴期会,不足以报塞万一。”
分類:报答报效
《國語辭典》:告报(告報)  拼音:gào bào
报告。《大宋宣和遗事。亨集》:「你可急忙告报官司去,恐带累咱们!」
《國語辭典》:报复(報復)  拼音:bào fù
1.报仇。唐。徐彦伯〈比干墓〉诗:「锋剑剿遗孽,报复一何迅。」《西游记》第九回:「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何以为人?」
2.对伤害自己的人,以类似的手段进行反击。《老残游记》第一七回:「却说老残被人瑞逼成好事,心里有点不痛快,想要报复。」
3.报恩。《汉书。卷六四上。朱买臣传》:「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4.通报。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报复去,道有曹仁来了也。」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报复去,道徐州刘玄德手下小将张虎,特来投降。」
5.应对。《北史。卷二九。萧宝夤传》:「门庭宾客若市,而书记相寻,宝夤接对报复,不失其理。」
6.反覆循环。南朝陈。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