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孽债(孽債)
造孽的罪责。旧谓要遭报应,必须偿还。 沙汀 《淘金记》四:“ 季熨斗 接着吹了一通他的奇遇的经过,以及 张鼓眼 的孽债。”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咱不要!咱不要人家的地!咱拉下阳世上的孽债,咱到阴间还不清嘛。”
《国语辞典》:共业(共业)  拼音:gòng yè
1.数人共有的产业。如:「这家公司是他们兄弟三人的共业。」
2.佛教用语。指会造成群体每个分子共同报应的业力。《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六:「其增上果亦业所生,何得共受?共业生故。」
《漢語大詞典》:现报(現報)
佛教谓现世所作善恶之业,现世即得报应。 晋 慧远 《三报论》:“现报者,善恶始於此身,即此身受。”法苑珠林卷八五:“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善男子众生造业有其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二折:“你在这里做甚么?早早的死了,现报了我的眼里。”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五节:“善人恶人当身受报,叫做现报。”
《國語辭典》:天开眼(天開眼)  拼音:tiān kāi yǎn
1.三月日落后或九月日出前,在黄道两侧看到的微光。也称为「黄道光」。
2.比喻天帝明察人间善恶,报应不爽。《元曲选。举案齐眉。第四折》:「怎能勾虎榜姓名标,谁想今朝,天开眼自然报。」《水浒传》第六二回:「你这财主们,闲常一毛不拔。今日天开眼,报应得快。」
《漢語大詞典》:占租
自报应纳的租税。汉书·昭帝纪:“罢榷酤官,令民得以律占租。” 颜师古 注:“占,谓自隐度其实定其辞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水旱:“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穀同贾,器和利而中用。”
分類:报应租税
《漢語大詞典》:五逆罪
(1).佛教谓五种将招致堕无间地狱报应的恶业大罪。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是五不救罪,必入地狱无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鬪乱众僧、起恶意於如来所。”亦省作“ 五逆 ”。《观无量寿经》:“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
(2).泛指各种逆伦之罪。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引子:“秀者通三纲而识五常,蒙者造五逆而犯十恶。”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五逆儿男和孝子,报应甚分明。”
《漢語大詞典》:远在儿孙近在身(遠在兒孫近在身)
旧谓作恶人迟早会得到报应。 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做的箇安自己损他人……我则怕远在儿孙近在身。”
《漢語大詞典》:遭报(遭報)
受到报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恶人迟早要遭报。
分類:报应
《漢語大詞典》:现死现报(現死現報)
旧时一种誓言,谓眼下即以死亡报应。红楼梦第七二回:“我若告诉一个人,立刻现死现报!”
《漢語大詞典》:现验(現驗)
(1).谓显露而得到验证。百喻经·说人喜瞋喻:“汝今喜瞋仓卒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
(2).即时报应。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五节:“释 慧远 因有人怀疑善恶没有现验,特作《三报论》。”
《国语辞典》:醒世姻缘传(醒世姻缘传)  拼音:xǐng shì yīn yuán zhuàn
书名。清朝蒲松龄撰,一百回。写狄希陈两世恶缘的报应,著重于描写家庭社会的各种现象,尤其是妇女的悍妒、家庭怨憎之事,都归因于阴骘果报之说。
《国语辞典》:自食恶果(自食恶果)  拼音:zì shí è guǒ
吃到自己所种恶因所结的苦果。比喻做了坏事得到报应、惩罚。如:「你平日为非作歹,如今受到法律的制裁,那是自食恶果,怪不得别人!」
《国语辞典》:好心有好报(好心有好报)  拼音:hǎo xīn yǒu hǎo bào
好心待人就会有好的报应。如:「一个人只要真正待别人好,别人终究会心存感激的,这就是所谓的『好心有好报』。」
《国语辞典》:善恶到头终有报(善恶到头终有报)  拼音:shàn è dào tóu zhōng yǒu bào
(谚语)为善行恶最后都有报应。《石点头。卷八。贪婪汉六院卖风流》:「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乞化游僧,明投三尺之法,沉埋朽骨,趁白十年之冤。正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国语辞典》:输赢无定,报应分明(输赢无定,报应分明)  拼音:shū yíng wú dìng,bào yìng fēn míng
(谚语)输赢虽然不一定,报应却是确实明白的。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虽然是输赢输赢无定;也须知报应报应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