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食报(食報)
受报答或受报应。明史·徐达常遇春传赞:“顾 中山 赏延后裔,世叨荣宠,而 开平 天不假年,子孙亦復衰替,贵匹勋齐,而食报或爽,其故何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虽后来食报无可证明,天道昭昭,谅必无倖免之理也。” 王毓岱 《示和甫》诗:“食报有达人,饱閲八千卷。”
分類:报答报应
《漢語大詞典》:福报(福報)
福德报应。史记·张仪列传:“夫造祸而求福报,计浅而怨深,逆 秦 而顺 楚 ,虽欲毋亡,不可得也。” 隋 张公礼 《龙藏寺碑》:“故知业行有优劣,福报有轻重。”新唐书·王缙传:“国家庆祚灵长,福报所冯,虽时多难,无足道者。”
《漢語大詞典》:报更(報更)
犹报偿,报应。吕氏春秋·先识:“ 周 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陈奇猷 校释:“此鼎之所以著饕餮有首无身者,盖象徵残害人者,其报偿立见。”
《國語辭典》:阳报(陽報)  拼音:yáng bào
显明的报应。《淮南子。人间》:「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行者,必有昭名。」
《漢語大詞典》:阴报(陰報)
(1).暗中报复。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弘 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 弘 有却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 主父偃 ,徙 董仲舒 於 胶西 ,皆 弘 之力也。”
(2).迷信谓在阴间得到报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那阴报事也儘多,却是在幽冥地府之中,虽是分毫不爽,无人看见。”
《漢語大詞典》:冤债(冤債)
谓造孽必有报应,犹如欠债。《花月痕》第一回:“三生冤债,虽授首於藁街,一段痴情,早销魂於蓬颗!”
《國語辭典》:业力(業力)  拼音:yè lì
1.语言、动作等各方面所表现的行为。《宋书。卷五七。蔡廓传。史臣曰》:「蔡廓虽业力弘正,而年位未高,一世名臣,风格皆出其下。」
2.佛教用语。指会产生苦乐果报的行为力量。南朝梁。沈约 佛记序:「分五道于人天,设重牢于厚地,各随业力,的焉不差。」宋。陆游 西林傅庵主求定庵诗二首之二:「业力驱人举世忙,西林袖手一炉香。」
《漢語大詞典》:后报(後報)
佛教语。谓来世受报应。 晋 慧远 《三报论》:“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五节:“还有一种叫做后报。一个人做了善事或恶事,要经过二生、三生、百生、千生才受到报应。”
《漢語大詞典》:生报(生報)
佛教谓来生受报应。三种因果报应之一。 晋 慧远 《三报论》:“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生报者,来生便受。”法苑珠林卷八五引优婆塞戒经:“佛言善男子众生造业,有其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四章第五节:“善人恶人当身不受报,来生一定要受报,这种报应叫做生报。”
《国语辞典》:好报(好报)  拼音:hǎo bào
好的报应。如:「王老伯一向不与人计较,今天能大难不死,真是好心有好报。」
分类:报应
《國語辭典》:恶报(惡報)  拼音:è bào
佛教指由于过去的恶业所导致的苦果。《三国演义》第一回:「若萌异心,必获恶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
《國語辭典》:罪孽  拼音:zuì niè
罪恶、过失。《红楼梦》第四回:「他自己叹道:『我今日罪孽可满了。』」《老残游记》第九回:「甚则说崇奉他的教,就一切罪孽消灭。」也称为「罪过儿」。
《國語辭典》:咎徵  拼音:jiù zhēng
天灾的徵验。《书经。洪范》:「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唐。李邕〈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入自卧内,问以咎徵。」
《漢語大詞典》:阴报(陰報)
(1).暗中报复。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弘 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 弘 有却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 主父偃 ,徙 董仲舒 於 胶西 ,皆 弘 之力也。”
(2).迷信谓在阴间得到报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那阴报事也儘多,却是在幽冥地府之中,虽是分毫不爽,无人看见。”
《漢語大詞典》:来业(來業)
佛教指来世的报应。《弘明集·明佛论》:“是以自古精麤之中,洁己怀远,祇行於今,以拟来业,而迈至德者,不可胜数,是佛法之效矣。”
《漢語大詞典》:罪报(罪報)
罪恶的报应。《无量寿经》卷下:“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当往趣向,罪报自然,无从捨离。”法苑珠林卷九十:“是诸畜生有微善根,是故杀者具受罪报。” 清 龚自珍 《正译第七·总正历代所译一切经》:“亦有问答未竟,佛遽唱言持此经功德、谤此经罪报者。”
分類:罪恶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