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投火
【佛学大辞典】
(故事)菩萨为闻一句之法而入大火坑也。佛祖统纪智礼传曰:「半偈亡身,一句投火。」十华严经三十五曰:「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况小火坑而不能入。」
(故事)菩萨为闻一句之法而入大火坑也。佛祖统纪智礼传曰:「半偈亡身,一句投火。」十华严经三十五曰:「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极大苦,当以相与。菩萨尔时,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说法,净菩萨行故。假令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满中,尚欲从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亲,况小火坑而不能入。」
五体投地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俗语佛源】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如《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如是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也用礼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还用以礼拜王者等。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今以「五体投地」比喻倾倒、佩服至极。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同征友万柘坡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鱼门读之,五体投地。」又如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李明权)
(杂语)又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俗语佛源】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又称「五轮」,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地持论》)。其过程是:正立合十,屈膝屈肘至地,翻掌,顶礼。「五体投地」致敬的对象一般是佛菩萨。如《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又如《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如是三称三宝,三称观世音菩萨名,五体投地,向于西方。」也用礼拜寺塔。如《十住毗婆沙论·入寺品》:「是在家菩萨若入佛寺,初欲入时,于寺门外五体投地。」还用以礼拜王者等。如《梁书·诸夷传·天竺国》:「今以此国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今以「五体投地」比喻倾倒、佩服至极。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同征友万柘坡光泰,精于五、七古,程鱼门读之,五体投地。」又如鲁迅《而已集·新时代的放债法》:「因为他是天才而且革命家,许多女性都渴仰到五体投地。」(李明权)
以针投钵
【佛学大辞典】
(杂语)公案名。付法藏第十四祖迦那提婆,初为外道,一日,自执师子国来憍萨罗国,诣龙树求论议。龙树乃使弟子持满钵之水致之提婆前。提婆见之,默投一针于钵中。龙树曰:智哉如是人。遂引见,授以至真之妙理。见西域记传灯录等。
(杂语)公案名。付法藏第十四祖迦那提婆,初为外道,一日,自执师子国来憍萨罗国,诣龙树求论议。龙树乃使弟子持满钵之水致之提婆前。提婆见之,默投一针于钵中。龙树曰:智哉如是人。遂引见,授以至真之妙理。见西域记传灯录等。
投子
【佛学大辞典】
(地名)唐舒州投子山义青禅师,大阳玄禅师之法嗣也。五灯会元十四但举法语而无行迹之记事。
(地名)唐舒州投子山义青禅师,大阳玄禅师之法嗣也。五灯会元十四但举法语而无行迹之记事。
投身饲饿虎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之略名。
(经名)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之略名。
投针
【佛学大辞典】
(故事)钵水投针,迦那提婆之故事也。(参见:提婆项下提婆投针)
(故事)钵水投针,迦那提婆之故事也。(参见:提婆项下提婆投针)
投华
【佛学大辞典】
(仪式)华为供养佛而投于坛上也。结缘灌顶,有投华之法。(参见:投华三昧耶)。
(仪式)华为供养佛而投于坛上也。结缘灌顶,有投华之法。(参见:投华三昧耶)。
投华三昧耶
【佛学大辞典】
(仪式)五种三昧耶之第二,即结缘灌顶也。胎藏界之诸尊有二百馀体,未知其中与我有往昔之宿缘者为谁,凡开悟得脱,依于宿世之结缘,故投华于曼荼罗界,当其所投之尊,知为吾本尊,乃念其尊,行其法也。是曰投华三昧耶,亦谓之结缘灌顶。
(仪式)五种三昧耶之第二,即结缘灌顶也。胎藏界之诸尊有二百馀体,未知其中与我有往昔之宿缘者为谁,凡开悟得脱,依于宿世之结缘,故投华于曼荼罗界,当其所投之尊,知为吾本尊,乃念其尊,行其法也。是曰投华三昧耶,亦谓之结缘灌顶。
投渊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寒中投身于深渊而作苦行,以之为生天之因者。见涅槃经十六。
【三藏法数】
谓外道修行,寒入深渊,忍受冻苦,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投渊外道。
(流派)六苦行外道之一。寒中投身于深渊而作苦行,以之为生天之因者。见涅槃经十六。
【三藏法数】
谓外道修行,寒入深渊,忍受冻苦,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投渊外道。
投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悟彻底,合于佛祖之心机也。
【俗语佛源】
彻悟的意思,合乎佛祖心机谓之投机。据说佛陀度生,应机说法,根据不同根机,宣说不同法门。《法华经·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是指观世音的三十二应,也就是他的应机说法。观世音尚且如此,佛陀当然更是这样。《续传灯录·法光禅师》:「使言言相副,句句投机。」如果话不投机,多说无用。所以俗话说:「话不投机一句多。」(见《古今杂剧》)。(今多作「半句多」)「投机」还有见解相同、意见一致、气味相合之意。后引申为「投机倒把」、「投机取巧」等,对那些不坚持原则、看风使舵的人,称之为「投机分子」。(无名氏)
(术语)大悟彻底,合于佛祖之心机也。
【俗语佛源】
彻悟的意思,合乎佛祖心机谓之投机。据说佛陀度生,应机说法,根据不同根机,宣说不同法门。《法华经·普门品》:「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是指观世音的三十二应,也就是他的应机说法。观世音尚且如此,佛陀当然更是这样。《续传灯录·法光禅师》:「使言言相副,句句投机。」如果话不投机,多说无用。所以俗话说:「话不投机一句多。」(见《古今杂剧》)。(今多作「半句多」)「投机」还有见解相同、意见一致、气味相合之意。后引申为「投机倒把」、「投机取巧」等,对那些不坚持原则、看风使舵的人,称之为「投机分子」。(无名氏)
供物当投河
【佛学大辞典】
(仪式)据瞿醯经下卷说,供养世尊之物,皆当投于河。又他仪轨亦说此。
(仪式)据瞿醯经下卷说,供养世尊之物,皆当投于河。又他仪轨亦说此。
雪岭投身
【佛学大辞典】
(本生)雪山童子为半偈投身岩下与罗刹也。(参见:雪山大士)。止观五曰:「香城粉骨,雪岭投身,亦何足以报德。」
(本生)雪山童子为半偈投身岩下与罗刹也。(参见:雪山大士)。止观五曰:「香城粉骨,雪岭投身,亦何足以报德。」
雪山大士
【佛学大辞典】
(本生)又曰雪山童子。释尊在过去世修菩萨道时,于雪山苦行,谓之雪山大士,或曰雪山童子。涅槃经十四曰:「善男子!过去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中略)我于尔时住于雪山。其山清净,流泉浴池,树林药木,充满其地。(中略)我于尔时独处其中,唯食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经无量岁。」止观二曰:「雪山大士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庵,被鹿皮衣。」
(本生)又曰雪山童子。释尊在过去世修菩萨道时,于雪山苦行,谓之雪山大士,或曰雪山童子。涅槃经十四曰:「善男子!过去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中略)我于尔时住于雪山。其山清净,流泉浴池,树林药木,充满其地。(中略)我于尔时独处其中,唯食诸果。食已,系心思惟坐禅,经无量岁。」止观二曰:「雪山大士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庵,被鹿皮衣。」
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北凉法盛译。与金光明经舍身品之事相同。
(经名)一卷,北凉法盛译。与金光明经舍身品之事相同。
提婆投针
【佛学大辞典】
(故事)西域记十曰:「时提婆菩萨自执师子国(即锡兰)来求论议,谓门者曰:为通谒。门者通于龙猛(即龙树)龙猛知其名,盛满钵水命弟子曰:汝持此水示彼提婆。提婆见水,默而投针,弟子持钵怀疑而返。龙猛曰:彼何辞?对曰:默无所说,但投针于水。龙猛曰:智人也,满钵之水,譬我智之周,彼投针遂极其底,是非常人,应速召进。提婆颇自负,期将大对抗,忽睹威颜,忘其所言,自引责,请受教,龙猛曰:遇斯俊彦,写瓶有寄矣。」
(故事)西域记十曰:「时提婆菩萨自执师子国(即锡兰)来求论议,谓门者曰:为通谒。门者通于龙猛(即龙树)龙猛知其名,盛满钵水命弟子曰:汝持此水示彼提婆。提婆见水,默而投针,弟子持钵怀疑而返。龙猛曰:彼何辞?对曰:默无所说,但投针于水。龙猛曰:智人也,满钵之水,譬我智之周,彼投针遂极其底,是非常人,应速召进。提婆颇自负,期将大对抗,忽睹威颜,忘其所言,自引责,请受教,龙猛曰:遇斯俊彦,写瓶有寄矣。」
飞蛾投火
【俗语佛源】
多用以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五五引《涅槃经》说:「汝等今者兴建是意,犹如飞蛾投于火。」宋·赜藏主辑《古尊宿语录大随开山神照禅师》:「岂比飞蛾投火,自伤自坏。」后为俗语,如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寻他不著,他今日自来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宽忍)
多用以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唐·道世《法苑珠林》卷五五引《涅槃经》说:「汝等今者兴建是意,犹如飞蛾投于火。」宋·赜藏主辑《古尊宿语录大随开山神照禅师》:「岂比飞蛾投火,自伤自坏。」后为俗语,如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他走了,我一向寻他不著,他今日自来投到,岂不是飞蛾扑火,自讨死吃的。」(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