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玉柄
(1).器物玉质的把柄。晋书·王衍传:“﹝ 衍 ﹞每捉玉柄麈尾,与手同色。”南史·张讥传:“ 后主 在东宫,集官僚置宴,时造玉柄麈尾新成。 后主 亲执之曰:‘当今虽復多士如林,至於堪捉此者,独 张讥 耳。’即手授 讥 。”
(2).泛指器物精美的把柄。 唐 司空曙 《早夏寄元校书》诗:“珠荷荐果香寒簟,玉柄摇风满夏衣。”此指扇柄。
(3).指麈尾。 唐 李白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诗之二:“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王琦 注:“玉柄谓麈尾。” 唐 李山甫 《山中答刘书记寓怀》诗:“笔头指金波,座上横玉柄。”
(4).指手臂。 唐 皮日休 《卧疾感春寄鲁望》诗:“乌皮几上困腾腾,玉柄清羸媿不能。”
(5).古代文士谈论时,常执拂尘,因以指文士。 唐 温庭筠 《谢公墅歌》:“四座无喧梧竹静,金蝉玉柄俱支颐。”
《國語辭典》:把鼻  拼音:bǎ bí
證据、依据。《荡寇志》第二三回:「这厮是有名剧贼,此案的要紧把鼻,如何放得?」也作「把柄」。
《漢語大詞典》:刀把
亦作“ 刀靶 ”。亦作“ 刀欛 ”。
(1).刀的把手。 汉 班固 《与窦宪笺》:“令赐 固 刀把曰:‘此大将军少小时所服。’”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右手四指拢定了刀靶,大拇指按住了刀子的掩心。” 赵树理 《三里湾》十五:“整个的上滩,像一把菜刀,那一带地就像刀把。”
(2).比喻把柄。 清 李渔 《比目鱼·征利》:“见他莫把威严吓,乡民易惊怕。骗得状词来,杀人有刀欛。”红楼梦第六八回:“谁知越使钱,越叫人拿住刀靶儿,越发来讹。”
(3).比喻权柄。参见“ 刀把子 ”。
《漢語大詞典》:刀把子
刀把。多用以比喻兵权或杀生大权。 李六如 《六十年的变迁》第六章五:“ 黎元洪 身边全是旧人,刀把子操在他手里,到底可靠不可靠?”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关大妈四》:“刀把子总有一天会拿在我们手里的。”
《國語辭典》:辫子(辮子)  拼音:biàn zi
1.用线状物或头发编成的长条。《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头上戴了一顶新褐色毡帽,一个大辫子,漆黑漆黑拖在后边。」《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他回称割掉辫子,将来革命容易些。」也称为「辫儿」。
2.把柄。如:「他虽然小心翼翼,但终让我抓到他的小辫子。」
《漢語大詞典》:霸柄
犹把柄。喻指凭借或依据。 明 唐顺之 《答吕沃州书》:“兄云暂时寧静,若有端倪,恍惚转移,復离本体,自非兄之恳心真实,直从心源上着工夫,不能为此言。然兄自谓未得霸柄入手者,正恐其病亦坐乎此。”
《国语辞典》:刀靶儿(刀靶儿)  拼音:dāo bǎ ér
1.刀柄。如:「切菜时要紧握刀靶儿,注意安全。」
2.把柄。《红楼梦》第六八回:「谁知越使钱,越被人拿住了刀靶儿,越发来讹。」
分类:把柄刀柄
《國語辭典》:讹头(訛頭)  拼音:é tou
隐私、过错。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二。讹》:「京师奸宄丛集,游手成群,有谓之把棍者,有谓之拿讹头者。」《文明小史》第六回:「因他二位与黄举人有点瓜葛,就此想去起他的讹头。」也作「囮头」。
《漢語大詞典》:杓秉
犹把柄。 章炳麟 《訄书·订文》《正名杂义》:“不通斯例,则古义不完,逐流忘返,则繆説兹起,世有妄人,憙云读书不求甚解,故不得以余説为杓秉也。”
分類:把柄
《漢語大詞典》:手脖子
方言。谓把柄。 高玉宝 《高玉宝》第四章:“ 王红眼 要是追问我,我给他个一问三不知,他又没抓住我的手脖子,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分類:方言把柄
《漢語大詞典》:指执(指執)
抓住把柄。 宋 苏舜钦 《上范公参政书》:“或虑先言为众指执,败事受责。”
《漢語大詞典》:谗柄(讒柄)
被人用来制造谗言的把柄。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结舌防谗柄,探肠有祸胎。”
《国语辞典》:予人口实(予人口实)  拼音:yǔ rén kǒu shí
留下给人指责、议论的把柄。如:「做事宜谨慎,不要予人口实,落人话柄。」
《漢語大詞典》:玉头剑(玉頭劍)
把柄饰以美玉的剑。初学记卷二二引 晋 张敞 《东宫旧事》:“太子仪饰有玉头剑。”参见“ 玉首 ”。
分類:把柄美玉
《漢語大詞典》:玉首
谓玉制的剑首。晋书·舆服志:“ 汉 制,自天子至於百官,无不佩剑,其后惟朝带剑。 晋 世始代之以木,贵者犹用玉首,贱者亦用蜯、金银、玳瑁为雕饰。”
分類:玉制剑首
《國語辭典》:抓辫子(抓辮子)  拼音:zhuā biàn zi
比喻抓住他人缺点或错误,作为把柄。如:「做事小心谨慎,不违背良心,就不怕别人来抓辫子!」也作「揪辫子」。
《漢語大詞典》:痛脚
疼痛的脚。喻短处或把柄。《大马扁》第五回:“自此 林子重 已拿得 康有为 痛脚,益復无忌。”《廿载繁华梦》第十回:“﹝ 李山农 ﹞假説现在餉项支絀,须要寻些财路…… 徐賡扬 道:‘这事即 张帅 早有此意,奈未拿着他的痛脚。’”赣剧《张三借靴》:“想他平日到处装穷叫苦,最怕人家晓得他发了财,我就偏偏要踩他这只痛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