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锣鼓(鑼鼓)  拼音:luó gǔ
锣和鼓。泛指各种打击乐器。《儒林外史》第三○回:「少刻,摆上酒席,打动锣鼓,一个人上来做一出戏。」
《國語辭典》:编磬(編磬)  拼音:biān qìng
乐器名。打击乐器。中国古代礼乐中重要乐器,由石或玉做成「磬」,常见十六面为一组,以大小或厚薄定音高,按音高或面数排列为一排或上下两排。可演奏出具有十二律的音高。「金石之声」中的「石」就是指编磬。磬身雕镂虎、鱼、凤鸟等花纹为饰,是先民乐舞活动及祭祀典礼中不可或缺的乐器。
《漢語大詞典》:特磬
特悬磬。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玉或石制。 殷墟 出土的有半圆形与稍作曲折形的两种,后多作曲折形。 周 代以来,用于雅乐。 明 宋濂 《白牛生传》:“ 生 当情意调适,輒悬特磬於簴,亲击以铁籈。”《老残游记》第十回:“﹝ 璵姑 ﹞跑到靠壁几上,取过一架特磬来,放在 黄龙 面前。”
分類:打击乐器
《國語辭典》:铙钹(鐃鈸)  拼音:náo bá
乐器名,古代铜制击乐器。形制相似,而稍有区别。圆形,中间有凸起部分,每付两片,演奏时两片相击发声。但铙和钹中间凸起部分,大小不同,铙的凸起部分小、而钹的凸起部分大。在音质上,铙发音较响亮,馀音较长;钹发音较浑厚、馀音较短。明清以来,民间流行的十番锣鼓,在配器上充分利用铙和钹各自的特点,造成丰富的音响效果。现在的铙和钹已发展成多种形式,是各种戏曲和秧歌舞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在吹打乐队中,特别在十番锣鼓的合奏中扮演重要角色。
《國語辭典》:武场(武場)  拼音:wǔ cháng
1.戏曲伴奏乐队中的打击乐部分。如京剧的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水钗、堂鼓等。
2.清时考武科的场所。
《國語辭典》:叮当(叮噹)  拼音:dīng dāng
1.拟声词。形容金、石、玉器等互相碰击的声音。《西游记》第一一回:「只见那壁环佩叮当,仙香异常。」《红楼梦》第五三回:「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佩微微摇曳。」也作「玎珰」、「丁当」。
2.一种和尚做佛事所用的法器。形如铜锣,有木把。后亦指孩童所玩的小锣。《儒林外史》第一六回:「小孩子吹的箫,打的叮当,女人戴的锡簪子。」
3.引申为打破东西。《金瓶梅》第五八回:「如何恁拿出来?一时叮当了我这镜子,怎了?」
《國語辭典》:叮当(叮噹)  拼音:dīng dāng
冲突、动武。如:「他们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的叮当起来了!」
《国语辞典》:铁琴(铁琴)  拼音:tiě qín
乐器名:(1)打击乐器。将铁制音板按钢琴键盘的序列排列在板架上,每个音板下装有闭口的共鸣管。演奏时,使用木制的拨子敲打,使发声音。为英语Metallophone的意译。音质近于钢片琴,却又较钢片琴响亮有力。(2)藏族的一种拉弦乐器,形制近于二胡,全长约七十五公分。
《漢語大詞典》:霜磬
(1).佛寺中的钵形铜乐器。磬为打击乐器,本用玉石制造,故称。 唐 朱湾 《同清江师月夜听转〈法华经〉歌》:“清泠霜磬有时动,寂歷空堂宜夜深。” 唐 马戴 《宿翠微寺》诗:“鸟归霜磬静,僧语石楼空。”
(2).指磬声。 宋 梅尧臣 《甘露寺》诗:“川涛观 海若 ,霜磬入 江 濆。”
《國語辭典》:吹打  拼音:chuī dǎ
1.吹奏、敲击各种乐器。《西游记》第四四回:「只听得那里吹打,悄悄的爬起来。」《儒林外史》第四六回:「戏子吹打已毕,奉席让坐。」也作「吹弹」。
2.曲牌名。是戏曲中常用的伴奏乐曲。凡迎宾、送客、朝拜、升帐、升堂、庆功等场面吹奏此曲。
《漢語大詞典》:拊搏
(1).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礼记·明堂位:“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中琴、小瑟,四代之乐器也。” 郑玄 注:“拊搏,以韦为之,充之以穅,形如小鼓。”大戴礼记·礼三本:“县一磬而尚拊搏。”
(2).敲击乐器。 宋 乐史 《杨太真外传》卷上:“妃善击磬,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太常梨园之妓,莫能及之。”
《國語辭典》:铃鼓(鈴鼓)  拼音:líng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在圆形木框的一面,传统蒙上羊皮或驴皮,木框的周围嵌系若干铜、铁制成的小铙钹,藉著敲打皮面、磨擦或摇动木框而带动铙钹,发出轻快明亮且热闹的声响。为英语Tambourine的意译。多用于歌唱、舞蹈伴奏或器乐合奏等。
《國語辭典》:长鼓(長鼓)  拼音:cháng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1)徭族的打击乐器。鼓身木制,腰细而实,两端鼓腔蒙皮。全身涂漆,并有彩绘花纹。演奏时,斜挎胸腰,边用手击奏边跳舞。(2)朝鲜族的打击乐器。源于古代的细腰鼓。鼓身木制,长约七十公分,鼓腰细而中实,两端为粗而中空的鼓腔。用铁圈蒙牛皮做鼓面,系皮条或绳索,可以调整鼓的音调。演奏时,击带挂于胸前或置于木架上,右手执细长竹制鼓杖敲击,左手大指按鼓框边,其馀四指伸直拍击。技法丰富,节奏繁复,多用于长鼓舞、农乐舞及器乐合奏。
《漢語大詞典》:细腰鼓(細腰鼓)
打击乐器名。亦名腰鼓。 汉 魏 时用之,大者用瓦制,小者用木制。鼓首大而腰细,故名。见文献通考·乐考·魏鼓宋书·萧思话传:“ 思话 年十许岁,未知书,以博诞游遨为事,好骑屋栋,打细腰鼓。”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
《国语辞典》:钟琴(钟琴)  拼音:zhōng qín
乐器名,打击乐器。用宽度和厚度相同、长短不等的长方形铝合金片或钢片制成音片。为英语Glockenspiel的意译。常见的形式有两种:用于乐队的普通钟琴,音片按钢琴黑白键的序列,排列在梯形盒内,演奏时用槌敲击音片的中间。用于笛鼓乐队的钟琴,音片自上而下横列于框架上,演奏时左手将琴举起,右手执锤敲击。
《国语辞典》:梨花片  拼音:lí huā piàn
乐器名,打击乐器。最早流行于山东。农民歌唱时,拿农具犁铧两块碎片击节。发展成大鼓后,仍保留了这种击节方式,用两块半圆形铁片或铜片代替犁铧碎片,左手食指夹击发音。也称为「月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