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皮帛
兽皮和丝帛。古代举行结盟、朝会等大事时所持的礼物。《周礼·春官·大宗伯》:“孤执皮帛。” 郑玄 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为之饰。皮,虎豹皮;帛,如今璧色繒也。” 贾公彦 疏:“言‘表以皮为之饰’者,凡以皮配物者皆手执帛以致命而皮设於地。”庄子·让王:“ 太王亶父 居 邠 , 狄 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 汉 张衡 《东京赋》:“璧羔皮帛之贄既奠,天子乃以三揖之礼礼之。”
《漢語大詞典》:内镇(内鎮)
(1).古代王后所持象征权位的瑞玉。周礼·考工记·玉人:“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是谓内镇,宗后守之。” 郑玄 注:“如王之镇圭也。” 贾公彦 疏:“言是谓内镇者,对天子执镇圭为内,若内宰对大宰为内,内司服对司服为内。王不言外者,男子居外是其常,但妇人阴,则得内称也。”
(2).境内腹地重镇。南齐书·州郡志上:“今京城因山为垒,望海临 江 ,缘 江 为境,似 河内郡 ,内镇优重。”新唐书·藩镇传·刘从谏:“朝议谓 上党 内镇,与 河朔 异,不可许。”
《漢語大詞典》:吾仗
帝王仪卫所持之棒。始自 汉 代,为执金吾所持。以铜为之,黄金饰其两端。又称金吾、吾棒。仗,也写作“杖”。清史稿·礼志五:“定王配饗仪,奉主以郡王,迎主用綵亭吾仗,至庙东阶,拜位在阶上。”参阅三才图会·吾杖
《漢語大詞典》:环杖(環杖)
犹藜杖。隐士所持的手杖,杖柄环曲,故名。 南朝 齐 张融 《答周颙书》:“斯自鹿巾之空负头上,环杖之自诬掌中。”
《国语辞典》:反共  拼音:fǎn gòng
对共产党所持的理论与所行的制度,表示反对或反抗的政治意识或行动。
《漢語大詞典》:珍圭
天子使者所持的符节。周礼·春官·典瑞:“珍圭以徵守,以恤凶荒。” 郑玄 注:“珍圭,王使之瑞节。制大小当与琬琰相依。王使人徵诸侯,忧凶荒之国,则授之执以往致王命焉,如今时使者持节矣。”
《漢語大詞典》:木笏
木制手板。 唐 制,六品以下官所持之笏。后世因之。元史·礼乐志五:“乐服:乐正副四人,舒脚幞头,紫罗公服,乌角带,木笏,皂鞾。”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衣裘带服·笏
《漢語大詞典》:祝篝车(祝篝車)
史记·滑稽列传:“ 威王 八年, 楚 大发兵加 齐 。 齐王 使 淳于髡 之 赵 请救兵,齎金百斤,车马十駟。 淳于髡 仰天大笑,冠缨索絶。王曰:‘先生少之乎?’ 髡 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説乎?’ 髡 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满篝,污邪满车,五穀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后因以“祝篝车”喻代价甚微而所求者甚巨。 傅尃 《钓》诗:“小持覬大盈,何异祝篝车。”
分類:所持
《漢語大詞典》:管节(管節)
古代使者所持的一种符节,用竹制成。周礼·秋官·小行人:“都鄙用管节。” 郑玄 注:“管节,如今之竹使符也。” 孙诒让 正义:“云‘管节如今之竹使符也’者,管节盖截竹为节,若乐器之管, 汉 竹使符亦以竹为之,故举以为况。”
《漢語大詞典》:髦节(髦節)
古代使者所持的竹节,以牦牛尾作饰。髦,通“ 旄 ”。后汉书·孔融传:“ 日磾 以上公之尊,秉髦节之使。”
《漢語大詞典》:获旌(獲旌)
古代举行射礼时唱获者所持的旌旗。周礼·春官·司常:“凡射共获旌。岁时共更旌。” 郑玄 注:“获旌,获者所持旌。”参见“ 获者 ”。
《漢語大詞典》:获者(獲者)
(1).猎得禽兽者。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兽公之,小兽私之,获者取左耳。” 郑玄 注:“获,得也,得禽兽者取左耳当以计功。”
(2).指古代举行射礼时持旌唱获者。犹今之报靶员。仪礼·乡射礼:“司马又命获者倚旌于侯中。获者由西方,坐取旌于侯中。” 郑玄 注:“谓之获者以事名之。” 贾公彦 疏:“云以事名之者,以其唱获故名获者也。”
(3).射中靶心者。仪礼·乡射礼:“拾发以将乘矢。获者坐而获。” 贾公彦 疏:“射著禽兽为获,获则得也……射著正鵠亦曰获。”
(4).谓逃亡而被抓获,没为奴婢的人。初学记卷十九引 汉 应劭 《风俗通》:“获者,逃亡获得,为奴婢者也。”
《漢語大詞典》:斧节(斧節)
皇帝特遣的执法大臣所持之物。斧象征执法之权,节表示使者身份。
《漢語大詞典》:云钵(雲鉢)
僧侣云游各地时所持的食器。 元 张宪 《寄中山隐讲师》诗:“风廊巡夜虎,云鉢听经龙。”
《國語辭典》:观点(觀點)  拼音:guān diǎn
研究分析或批评问题、事象等所依据的立场或角度。如:「各人观点不同,不要为此伤了和气。」
《漢語大詞典》:党义(黨義)
指一个政党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这一回,新月社的‘自由言论’遭了压迫,照老办法,是必须对于压迫者,也加以压迫的,但《新月》上所显现的反应,却是一篇《告压迫言论自由者》,先引对方的党义,次引外国的法律,终引东西史例,以见凡压迫自由者,往往臻于灭亡:是一番替对方设想的警告。” 钱锺书 《围城》六:“在他们心目中, 鸿渐 的地位比教党义的和教军事训练的高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