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戏忘念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与戏忘天同。(参见:戏忘天)。
戏论
【佛学大辞典】
(术语)非理之言论。无义之言论。又不问理非理,总斥一切之言论。与俗所谓滑稽,冗谈等同。大日经疏十九曰:「戏论者,如世戏人以散乱心动作种种身口,但悦前人而无实义。今妄见者所作者亦同于此,故名戏论也。」大乘玄论二曰:「戏论是借譬之名。(中略)于道无所剋获,如小儿戏论为耳。」嘉祥法华义疏二曰:「无记心中往复言论名为戏论。中论云:戏论有二种:一者爱论,二者见论。」最胜王经一曰:「实际之性,无有戏论,惟独如来證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法华经信解品曰:「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诸法戏论之粪。」
【佛学常见辞汇】
含有游戏性和不切实际的言论。
离戏论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胎藏界金刚手院第三行第五位之尊。密号曰真行金刚。以依一实智远离妄想戏论为本誓。
六贼戏弥陀
【俗语佛源】
「六贼」比喻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六贼」以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媒介扰乱人心,使人失去智慧、定力 等「善法」。正如《涅槃经》卷二三所说:「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以故?能劫一切诸善法故。」众生常在「无明」(愚痴)黑暗中,故六贼得以 乘黑暗而劫掠众生性中的善法。弥陀,即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昔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其中有「住正定聚愿」、「住定见佛愿」等(见《无量寿经》),可见其定力之深。再者,依恃「弥陀愿力」修习净土宗者,须一心不乱地念佛。这些都是民间比较熟悉的。因此,俗有「六贼戏弥陀」之说,谓弥陀定力深厚,外境六贼不能扰动其心。比喻某人不受外境干扰。亦用为调侃语,《古今小说》第二七卷:「七八个老妪、丫环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贼戏弥陀一般。」(李明权)
逢场作戏
【俗语佛源】
原指游方艺人遇到合适的场地,就开台表演。后来以「逢场作戏」一词,用为随意应酬,凑热闹的意思。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江西道一禅师》:「邓隐峰辞师。师云:『什么处去?』对曰:『石头去。』师云:『石头路滑。』对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又《五灯会元·泐潭洪英禅师》:「僧问:『逢场作戏时如何?』师曰:『红炉爆出铁乌龟。』」宋·苏轼《南柯子》词:「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宽忍)
游戏
【俗语佛源】
娱乐嬉戏称为游戏。如明·袁宏道《途中怀大兄诗》:「光容若平昔,天服粲游戏。」在佛经中,游戏系指佛、菩萨随心所欲地渡化众生,毫无障碍的能力。如《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九谓:「常所游戏胜妙法乐,不贪世间诸欲境界,是为菩萨游戏法乐。」又如宋代《武林旧事·张约斋赏心乐事》记贤者语谓:「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说法度人。盖光明藏中,孰非游戏。」据经论中解释,「戏」即「自在」的意思,」「游」与「戏」意同。因此,「游戏」与「自在」往往可以连用,称为「游戏自在」。这种「自在」的能力,也叫做「游戏神通」。(李明权)
非有非无是戏论谤
【三藏法数】
非有非无者,谓不知真如之理,具有无之德,而言真如非有,又言真如非无,二边不定,则成戏论谤也。
道从不戏乐非戏行得
【三藏法数】
谓比丘修道当常寂静,远离嬉戏之乐,游观之行,安住无为之理,正意而解,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不戏乐,非戏行得。
无戏论觉
【三藏法数】
以言嘲谑名为戏论。谓人欲得涅槃寂静之乐,必须清净口业,舍诸戏论,一循正语,是名无戏论觉。(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不习歌舞戏乐
【三藏法数】
不歌舞戏乐者,谓自不习歌舞戏乐,及不得辄往他处观听,亦不教人歌舞戏乐也。
游戏法乐
【三藏法数】
法乐者,以法而自喜乐也。菩萨常所游戏胜妙法乐,不染世间诸欲境界;如月天子,常受天乐,而离夫翳染也。
师子戏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于一切三昧中,出入迟速,皆得自在;于诸外道,强者破之,信者度之;譬犹师子戏时,而能制伏诸群兽也,是名师子戏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