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76,分46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柳如是
眉山秀
吕蒙正
芦花荡
支沙
倒板
粉头
唱本
花旦
葛麻
关目
黑脸
过场
曲律
沙戏
《国语辞典》:柳如是  拼音:liǔ rú shì
1.人名。(西元1618~1664)本姓杨,名爱儿。后改姓柳,名隐,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吴江(今江苏省)人,一说嘉兴(今浙江省)人。明末名妓,色艺冠于一时,工词翰,能书画,后为钱谦益妾。明亡,劝钱谦益殉国,不从。后谦益死,如是亦自缢而亡。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诗》。
2.戏曲剧目。明代故事戏。叙述柳如是生平故事。
《国语辞典》:眉山秀  拼音:méi shān xiù
戏曲剧目。清李玉撰。叙述秦少游和苏小妹的故事,半以历史记载,半以流俗传说为内容,描写颇为生动。
《国语辞典》:吕蒙正(吕蒙正)  拼音:lǚ méng zhèng
1.人名。(西元946~1011)字圣功,宋河南(今洛阳县境)人。为人宽正,遇事敢言。太宗时累擢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卒谥文穆。
2.戏曲剧目。写吕蒙正与刘月娥的爱情故事。
《国语辞典》:芦花荡(芦花荡)  拼音:lú huā dàng
戏曲剧目。三国故事戏。叙述张飞依孔明的计策,假扮成渔夫,埋伏在芦花荡,待周瑜领兵经过,便出兵阻挡,先擒后纵,周瑜因此而气愤呕血之事。
《漢語大詞典》:支沙
亦作“ 支杀 ”。亦作“ 支煞 ”。
(1).戏曲中常用的形容词词尾。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二折:“闪的他活支沙三不归,强交俺生扢扎两分张。”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四折:“他如今做了三謁茅庐,软兀剌走向前来,恶支煞倒退回去。”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二折:“谁教你贪心儿爱他不义财,今日箇脱空须败,恶支沙将这等罪名揣。”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三折:“恰捧着个破不剌碗内,呷了些淡不淡白粥,吃了几根哽支杀黄韲。” 清 洪升 《长生殿·合围》:“这一员莽兀喇拳毛高鼻,那一员恶支沙雕目胡颜。”
(2).赼趄,行走困难貌。 元 李致远 《还牢末》第二折:“把 僧住 支杀的拖将去,连 赛娘 合扑的带了一交。”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劝农》:“泥滑剌,脚支沙,短耙长犂滑律的拏。”
《國語辭典》:倒板  拼音:dǎo bǎn
一种戏曲唱腔中的特定板式。参见「导板」条。
《國語辭典》:粉头(粉頭)  拼音:fěn tóu
1.妓女。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二折:「如今又缠上一个粉头,道强似我的多哩。」《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他家里还有一个粉头,排行三姐,号玉堂春,有十二分颜色。」
2.在戏剧中,净角以粉涂面,以示奸佞,称为「粉头」。
《國語辭典》:唱本  拼音:chàng běn
戏本、曲本的小册子。
《國語辭典》:花旦  拼音:huā dàn
1.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多饰活泼或轻浮的女子,扮相艳丽,表情生动,偏重作工与说白。如平剧《拾玉镯》的孙玉姣、《乌龙院》的阎惜姣等。元杂剧称花旦为「搽旦」。
2.旧称妓女。《宋元戏文辑佚。李婉复落娼》:「这个门庭难自拣,陷此身重为花旦。」也作「花担」。
《漢語大詞典》:葛麻
①见“葛①”。②戏曲传统剧目。暴发户马铎嫌未来女婿张大洪贫穷,企图赖婚。长工葛麻设计,使马铎退婚不成,还赔了银两。楚剧整理本影响较大。
《國語辭典》:关目(關目)  拼音:guān mù
1.剧目。
2.配在戏剧中的重要情节。
3.关键。《喻世明言。卷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那妇人听得说著了他紧要的关目,羞得满脸通红,开不得口。」
《國語辭典》:黑脸(黑臉)  拼音:hēi liǎn
1.本为戏剧角色中,黑头所钩的脸谱。因其代表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点的男性人物,故多用来比喻刚正不阿或严厉的人。如:「不能光宠孩子,总得有一个人扮黑脸啊!」
2.黝黑的面孔。《西游记》第一八回:「那阵狂风过处,只见半空里来了一个妖精,果然生得丑陋:黑脸短毛,长喙大耳。」《三国演义》第七七回:「普静仰面谛视,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将军,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相随。」
《國語辭典》:过场(過場)  拼音:guò cháng
1.戏曲中在表演无关紧要,或贯串前后的情节时,角色上场后,不多停留,就穿越舞台从另一侧下场。也称为「走过场」。
2.花样。如:「唯有你这ㄚ头过场特别多。」
《漢語大詞典》:曲律
戏曲名词。主要指写作和演唱南北曲时应注意的各种原则。如作曲的选字、造句、体裁、风格;唱曲的发音、归韵、板眼等。 元 明 时在南北曲盛行的基础上逐渐归纳形成。著名著作有 明 魏良辅 曲律、 王骥德 曲律等。
《漢語大詞典》:沙戏(沙戲)
壮族戏曲剧种。流行于 云南省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的 广南 县一带。相传 清 咸丰 、 同治 年间由当地山歌演变而成。也叫 广南 壮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