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慕义(慕義)  拼音:mù yì
向慕正义。《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
分類:倾慕仁义
《国语辞典》:不慕  拼音:bù mù
不羡慕、不向往。三国魏。应璩〈与从弟君苗君冑书〉:「然山父不贪天地之乐,曾参不慕晋楚之富,亦其志也。」晋。陆机〈演连珠〉五○首之三二:「臣闻听极于音,不慕钧天之乐;身足于荫,无假垂天之云。」
《漢語大詞典》:追慕
追念仰慕。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 明帝 性孝爱,追慕无已。” 唐 李翱 《陵庙日时朔祭议》:“敬修时享,以申追慕。” 明 高启 《梦松轩记》:“因题所居轩曰梦松,以识追慕之意。” 何其芳 《写给寿县的诗》:“我歌颂 寿县 ,并非追慕它是古代 楚国 的国都。”
《國語辭典》:慕古  拼音:mù gǔ
糊涂。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包龙图往常断事曾著数,今日为官忒慕古。」《董西厢》卷一:「没掂三,没思虑,可来慕古。」也作「暮古」、「慕顾」。
《國語辭典》:永慕  拼音:yǒng mù
语本《孟子。万章》:「大孝终身慕父母。」指终生感怀、思念。《文选。曹植。洛神赋》:「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國語辭典》:孺慕  拼音:rú mù
本指小儿之爱慕父母,后多指对人或事深切依恋爱慕之情。《后汉书。卷二六。伏湛等传。赞曰》:「淮人孺慕,徐寇要降。」
《國語辭典》:慕容  拼音:mù róng
复姓。源出于胡人,如后燕成武帝慕容垂。
分類:复姓鲜卑
《漢語大詞典》:哀慕
谓因父母、君上之死而哀伤思慕。梁书·处士传·范元琰:“父 灵瑜 ,居父忧,以毁卒。 元琰 时童孺,哀慕尽礼。”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 太宗 崩,﹝ 徐充容 ﹞哀慕而卒。” 明 陈子龙 《谒禹陵》诗:“玄女精灵尽,黄熊哀慕长。” 清 曾国藩 《李勇毅公神道碑铭》:“公因哀慕未忘,而婴疾转篤,请假四十日调养。”
《韵府拾遗 遇韵》:窃慕(窃慕)
宋玉九辨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國語辭典》:思慕  拼音:sī mù
思念、想念。《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文选。曹植。赠丁仪诗》:「思慕延陵子,宝剑非所惜。」
《國語辭典》:景慕  拼音:jǐng mù
景仰、仰慕。《北史。卷四一。杨敷传》:「敷少有志操,重然诺,人景慕之。」
分類:景仰仰慕
《國語辭典》:向慕(嚮慕)  拼音:xiàng mù
仰慕。如:「我向慕那些不计得失、奉献社会的无名英雄。」
《漢語大詞典》:欣慕
欣羡,爱慕。 汉 桓谭 《新论·祛蔽》:“ 关 东鄙语云:人闻 长安 乐,则出门西向而笑;知肉味美,对屠门而嚼。此犹时人,虽不别圣,亦復欣慕。” 金 王若虚 《李仲和墓碣铭》:“ 仲和 素嗜杂学,闻輒欣慕,予尝力排之,能折其口而不能夺其心也。” 清 曾国藩 《〈湖南文徵〉序》:“惟考据之文,蒐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宏,后世之欣慕亦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五节:“ 汉武帝 开 河西 四郡, 羌 人欣慕 汉 文化,陆续内附,与 汉 人杂居 凉州 各郡县。”
《國語辭典》:感慕  拼音:gǎn mù
感动思慕。《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若亡其妻子者,即给衣粮,厚加慰劳,发遗令还,或有感慕相携而归者。」《南史。卷三二。张邵传》:「生而母亡,年数岁问知之,虽童蒙便有感慕之色。」
分類:感念仰慕
《漢語大詞典》:外慕
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宋书·隐逸传·雷次宗》:“于时师友渊源,务训弘道,外慕等夷,内怀悱发。”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 尧 、 舜 、 禹 、 汤 治天下, 养叔 治射, 庖丁 治牛, 师旷 治音声, 扁鹊 治病, 僚 之於丸, 秋 之於弈, 伯伦 之於酒,乐之终身不厌,奚暇外慕?”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儘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箇箇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
分類:有喜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