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昏昏  拼音:hūn hūn
1.昏暗模糊。南朝陈。阴铿行经古墓〉诗:「霏霏野雾合,昏昏陇日沉。」
2.昏迷不清醒。唐。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一醉昏昏天下迷,四方倾动烟尘起。」《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早上开船,这客人情思还昏昏的;到了此刻,看见被囊开了,才晓得被人偷了去。」
3.糊涂不辨是非。《老子》第二○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孟子。尽心下》:「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國語辭典》:颛蒙(顓蒙)  拼音:zhuān méng
愚昧无知。汉。扬雄〈法言序〉:「天降生民,倥侗颛蒙。」唐。李商隐献侍郎钜鹿公启〉:「某比兴非工,颛蒙有素。」
分類:愚昧
《國語辭典》:昏迷  拼音:hūn mí
1.思绪昏乱迷惘。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谐讔》:「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起坐内室,秉烛看书,觉神思昏迷,伏几而卧。」
2.愚昧不明事理。《文选。张协。杂诗》:「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东周列国志》第一○六回:「赵王一向昏迷,惟郭开之言是听。」
3.沉迷。《英烈传》第一回:「顺帝那里晓得,只在深宫昏迷酒色,并不知外边灾异若何。」
4.失去知觉、意识。《三国演义》第四九回:「心腹搅痛,时复昏迷。」《红楼梦》第六九回:「于是血行不止,二姐就昏迷过去。」
《國語辭典》:明暗  拼音:míng àn
物体因受光、不受光而有亮面和暗面,由于明暗的感觉才造成视觉上的立体感。如:「这屋子的采光不错,明暗适中。」
《漢語大詞典》:痴呆(癡獃)
同“ 痴呆 ”。亦作“痴獃”。 宋 范成大 《卖痴呆词》:“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獃召人买……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獃千百年。” 陈去病 《昼寝杂感》诗:“生平曾未卖痴獃,会有愁心酒一杯。”
分類:痴呆
《國語辭典》:蒙昧  拼音:méng mèi
昏昧不懂事。唐。韩愈 答崔立之书:「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
《國語辭典》:濛昧  拼音:méng mèi
昏暗不明。南朝宋。鲍照〈还都道中〉诗三首之三:「霮䨴冥隅岫,濛昧江上雾。」
《國語辭典》:矇昧  拼音:méng mèi
1.眼睛看不清。汉。蔡邕〈瞽师赋〉:「夫何矇昧之瞽兮,心穷忽以郁伊。」
2.不开通、不明理。《三国志。卷四二。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谯周》:「昔在鸿荒,矇昧肇初,三皇应箓,五帝承符,爰暨夏、商,前典攸书。」
《漢語大詞典》:昏蒙(昏矇,昏濛)
亦作“ 昏瞢 ”。亦作“ 昏矇 ”。
(1).昏暗;阴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云月昏蒙,不甚可辨。”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火》:“动则煨山岳而烬原野,静则烛幽暗而破昏蒙。” 管桦 《第一课》:“在遮掩着野花的小河上……有昏蒙的尘雾在颤动。”
(2).指东西看上去模糊,不明亮。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三:“镶嵌在通往园子的门牖上的红绿玻璃,也业已破损而昏蒙。”
(3).愚昧;糊涂。 唐 韩愈 《独孤申叔哀辞》:“众万之生,谁非天邪?明昭昏蒙,谁使然邪?”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二:“若果解倾人城倾人国, 武帝 虽甚昏蒙,其敢求之也?” 明 刘基 《题群龙图》:“吹之呼龙出石谼,使我一见开昏瞢。” 王闿运 《〈八代文粹〉序》:“共学适道,既洗於昏矇;博文约礼,詎穷於钻仰也。” 郭沫若 《塔·万引》:“ 松野 听着他女人的这一席话……他昏蒙的脑筋顿时清醒了起来。”
(4).指眼光昏花,蒙矓。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壮怀益磊磈,陋目开昏蒙。”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一对昏蒙无神的眼睛,时常流着泪水。”
昏濛:昏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桂庵:“夜色昏濛,惟有满江星点而已。” 艾芜 《欧洲的风》:“赶着马驮子不息地向前走,走,在这夜色昏濛的山中,在这崎岖无路的坡上。”参见“ 昏蒙 ”。
《國語辭典》:暗昧  拼音:àn mèi
1.真伪不明。「暗」文献异文作「闇」。汉。王充《论衡。谢短》:「上古久远,其事闇昧,故经不载而师不说也。」
2.隐蔽、暧昧。《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朱秉中因见其夫不在,乘机去这妇人家贺节,留饮了三五杯,意欲作些暗昧之事。」也指隐蔽、暧昧的事。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三折:「这桩事其中必有暗昧,你与我仔细究问,多因是我夫人做下违条犯法也。」《三国演义》第三回:「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昧。」
3.愚昧。亦指愚昧的人。《国语。郑语》:「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三国志平话》卷下:「刘璋暗昧,奸臣弄权。」
4.幽暗不明。三国魏。曹植文帝诔〉:「三辰暗昧,大行光之。」唐。韩愈 祭湘君夫人文:「伏以祠宇毁顿,凭附之质,丹青之饰,暗昧不圭,不称灵明。」
《漢語大詞典》:重昏
亦作“ 重昬 ”。
(1).谓思绪非常昏乱。《楚辞·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昬而终身!” 王逸 注:“昬,乱也。言己不逢明君,思虑交错,心将重乱,以终年命。” 唐 王维 《宋进马哀辞》:“忽思瘞兮城南,心瞀乱兮重昏。” 明 归有光 《赵汝渊墓志铭》:“ 宋 失维城,宗沦于 朔 。哀哉重昏,鼎折覆餗。”
(2).十分昏暗;愚昧。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曜慧日於康衢,则重昬夜晓。” 李周翰 注:“言二比丘演説佛化,万物见明,如日照於道,重深昬暗之处,夜中亦晓。” 唐 刘禹锡 《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维如来灭后,中五百岁而 摩腾 、 竺法兰 以经来,华人始闻其言,犹夫重昬之见曶爽。” 明 宋濂 《题金书〈法华经〉后》:“盖将放如来之慧光,破众生之重昏也。”
(3).指愚昧之人。 北周 庾信 《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达人止是,独悟重昏。”
(4).见“ 重婚 ”。
《國語辭典》:重婚  拼音:chóng hūn
1.丧偶或离婚的人再次结婚。《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所说事体,前面与哥哥一同,也说道:『哥哥复还旧职,到今四载,未忍重婚。』」《再生缘全传》卷一:「不意生儿方满月,苏门叔父逞刚强,道他无子难长守,相逼重婚到他方。」
2.有配偶而重为婚姻或同时与二人以上结婚。《警世通言。卷三四。王娇鸾百年长恨》:「那知一去意忘还,终日思君不如死。有人来说君重婚,几番欲信仍难凭。」《清史稿。卷一四二。刑法志一》:「三十三年,复先后奏上《新刑律草案》,〈总则〉十七章:……曰关于奸非及重婚之罪。」
《國語辭典》:晦昧  拼音:huì mèi
1.天色阴沉、昏暗。南朝梁。吴均〈送柳吴兴竹亭集〉诗:「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2.隐晦不明、模糊不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四。滦阳续录六》:「庙祝棋道士病其晦昧,使画工以墨钩勒,遂似削圆方竹。」
3.愚昧无知。《北齐书。卷三。文襄帝纪》:「彼当嗤仆之过迷,此亦笑君之晦昧。」
《漢語大詞典》:昏翳
(1).指光线昏暗。 前蜀 杜光庭 《王承郾为亡考修明真斋词》:“玄清昏翳,洒润焦劳。”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 衢州府 江山县 ,每春时昏翳如雾,土人谓之‘黄沙落’。”
(2).指雾气。 宋 苏轼 《五月十日与吕仲甫周邠等同泛湖游北山》诗:“清风洗昏翳,晚景分穠纤。”
(3).犹蒙昧;愚昧。 明 屠隆 《昙花记·卓锡地府》:“望弗恡金鎞,开我昏翳,蠢兹大众,咸望慈航。”
《國語辭典》:昏昧  拼音:hūn mèi
1.光线昏暗不明。《七国春秋平话。卷上》:「贫道见燕、齐、韩、魏,将星昏昧。」
2.神智模糊不清。如:「昨天一整夜没睡,所以现在精神昏昧,错误百出。」
3.昏庸愚昧,不明事理。如:「这位老先生年纪大了,处理事情越来越昏昧独断了。」也作「昏愚」。
4.时代黑暗,政治腐败。晋。潘岳萤火赋〉:「犹贤哲之处时,时昏昧而道明。」
《漢語大詞典》:昏愦(昏憒)
(1).头脑昏乱;神志不清。《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荆公 眼中垂泪道:‘适才昏憒之时,恍恍忽忽到一个去处,如大官府之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长亭:“方昏憒间,忽闻妇人哭入。视之,则縗絰者 长亭 也。” 许杰 《七十六岁的祥福》:“一时间他又震眩在恐怖的心境中。 平梅 抬起头来,看见 祥福 的半昏愦的情形。”
(2).愚昧;糊涂。《东周列国志》第八七回:“甚矣, 公叔 之病也,乃使我託国於 卫鞅 ,又曰:‘不用则杀之。’夫 鞅 何能为?岂非昏憒之语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老妇昏憒,一时见利取此钱。” 聂绀弩 《论万里长城》:“他就是那时候的,穷乡僻壤的三家村里,昏愦腐朽,愚昧顽固的冬烘学究。”
《國語辭典》:童騃  拼音:tóng ái
騃,愚痴。童騃指年幼无知。唐。韩愈谢自然〉诗:「童騃无所识,但闻有神仙。」
《漢語大詞典》:包蒙
(1).包容愚昧的人。《易·蒙》:“九二,包蒙,吉。” 孔颖达 疏:“包,谓包含。九二以刚居中,童蒙悉来归己,九二能含容而不距。” 清 王夫之 《牧石先生暨吴太恭人合祔墓表》:“﹝ 夫之 ﹞祗畏冰渊,差远巨憝,则固先生包蒙以养不中之明德所被也。”
(2).泛指愚昧。 唐 杜甫 《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诗:“离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宋 叶适 《陈叔向墓志铭》:“ 叔向 掊包蒙之钥,游於广大,而常自言用功益难,进道愈远。”
分類:包容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