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20,分115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思意
野意
意生
极意
祖意
写意
悉意
含意
措意
自意
解意
立意
两意
旨意
外意
《漢語大詞典》:思意
心思用意。鬼谷子·阴符:“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元典章·户部五·家财》:“后因亲生二子长立, 周桂发 、 周自思 各生思意。”《四游记·祖师得道见帝》:“前夜见者若邪,则无劝我修行之心,必有思意。”
分類:心思用意
《國語辭典》:野意  拼音:yě yì
新鲜朴拙的情趣。唐。皎然 题周谏别业诗:「昂藏独鹤閒心远,寂历秋花野意多。」《红楼梦》第五四回:「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野意罢了。」
《漢語大詞典》:意生
佛教语。谓菩萨为普度众生,变化无碍,出生入死,随意化生。《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不可以学地知,不可以意生及,其涅盘之藴也。” 李善 注:“意生,谓菩萨,言能变化生死,随意往生。” 宋 叶适 《改东门出》诗之二:“面墙虽养蒙,意生岂名身。”
《漢語大詞典》:极意(極意)
(1).尽意;尽心。史记·乐书:“放弃,极意声色, 祖伊 所以惧也。” 唐 元稹 《〈乐府古题〉序》:“ 刘 李 二子方将极意於斯文,因为粗明古今歌诗同异之音焉。” 明 唐顺之 《盛孺人墓志铭》:“孺人既以童而妇,婉婉自属於其姑 钱孺人 ,姑亦极意拊育之如其女。” 清 龚炜 巢林笔谈·学画患太似:“ 麓臺先生 以画妙天下,一时受业者多极意临摹,惟恐不似。”
(2).犹恣意。 三国 魏 嵇康 《家诫》:“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燿,无结秀之勋。”晋书·宣帝记:“昔 赵高 极意, 秦 是以亡; 吕霍 早断, 汉 祚永延。”
《漢語大詞典》:祖意
(1).祖师的心意。 唐 李山甫 《赋得寒月寄齐己》:“高谢万缘消祖意,朗吟千首亦师心。” 宋 范成大 《仲行再示新句复次韵述怀》:“神仙懒学古, 浮丘 祖意慵。”
(2).指仿效他人诗文的含意。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六《〈沈园〉诗祖意》,谓 宋 陆游 《沈园》诗仿 唐 妓 徐月英 《送人》诗意。《光明日报》1982.7.11:“笔者以为‘何瓦琴句’的上联,祖意于 三国 虞翻 的一段话。”
《國語辭典》:写意(寫意)  拼音:xiě yì
1.抒发心意。《战国策。赵策二》:「忠可以写意,信可以远期。」唐。李白〈扶风豪士歌〉:「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2.国画画法之一。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物体的神态,以表达意境,不重视细部的写实。
3.舒服惬意。如:「到风景明媚处度假是非常写意的事情。」
《漢語大詞典》:悉意
尽心。汉书·元帝纪:“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悉意以陈,极言无隐。” 明 唐顺之 《告病疏》:“此宠荣之至极,而臣子所宜悉意委身,以效报称之日也。”
分類:尽心
《國語辭典》:含意  拼音:hán yì
包含的意思。《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國語辭典》:措意  拼音:cuò yì
1.留意、注意。《孔子家语。卷二。致思》:「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先生微矜于谈道,又不让乎当仁,亦未巨过也,愿二子措意焉。」
2.文章的立意。宋。许顗《彦周诗话》:「兵火间散乱不可复得,略记其叙数句,以见其措意。」
《漢語大詞典》:自意
自料;自认为。史记·项羽本纪:“然不自意能入 关 破 秦 ,得復见将军於此。” 宋 苏轼 《上梅直讲书》:“今年春,天下之士羣至於礼部,执事与 欧阳公 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三:“僕非语人也,自意既为朋友而不言其志,何以明道?”
分類:自料自认
《漢語大詞典》:解意
理解意思。 唐 杜牧 《韦公墓志铭》:“公早夜侍侧,温凊饮食,迎情解意,一经心手。”《初刻拍案惊奇》卷九:“﹝ 拜住 ﹞盛道宣徽诸女个个絶色,母亲解意。” 清 袁枚 《送史婿偕鹏姑还溧阳》诗:“芳兰如解意,花开并头红。”
分類:理解意思
《國語辭典》:立意  拼音:lì yì
1.下定决心。《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红楼梦》第八回:「你立意要撵他出去也好,我们也都愿意出去。」
2.确立作品的思想、主题。如:「作文第一要紧是立意,再来才是布局和修辞。」《红楼梦》第三七回:「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
《國語辭典》:两意(兩意)  拼音:liǎng yì
1.二心、异心。汉。无名氏〈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2.不同的意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场屋之文,专尚偶丽,题虽无两意,必欲釐而为二,以就对偶。」
《國語辭典》:旨意  拼音:zhǐ yì
1.主旨意趣。汉。王充《论衡。卜筮》:「今以微小之人问巨大,天地安能通其声音?天地安能知其旨意?」
2.帝王的命令。《文明小史》第三五回:「要不然,一道旨意下来,叫把寺院废掉,改为学堂,那时你这寺如何保得住?」
《漢語大詞典》:外意
(1).贰心;异志。三国志·蜀志·刘璋传:“今州中诸将 庞羲 、 李异 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 豫州 ,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 望子 忽生外意,神便絶往来。”《水浒传》第一一一回:“ 吕枢密 道:‘你两个来到,恐有他意。’ 穆弘 道:‘小人父子一片孝顺之心,怎敢怀半点外意。’”
(2).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与内意相对。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张天觉》:“ 苕溪渔隐 曰: 圣俞 金针诗格云:‘﹝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含蓄,方入诗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