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4,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睿意
正意
双关
居所
谕意
隐晦
亮察
谩忆
骨头
手语
蛮子
众思
异义
变文
纷冗
《漢語大詞典》:睿意
圣明的意旨;皇帝的意思。 宋 苏舜钦 《乞用刘石子弟》:“於是伏望陛下断自睿意,詔有司於西郊备礼致祭,陛下出次素服,西向举哀。”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王元章画梅:“应制题梅诗曰:‘猎猎北风吹倒人,乾坤无处不沙尘。胡儿冻死 长城 下,谁信 江 南别有春。’睿意极眷赏之。”
《國語辭典》:正意  拼音:zhèng yì
真正的意图。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俺那里是与他结亲,正意则要图他荆州。」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我几曾图利息?我正意的那我则是赈人之贫波周人之急。」
《國語辭典》:双关(雙關)  拼音:shuāng guān
修辞学上指语词含有表里二义,似言此而实言彼,以一语关涉两件事。如唐朝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中「晴」与「情」双关。
《国语辞典》:居所  拼音:jū suǒ
指暂时寄居某地,没有久住的意思,与住所有别。
《漢語大詞典》:谕意(諭意)
表明意思;示意。吕氏春秋·离谓:“言者,以諭意也。”汉书·严助传:“上嘉 淮南 之意,美将卒之功,乃令 严助 諭意风指於 南越 。” 宋 岳珂 桯史·陈了翁始末:“ 陈了翁 在 徽祖 朝,名重一时,为右司员外郎。 曾文肃 布 敬之,欲引以附己,屡荐於上,使人諭意,以将大用之。”
《國語辭典》:隐晦(隱晦)  拼音:yǐn huì
幽暗、不明显。唐。钱起巨鱼纵大壑〉诗:「倾危嗟幕燕,隐晦诮泥龟。」
《國語辭典》:亮察  拼音:liàng chá
明白清晰的体察。多为书信中的用词。明。王守仁〈与安宣慰书〉:「承问及,不敢不以正对,幸亮察。」
《漢語大詞典》:谩忆(謾憶)
随意思忆。谩,通“ 漫 ”。 宋 张炎 《忆旧游》词:“遡万里天风,清声谩忆何处簫。”
分類:随意意思
《國語辭典》:骨头(骨頭)  拼音:gú tou
1.骨。动物身体内部的支架。《儒林外史》第二回:「撒了一地的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
2.比喻人的个性。如:「这人是个硬骨头,折辱不得。」
3.骂人品性、仪容不佳的话。如:「你这块骨头,又打什么主意?」
4.吴语。话里暗喻有不满、讥刺的意思。如:「他这话里有骨头,分明是暗说你笨嘛!」
《國語辭典》:手语(手語)  拼音:shǒu yǔ
1.以手势示意。唐。裴铏《昆崙奴》:「知郎君颖悟,必能默识,所以手语耳。」《聊斋志异。卷三。夜叉国》:「徐再与手语,夜叉似微解。」
2.以手的姿势或动作示意的语言。用来教诲聋哑儿童,为聋哑与聋哑、或聋哑与谙手语的常人间沟通思想的工具。
《國語辭典》:蛮子(蠻子)  拼音:mán zi
1.旧时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贱称。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老虔婆和那蛮子设计,送到相公一封书,说相公病危死了。」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他屋里一个头领,骂我蛮子前,蛮子后。」
2.奴婢。《称谓录。卷三二。贱称》:「郎仁宝七脩类稿云:『南子相貌鄙薄轻浮,皆类乎厮役,故称奴婢为蛮子。』据此,则蛮子亦贱称也。」
《漢語大詞典》:蛮氏(蠻氏)
(1).古国名。在今 河南省 临汝县 西南, 汝阳县 东南。左传·成公六年:“ 晋 伯宗 、 夏阳説 、 卫 孙良夫 、 宁相 、 郑 人、 伊雒之戎 、 陆浑 、 蛮氏 侵 宋 ,以其辞会也。”吕氏春秋·精谕:“ 晋 果使祭事先,因令 杨子 将卒十二万而随之,涉於 棘津 ,袭 聊阮 、 梁 、 蛮氏 ,灭三国焉。”
(2).古代寓言中的小国名。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参见“ 蛮触 ”。
《漢語大詞典》:众思(衆思)
多数人的意思。《三国志·蜀志·董和传》:“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分類:多数意思
《漢語大詞典》:异义(異義)
(1).不同的含义;意思不同。墨子·尚同上:“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同字异义例:“古书亦有上下文同字而异义者。”
(2).不同的观点;新的见解。后汉书·章帝纪:“其令羣儒选高才生,受学《左氏》《穀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以扶微学,广异义焉。”晋书·王接传:“﹝ 接 ﹞备览众书,多出异义。”
(3).指不同的意见,异议。 宋 苏轼 《次韵答刘泾》:“新音百变口如鶯,异义蜂起弟子争。”一本作“ 异议 ”。
(4).道理不同。 汉 班固 《白虎通·三军》:“告天何?示不自专,非出辞反面之道也,与宗庙异义。” 南朝 宋 颜延之 《重释何衡阳》:“故方罚矜功,而滥咎忘贤,遗存异义,公私殊异,已备前白。”
(5).违反常规、礼法。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序》:“传春秋非一,本据乱而作,其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徐彦 疏:“非常异义者,即 庄 四年 齐襄 復九世之讎而灭 纪 , 僖 元年实与 齐桓 专封是也,此即非常之异义,言异於 文 武 时……若其常义,则诸侯不得擅灭,诸侯不得专封。” 宋 曾巩 《为人后议》:“故为人后者,为之降其父母之服,则有之矣;为之絶其父母之名,则未之有也……今欲使从所后者为属,而变革其父母之名,此非常异义也。”
《國語辭典》:变文(變文)  拼音:biàn wén
唐代兴起的一种讲唱文学。变文文体是由散文及韵文交替组成,以铺叙佛经义旨为主。内容为演绎佛经故事(如目莲变文、维摩结经讲经文)及历史、民间故事(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是研究中国讲唱文学的重要材料。
《漢語大詞典》:纷冗
多余繁杂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