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意念  拼音:yì niàn
1.关注、想念。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臣乘愿披腹心而效愚忠,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太平广记。卷二○。杨通幽》引《仙传拾遗》:「圣上降居于世,我谪于人间以为侍卫耳。此后一纪,自当相见,愿善保圣体,无复意念也。」
2.念头、想法。《朱子语类。卷一二四。陆氏》:「陆子静说颜子克己之学,非如常人克去一切忿欲利害之私,盖欲于意念所起处,将来克去。」《三遂平妖传》第五回:「好儿郎不完就他,却交说嫁一个疯子,你却主何意念?」《豆棚閒话》第五则:「他的意念就与人大不相同,四位长兄也俱不放在心上。」
《国语辞典》:意念喜剧(意念喜剧)  拼音:yì niàn xǐ jù
萧伯纳(G.B.Shaw)的喜剧。因其笔下精巧而灵敏的人物,常成为某一观念或哲学的化身,而不属于这一真实的世界,并藉著游戏人间的态度,暗藏辛辣的讽刺,给予一般世俗观念无情斥责,故称为「意念喜剧」。
分类:喜剧
《國語辭典》:心念  拼音:xīn niàn
心中想念、思念。《文选。曹操。短歌行》:「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文选。陶渊明。始作镇军经曲阿作诗》:「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馀,目倦脩涂异,心念山泽居。」
《漢語大詞典》:识想(識想)
意念;思想。法苑珠林卷九九:“ 罗云 闻佛恳惻之诲,感激自厉,剋骨不忘,精进柔和,怀忍如地,识想静寂,即得阿罗汉道。” 梁启超 《十种德性相反相成议三》:“天下人固有识想与议论过絶寻常,而所行事不能有益於大局者,必其自信力不足者也。”
分類:意念思想
《漢語大詞典》:晦黑
(1).昏黑;灰黑。 唐 无名氏 《补江总〈白猿传〉》:“尔夕,阴风晦黑,至五更,寂然无闻。”二刻拍案惊奇卷一:“看见零零落落,纸色晦黑,先不像意。”
(2).指邪恶的意念。 南朝 齐 王融 《〈净住子·修理六根篇〉颂》:“肥马轻裘,蕙肴芳醁,晦黑滋生,昏嚣竞欲,貌荡神浮,身世意触。”
《國語辭典》:无意(無意)  拼音:wú yì
1.并非故意。如:「碰你一下,我可是无意。」
2.不愿、非所乐。《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國語辭典》:有心  拼音:yǒu xīn
1.怀有某种意念或想法。《诗经。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红楼梦》第九八回:「且黛玉已归太虚幻境,汝若有心寻访,潜心修养,自然有时相见。」
2.故意、有意。《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二:「晦庵是有心寻不是的,来得急促。」《红楼梦》第五一回:「不说咱们不识戥子,倒说咱们有心小器似的。」
《國語辭典》:心地  拼音:xīn dì
1.心境、心态。《宋史。卷四三八。儒林传八。何基传》:「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红楼梦》第三二回:「谁知道后来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
2.头脑。《文明小史》第二八回:「我看龙令为人虽然科甲出身,心地到还明白,决不至此。」
《國語辭典》:存心  拼音:cún xīn
心怀某种意念,居心。如:「存心不良」、「你分明是存心想陷害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更兼存心梗直,在京师太学读书,给假回家,侍奉母亲之病。」
《國語辭典》:转头(轉頭)  拼音:zhuǎn tóu
1.回头、调过头。如:「那贼看到警察,转头便跑。」汉。无名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2.回心转意。《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等我母亲有些转头,你所养儿女已长大了,然后对员外一一说明,取你归来。」
《漢語大詞典》:正思
谓合乎正道的思想、意念。 唐 孟郊 《答友人》诗:“君子业高文,怀抱多正思。” 五代 齐己 《言诗》诗:“毕竟将何状,根元在正思。达人皆一贯,迷者自多歧。”
《漢語大詞典》:无恶(無惡)
不憎恨。《诗·周颂·振鹭》:“在彼无恶,在此无斁。”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庄王》:“云……‘无怨无恶,率由羣匹’,此之谓也。” 唐 韩愈 《唐越州刺史薛君墓志铭》:“公之初志,不以事累,僶勉以随,亦贵於位,无怨无恶,中以自寳。”
没有邪恶意念。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栣众恶於内,弗使得发於外者,心也,人之受气苟无恶者,心何栣哉。”
《漢語大詞典》:尘机(塵機)
犹言尘俗的心计与意念。 唐 孟浩然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宋 贺铸 《怀寄寇元弼》诗:“何日芦轩下双榻,满持尊酒洗尘机。” 明 唐顺之 《月下小坐书怀》诗:“满庭圆月坐孤松,聊息尘机长道容。”
《國語辭典》:绝意(絕意)  拼音:jué yì
无意,断绝希望。汉。王充《论衡。刺孟》:「在鲁则归之于天,绝意无冀。」
《國語辭典》:死心  拼音:sǐ xīn
1.断绝意念。《红楼梦》第一九回:「且凡老少房中所有亲侍的女孩子们,更比待家下众人不同,平常寒薄人家的小姐也不能那样尊重的。因此他母子两个也就死心不赎了。」
2.竭诚尽意,报效至死的决心。《战国策。赵策四》:「今太子走,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伏见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太尉掾范滂等,正身无玷,死心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