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默意
谓表达内在的意念。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扬州许待制竹拄杖》:“屡刺莓苔破,深穿苑圃通,辩繁时画地,默意或书空。”
《漢語大詞典》:凝意
意念专注。 南朝 梁 江淹 《从建平王游纪南城》诗:“丹砂信难学,黄金不可成;迁化每如兹,安用贵空名。流宕惨中怀,凝意方自惊。”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使其凝意,且啟幽襟,迨乎构成,亦窃奇状。”
分類:意念专注
《漢語大詞典》:托虑(託慮)
寄托意念。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四·玄奘:“蒙手敕云:‘省表知欲晦跡巖泉,追 林 远 而架往;託虑禪寂,轨 澄 什 以标今。’”
《国语辞典》:反讽(反讽)  拼音:fǎn fèng
字面或言表与真正意念相反,藉以讽刺或增强语文力量。
《漢語大詞典》:肖化
古人谓胎儿在母体中受母亲的意念而转化。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室三母:“故姙子之时,必慎所感,感於善则善,感於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於物,故形音肖之。 文王 母可谓知肖化矣!”
《国语辞典》:念歌  拼音:niàn gē
1.用吟唱歌谣来表达意念。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八二。靖康中帙》:「正见公在郊台边,被害时,神色不动,仰天长叹,念歌一首。只记临后两句:『道矫首向天兮天卒无言,忠臣死难兮死亦何愆。』」《西游记》第五○回:「后边跟一个年幼的僮仆,折一枝腊梅花,自坡前念歌而走。」
2.以说唱形式传递情思的一种艺术。
《漢語大詞典》:魄虑(魄慮)
神思,意念。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让太尉增封表》:“詔饰既降,辞表是絶;朱紱方臻,金鉉未宥;魄虑再驰,詵然改席。”
分類:神思意念
《漢語大詞典》:无动于中(無動於中)
指意念专一,不因外界影响而动心。后亦指内心毫无触动,对事情毫不在意。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宋 朱熹 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於其中也。” 清 方苞 《修复双峰书院记》:“尝叹 五季 縉绅之士,视亡国易君,若邻之丧其鸡犬,漠然无动於中。” 鲁迅 《而已集·扣丝杂感》:“我逆料《语丝》必将有几句感慨,但我实在是无动于中。”亦作“ 无动於衷 ”。 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题》:“神圣的抗战,死了那么多的人,流了那么多的血,他都无动于衷。”
《国语辞典》:是非之心  拼音:shì fēi zhī xīn
明辨对错曲直的思想、意念。《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国语辞典》:觊觎之心(觊觎之心)  拼音:jì yú zhī xīn
非分的意念或企图。《金瓶梅》第一七回:「这蒋竹山从与妇人看病之时,怀觊觎之心,已非一日。」《隋唐演义》第九三回:「可知那声色犬马、奇技淫物,适足以起大盗觊觎之心。」也作「觊觎之志」。
《国语辞典》:觊觎之志(觊觎之志)  拼音:jì yú zhī zhì
非分的意念或企图。《东周列国志》第八回:「君多内宠,公子突、公子仪、公子亹三人,皆有觊觎之志。」也作「觊觎之心」。
《国语辞典》:自创新意(自创新意)  拼音:zì chuàng xīn yì
别出心裁,创发出新的意念。如:「这个会场所展览的玩具,都是自创新意的作品。」
《国语辞典》: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拼音: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谚语)比喻人若坚守意念,任何人都不能改变他的志气。《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国魏。何晏。集解:「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国语辞典》:防人之心不可无(防人之心不可无)  拼音:fáng rén zhī xīn bù kě wú
提示人要懂得保护自己,心中不能没有防备他人加害自己的意念。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国语辞典》:心有灵犀(心有灵犀)  拼音:xīn yǒu líng xī
比喻情意相通,意念相契合。参见「心有灵犀一点通」条。元。于伯渊〈点绛唇。漏尽铜龙套。赚煞〉:「花月巧梳妆,脂粉娇调弄,没乱杀看花的眼睛,更那堪心有灵犀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