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6,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词义
开掘
某物
要义
事意
索解
余语
对文
成语
序卦
训义
正谊
衍义
指趣
隐意
《國語辭典》:词义(詞義)  拼音:cí yì
语词表达的意义。
《國語辭典》:开掘(開掘)  拼音:kāi jué
动工挖掘。《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那湖是昔年秦始皇开掘的,故名秦淮湖。」
《漢語大詞典》:某物
某一确定的但未指明之物;一个未提名的但是肯定、具体或有意义的东西
某一不特指的、未决定的或不明确的东西
《國語辭典》:要义(要義)  拼音:yào yì
重要的旨趣。如宋魏了翁有《周易要义》十卷。
《漢語大詞典》:事意
(1).事情的意义。汉书·贾山传:“其言多激切,善指事意。”
(2).用意;意图。晋书·司马休之传:“ 文思 事意,远近所知。”《元典章·圣政一·守法令》:“应合行事,理遵守 世祖 皇帝累降条格事意施行。”
(3).犹事情,事务。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上入苑, 吉頊 拢马,上问在外有何事意。” 唐 白居易 《洛城东花下作》诗:“向后光阴促,从前事意忙。”
《漢語大詞典》:索解
寻求解释;探索意义。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安公子 ﹞偶然遇着个未曾经歷、无从索解的去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即于原奏所谓钦遵諭旨所决公论之精神,亦多相反背;而文义字句不可索解者尤甚。” 茅盾 《三人行》四:“ 柏先生 的小眼睛挤得更细地看着 许 的面孔,似乎想在 许 的沉郁的容貌上索解出真实的内容。”
《漢語大詞典》:余语(餘語)
(1).多馀的话。指没有意义的话。 汉 牟融 《理惑论》:“吾子弱冠,学 尧 、 舜 、 周 、 孔 之道,而今舍之,更学夷狄之术,不已惑乎? 牟子 曰:‘此吾未解大道时之餘语耳。’”
(2).未尽之语。文选·陆机〈于承明作与士龙〉诗“倾耳玩餘声” 唐 刘良 注:“玩想其餘语之声。”
《漢語大詞典》:对文(對文)
(1).谓诗文中词句相对偶。 唐 孔颖达 《尚书正义序》:“古人言誥,惟在达情,虽復时或取象,不必辞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数,经悉对文,斯乃鼓怒浪於平流,震惊飆於静树。”
(2).训诂学上指意义相反或关联的词句相对成文。对文对于辨析词义和考订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二:“《禹贡》云:‘ 彭蠡 既瀦,阳鸟攸居;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以对文言,则 彭蠡 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 震泽 也。”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逸周书二》“农民”:“‘水性归下,农民归利。’案:此本作‘水性归下,民性归利’。民性与水性对文……玉海六十引此正作‘民性归利’。”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字对文而误解例:“凡大小、长短、是非、美恶之类,两字对文,人所易晓也。”
《國語辭典》:成语(成語)  拼音:chéng yǔ
汉语中有典源,具多层表义功能的固定语。可作为句子的成分,形式不一,以四言为主。一般都有引申的比喻义,而非单纯使用字面上的意思。如「矛盾」、「绵里针」、「势如破竹」、「筚路蓝缕」等。
《国语辞典》:序卦  拼音:xù guà
》传十翼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用以解释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意义。
《漢語大詞典》:训义(訓義)
解释文词的意义。 南朝 梁 沈约 《答陆厥问声韵书》:“此盖曲折声韵之巧,无当於训义,非圣哲立言之所急也。” 宋 叶适 《黄文叔〈诗说〉序》:“况执 秦 汉 之残书,而徒以训义相宗者乎?” 清 陈澧 《与周孟贻书》:“其吟‘六艺’若何?则沉潜乎训义,反復乎句读也。”
《漢語大詞典》:正谊(正誼)
(1).本来的意义;正确的意义。 汉 孔安国 《古文孝经训传序》:“吾愍其如此,发愤精思,为之训传,悉载本文,万有餘言,朱以发经,墨以起传,庶后学者覩正谊之有在也。”明诗纪事·屠应埈引 明 黄佐 泰泉集:“ 渐山 英颖天出,文不待蒐罗缀缉而自充远,正谊发乎搆思,浩气动乎操觚。”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虽间有遗书,传诸其人,非经窜易,即託依附;求诸原文,亦单词賸义而外,未闻正谊。”
(2).公正的道理。 郭沫若 《满江红·天外人归》词:“半月长谈争正谊,四方公论明真相。” 蒋光慈 《怀拜轮》诗:“我们同为被压迫者的朋友,我们同为爱公道正谊的人们。”
(3).辩正意义。 严复 《〈原富〉按语》:“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
(4).维护公理,主持公道。 胡适 《这一周》:“但我们知道 蔡先生 的为人,知道他这种正谊的决心不是今日才有的。”
《國語辭典》:衍义(衍義)  拼音:yǎn yì
不合于仁义之道。《左传。定公十年》:「于德为衍义,于人为失礼。」
分類:推演意义
《漢語大詞典》:指趣
亦作“ 指趋 ”。 意向;意图。《宋书·衡阳文王义季传》:“贼初起逸,未知指趋,故且装束,兼存观察耳。”南齐书·萧遥光传:“ 遥光 虑见杀,八月十二日晡时,收集二州部曲,於 东府门 聚人众,街陌颇怪其异,莫知指趣也。”周书·文帝纪上:“观其指趣,势必异图。”
分類:意向意图
《漢語大詞典》:隐意
隐含或显露但没有直接表示的意义。例如:在《旧约》的故事中看到了分析物质和精神之间关系的比喻性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