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17,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汗下
战汗
警惧
悽惶
战栗
重足
惊恐
悚惧
熊经
兢惧
忧恐
震悸
落胆
丧胆
累息
《國語辭典》:汗下  拼音:hàn xià
1.汗液流下或滴下。
2.形容心中惭愧。《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申之在三,赧然汗下。」
《漢語大詞典》:战汗(戰汗)
(1).恐惧出汗。 唐 柳宗元 《上西川武元衡相公谢抚问启》:“拜伏无路,不胜惶惕。轻冒威重,战汗交深。”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 顥 不胜区区,敢闻左右。俯伏阶屏,用增战汗。”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恨不得目下天昏日晚。諕的那舞女歌儿似受战汗,难施逞乐艺熟閒。”
(2).中医学病症名。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先战栗而后出汗的一种症状。《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脉浮,故知汗出解也”集注引 沈明宗 曰:“夫自解証,有从衄解,有从下血而解,有从下利而解,有从小便暗除而解者,此即太阳战汗之一端。”
《漢語大詞典》:警惧(警懼)
警戒恐惧。《汉书·董仲舒传》:“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宋 陈亮 《勉强行道大有功论》:“ 武帝 奋其雄材大略,而从容於声色货利之境,以泛应乎一日万几之繁,而不知警惧焉,何往而非患也!” 梁启超 《五州地理大势论》:“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先之以告诫,继之以警惧。” 老舍 《蜕》八:“铺户的人们七手八脚的把刚御下的门板又安上,而后警惧的,好奇的,立在门外,等着看飞机。”
分類:警戒恐惧
《国语辞典》:悽惶  拼音:qī huáng
悲伤恐惧而无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滴珠独自一个,越越悽惶,有情无绪。」
《國語辭典》:战慄(戰慄)  拼音:zhàn lì
因恐惧、寒冷或激动而颤抖。晋。羊祜 让开府表:「智力不可强进,恩宠不可久谬,夙夜战慄,以荣为忧。」《三国演义》第三回:「厉声问:『天子何在?』帝战慄不能言。」也作「颤慄」。
《漢語大詞典》:重足
(1).迭足站立。墨子·尚同下:“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 孙诒让 间诂:“诗·无将大车 郑 笺云:重犹累也。”
(2).迭足不前。形容非常恐惧。 汉 桓宽 盐铁论·周秦:“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侧目重足,不寒而慄。”魏书·恩倖传·王椿:“ 椿 性严察,下不容奸,所在吏民,畏之重足。” 宋 叶适 《朝请大夫主管冲佑观焕章侍郎陈公墓志铭》:“攻伪既日峻,士重足不自保。” 明 李东阳 《题丁御史同年墨竹走笔长句》:“ 淛江 之东县 新昌 ,乃在千巖万壑之中央。侧身重足恐无路,五步一涧十步冈。”
分類:站立恐惧
《國語辭典》:惊恐(驚恐)  拼音:jīng kǒng
惊惧害怕。《三国演义》第一三回:「郭泛知李傕劫了天子,领军来营前厮杀。帝后都受惊恐。」《红楼梦》第五六回:「有镜子照多了,睡觉惊恐作胡梦。」
《國語辭典》:悚惧(悚懼)  拼音:sǒng jù
恐惧、害怕。《三国演义》第八九回:「二人悚惧,不敢正视。」《西游记》第一四回:「只闻得一声响喨,真个是地裂山崩。众人尽皆悚惧。」也作「耸惧」。
分類:恐惧戒惧
《漢語大詞典》:熊经(熊經)
(1).如熊攀树而悬。形容人临危恐惧之状。《文选·宋玉〈高唐赋〉》:“倾岸洋洋,立而熊经。久而不去,足尽汗出。” 李善 注:“言岸既将倾,水流又迅,故立者恐惧,而似熊经。倾岸之势,其水洋洋,避立之处,如熊之在树。” 张铣 注:“熊经,如熊攀树而立,其身僂佝。”
(2).古代导引养生之法。状如熊攀树而悬。 明 唐顺之 《赠袁御医芳洲》诗:“熊经自信窥真诀,鸿寳还将献至尊。” 清 王图炳 《游仙》诗:“青雀西飞绕 集灵 , 麻姑 仙诀悟熊经。”参见“ 熊经鸟申 ”、“ 熊经鴟顾 ”。
《漢語大詞典》:兢惧(兢懼)
戒慎恐惧;惶恐。后汉书·明帝纪:“永览前戒,竦然兢惧。”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兢惧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转放。” 前蜀 杜光庭 《宣进天竺僧二十韵诗表》:“冒黷宸严,无任兢惧战越之至。” 清 林则徐 《会奏英夷抗不交凶严断接济查办情形折》:“该夷穷蹙仓皇,已觉十分兢惧。”
《漢語大詞典》:忧恐(憂恐)
忧愁恐惧。荀子·正名:“心忧恐,则口衔芻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鐘鼓而不知其声。”南史·徐羡之传:“及 江祏 诛,内怀忧恐,然未尝表色。”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是时 吕渭 草敕, 皋 忧恐,问曰:‘僕有何命?’”《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原来 唐 时天官謫贬甚是萧条,亲眷避忌,不十分肯与往来的,怕有朝廷不测,时时忧恐。”
《國語辭典》:震悸  拼音:zhèn jì
惊怖恐惧。宋。欧阳修〈谢进士及第启〉:「祇服宠灵,实增震悸。」
《國語辭典》:落胆(落膽)  拼音:luò dǎn
失魂落魄,比喻非常恐惧。宋。范成大〈滟滪堆〉诗:「舟师欹倾落胆过,石孽水祸吁难全。」
分類:丧胆恐惧
《國語辭典》:胆落(膽落)  拼音:dǎn luò
惊吓至极,勇气全失。《旧唐书。卷一六五。温造传》:「吾夜踰蔡州城擒吴元济,未尝心动,今日胆落于温御史。」
分類:丧胆恐惧
《國語辭典》:丧胆(喪膽)  拼音:sàng dǎn
吓破了胆。形容非常害怕。如:「闻风丧胆」。唐。李商隐〈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亘绝幕以销魂,委穷沙而丧胆。」《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我斩了夏侯渊,张合丧胆;吾明日领命去劫粮草,只留五百军守营。」
分類:丧胆恐惧
《漢語大詞典》:累息
(1).长叹。《楚辞·刘向〈九叹·禽世〉》:“立 江 界而长吟兮,愁哀哀而累息。” 王逸 注:“言己还入 大江 之界,远望长吟,心中悲叹而太息,哀不遇也。”《后汉书·鲁恭传》:“孤寡哀思之心未弭,仁者念之,以为累息。”《三国志·魏志·卫觊传》:“昔 汉文 之时,诸侯强大, 贾谊 累息以为至危。”
(2).屏气。因恐惧而不敢喘息。 汉 蔡邕 《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臣 邕 怔营慙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周书·宣帝纪:“内外恐惧,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於终。”新唐书·酷吏传·来俊臣:“拜左台御史中丞,中外累息,至以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