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恐怖  拼音:kǒng bù
害怕、畏惧。《后汉书。卷七二。董卓传》:「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西游记》第三二回:「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高级汉语词典》:同性恋恐怖  拼音:tóng xìng liàn kǒng bù
对同性恋或同性恋者的无理畏惧
《国语辞典》:红色恐怖(红色恐怖)  拼音:hóng sè kǒng bù
共产党对其反对者所实施的逮捕、刑讯、暗害、屠杀等政治迫害行动。
《国语辞典》:恐怖分子  拼音:kǒng bù fèn zǐ
专门以恐怖手段从事破坏、颠覆活动的人。如:「恐怖分子扬言劫机,造成世界各地人们非常大的恐慌。」
《国语辞典》:恐怖时代(恐怖时代)  拼音:kǒng bù shí dài
政治上或社会上发生重大变故,使人人生命均陷于异常危险的时代。如法国大革命后的雅各宾专政时期。
《国语辞典》:恐怖小说(恐怖小说)  拼音:kǒng bù xiǎo shuō
一种流行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小说。以神奇奥秘和侠义为题材,充满恐怖、鬼魂、凶宅等离奇神怪之事。
《国语辞典》:恐怖主义(恐怖主义)  拼音:kǒng bù zhǔ yì
蓄意运用暴力、威胁压迫,作为制造恐怖、恐吓或强迫社会的手段,以达成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上的目的。
《国语辞典》:集体恐怖营(集体恐怖营)  拼音:jí tǐ kǒng bù yíng
二十世纪中期,某些国家统治者为了政治或经济理由所设置的奴役工场。凡不满分子、受种族歧视者均被逮捕而放逐至此,并强迫其服劳役。若无法工作,就予以处决或任其饿死。如纳粹德国和前苏联共党均有此设置。
《国语辞典》:国家恐怖主义(国家恐怖主义)  拼音:guó jiā kǒng bù zhǔ yì
国家为求达成政治上、宗教上或意识型态上的某些目标,计画性地针对国外或本国平民与非战斗人员,进行暗杀、爆炸、绑架等暴力行动。
《国语辞典》: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恐怖主义)  拼音:guó jì kǒng bù zhǔ yì
以恐怖暴力的手段,进行世界性的反政府主义。
《高级汉语词典》:黑色恐怖
指无政府主义或恐怖主义者所进行的暗杀活动,或恐怖性的激烈行为
《漢語大詞典》:白色恐怖
指反动统治者大规模逮捕、屠杀革命人民,破坏革命组织,残酷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恐怖行为。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然而他们却深知道新文字对于劳苦大众有利,所以在弥漫着白色恐怖的地方,这新文字是一定要受摧残的。” 邓颖超 《一个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的共产党员》:“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无论是同志间,夫妇间,每次的生离,实意味着死别呀!” 梁斌 《播火记》四四:“我没有别的嘱咐,党正在困难关头,希望你能执行党的任务,度过这白色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