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七种自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有七种之性自性,性者即不变迁之义,此不变迁之性即为如来之自性,故名性自性。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即是万善聚集之因,是约于圣而论。故经曰:即三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也。二性自性,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而各有自性存于内,故名性自性。三相性自性,可见而分之,谓之相。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而各有自相现于外,故名相性自性。四大种性自性,大种者即地水火风四大之种子也。无处不在,故曰大。大种性自性者谓四大种各有自性也。大种原通于凡圣。今约于圣报而言,即此大种之性自性,是法性五阴之果也,是名大种性自性。五因性自性,因即以能生为义。前所證大种之果,必有所起之因,即是第一义因心也,是名因性自性。六缘性自性,缘即缘助也,證第一义自性之果德,虽由因心,然须假众之缘助而显成,是名缘性自性。七成性自性,成即成就也,因缘和合而成果也,即成就如来第一义之果德,故名成性自性。见楞伽经一。
自性三宝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宝,佛法僧也。佛者自性之觉。法者自性之正。僧者自性之净。故云自性三宝。六祖坛经曰:「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本具的三宝,如众生具有灵明觉照的佛性为佛宝,其性常寂圆净为法宝,有融妙和乐义为僧宝。
自性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性行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种性行之一。
【三藏法数】
经云:若诸菩萨本性已来,贤良质直,顺父母教,信敬沙门,及婆罗门;善知家内尊卑亲疏,恭敬承事无失,具足十善,复更广行其馀善业,是名菩萨自性行。(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自性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善戒者,不待佛之制止,自性可受持之戒也,故云自性戒,又云本性戒。大日经疏十七曰:「菩萨戒,略有二种:一在家,二出家。此二众中复有二种戒:一自性修行,二是制戒。今此十戒是菩萨修行戒也。以此善性故,一切菩萨应行之,即涅槃所谓性自能持戒,或云自性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本性戒,即不待佛制,自性便可受持的戒,如十善戒是。
自性戒定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戒定慧不离自性也。六祖坛经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自性见
【佛学大辞典】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问:身上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答:见无如许种见。云:既是无如许种见,复何见?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自性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身之一。(参见:四身)
【三藏法数】
谓诸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是名自性身。
【三藏法数】
自性身者,即法身也。谓诸如来真净法界,湛然常寂,具足无边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也。
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三种:(一)楞伽经所说。一化佛,二功德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其中第一之化佛即化身,第二之功德佛与第三之智慧佛,是报身,报身佛之功德虽多,而要在智与德,故分之为二,第四之如如佛即法身也。(二)唯识论所说。一自性身,二他受用身,三自受用身,四变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自受用即报身,变化身即化身也。见唯识论十。(三)台家所立。一法身,二报身,三应身,四化身。应身与化身之别,谓八相成道之佛为应身,一时化现之佛为化身。更有密教之四种法身。(参见: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三种: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之四身。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之四身。法身、报身、应身、化身之四身之三种是也。(参见:四身)。又有四种法身。(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1。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其中化佛即化身,功德佛与智慧佛即报身,如如佛即法身。2。自性身、他受用身、自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身与自受用身即报身,变化身即化身。3。法身、报身、应身、化身。本来应身即是化身,化身即是应身,这里把它们分开来,是因为应身是指八相成道的佛身,而化身是指一时化现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四身有三种:
一、化身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之四身。
二、自性自受用他受用变化之四身。
三、法身报身应身化身之四身。
【三藏法数】
(出成唯识论)
〔一、自性身〕,自性身者,即法身也。谓诸如来真净法界,湛然常寂,具足无边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也。
〔二、自受用身〕,自受用身者,即自报身也。谓诸如来,内智湛然,照真法界,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也。
〔三、他受用身〕,他受用身者,为他机所感,而现此身,即他报身也。谓诸如来,由平等智,为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令他受用大乘法乐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变化身者,谓无而忽有,名为变化,即应身也。谓诸如来,随顺机宜,变现此身也。
自性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如来之自性身会从心流出之诸内眷属为三世常自受法乐,说两部之大经,名为自性会。此会场,因人之实机,不得参加之,但未来世有一类顿大之机,闻此教,能信解,能修行,能證入者,乃为自性会之因人。但谓自性会之自性身有说法者,真言古义派之说也。若依其新义派则谓自性会之加持身说法也。
自性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善之一。自性不善之对也。(参见:善恶)附录。
自性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九种大禅之一。(参见:禅)附录。
【三藏法数】
谓于菩萨藏,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俱分,无不摄也。(菩萨藏者,菩萨所修之法藏也。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者,闻持思念已往所行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也。止分者,谓摄心不散,即定也。观分者,谓分别照了,即慧也。俱分者,谓止观双修,定慧平等也。分者,位也。谓安于止观相应位分也。菩萨于所修法藏,闻持思念过去所行一切善法,一心安住,止观平等大慧利益众生也。而言自性者,谓菩萨所修之禅,观心实相,不从外得,即本有之定也。)
自性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断之一。
【三藏法数】
谓智慧起时,烦恼暗障自性应断,故名自性断。
自性不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善恶)附录。
自性分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分别之一。
【三藏法数】
谓意识对于现在六尘之境,自性而起分别,故名自性分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自性轮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三轮身之一。(参见:教令轮身)
自性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性清净心之略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