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扶急持倾(扶急持倾)  拼音:fú jí chí qīng
拯救急难。汉。刘向〈战国策书录〉:「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国语辞典》:扶危拯溺  拼音:fú wéi zhěng nì
扶助危难,拯救溺者。比喻救助别人的急难。《北史。卷一二。隋本纪。恭帝》:「相国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东征西怨。总九合于一匡,决百胜于千里。」唐。崔祐甫〈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铭〉:「常州之义,笃于朋友,用之有恒,行之可久,扶危拯溺,尔身我手。」
《国语辞典》:公共救助  拼音:gōng gòng jiù zhù
依《社会救助法》,社会救助内容包括生活扶助、医疗补助、急难救助及灾害救助;为照顾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及救助遭受急难或灾害者,并协助其自立,各级主管机关应设专责单位或置专责人员,执行有关社会救助业务。也称为「社会救助」。
《国语辞典》:公益慈善团体(公益慈善团体)  拼音:gōng yì cí shàn tuán tǐ
为急难救助、扶弱济贫等公共利益服务而成立的社会团体。
《国语辞典》:紧急医疗救护网(紧急医疗救护网)  拼音:jǐn jí yī liáo jiù hù wǎng
当急难发生时,由接受报案、通报有关单位、现场抢救、紧急送医、医院连系等行动串接起来的有组织的救助行动系统。其中的抢救、送医都需有专业人员的参与。
《国语辞典》:拯溺救焚  拼音:zhěng nì jiù fén
援救人于急难困顿中。唐。高祖〈即位告天册文〉:「某守晋阳,驰心魏阙,援手濡足,拯溺救焚,大举义兵,式宁区宇。」《旧五代史。卷七五。晋书。高祖本纪一》:「况万机不可以暂废,大宝不可以久虚,拯溺救焚,当在此日。」
《国语辞典》:周急继乏(周急继乏)  拼音:zhōu jí jì fá
救济他人的急难穷困。《三国志。卷一六。魏书。任峻传》:「于饥荒之际,收恤朋友孤遗,中外贫宗,周急继乏,信义见称。」
《国语辞典》:忧患意识(忧患意识)  拼音:yōu huàn yì shì
处于安定中仍不忘思虑急难处境的危机感。如:「唯有对自己的国家前途怀有忧患意识,才能避免民族走向衰败的命运。」
《漢語大詞典》:避殿损膳(避殿損膳)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并损减常膳,表示责罚自己的过失,以期消灾除难。 宋 李纲 《贴黄奏议》:“避殿损膳,告于天地宗庙社稷,所以畏天戒也。” 宋 赵升 朝野类要·典礼:“避殿损膳:昔时水旱祈祷未应,并天变星象,边鄙未寧,则圣上有避正殿、减常膳之谦礼。”宋史·徽宗纪二:“﹝ 崇寧 五年﹞乙巳,以星变避殿损膳,詔求直言闕政。”
《漢語大詞典》:避宫殿
谓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 汉 刘向 说苑·辨物:“ 晏子 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 河伯 共忧,其幸而雨乎!’”参见“ 避正殿 ”。
《漢語大詞典》:避正殿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 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 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 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 避正堂 ”、“ 避正寝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 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 宋 刘攽 《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漢語大詞典》:避朝变服(避朝變服)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罢朝贺,变服饰,表示责罚自己的过失,以期消灾除难。宋史·食货志上六:“ 仁宗 、 英宗 ,一遇灾变,则避朝变服,损膳彻乐。”
《漢語大詞典》:肉燎
犹心焦。谓焦急难过。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你説,这娘儿四位这一分手,大爷大奶奶心里该怎么难受!太太心里该怎么难受!叫咱们这作奴才的旁边瞅着肉燎不肉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