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5,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怒行
怒须
振怒
悔怒
怒容
怒火
怒言
爱怒
泄怒
瞋怒
怒子
赤熛怒
凶怒
轻怒
感怒
《漢語大詞典》:怒行
奋力疾行。 三国 魏 曹植 《辨道论》:“ 车师 之西国,儿生,劈背出脾,欲其食少而怒行也。”怒,一本作“ 努 ”。 宋 王安石 《骅骝》诗:“怒行追疾风,忽忽跨九州。”
分類:奋力疾行
《韵府拾遗 虞韵》:怒须(怒须)
冯子振十八公赋捋怒须于画虎
《漢語大詞典》:振怒
震怒。北史·李彪传:“时有人诉枉者,二公及臣少欲听採。语理未尽, 彪 便振怒。”
分類:震怒
《漢語大詞典》:悔怒
犹愤恨。《诗·大雅·云汉》:“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郑玄 笺:“肃事明神,如是明神宜不恨怒於我,我何由当遭此旱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 吐蕃 悔怒, 南诏 恐惧,双方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分類:愤恨六章
《漢語大詞典》:怒容
忿怒的神色。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大郎 ﹞竟到书房中带着怒容问 满生 道:‘秀才,你家中可曾有妻未?’”儿女英雄传第九回:“ 十三妹 听了这话,满脸怒容,更不答话。” 夏衍 《秋瑾传》序幕:“知县从轿子里俯出上半身来,怒容满面,但掩不住惊惶之色。”
《國語辭典》:怒火  拼音:nù huǒ
1.熊熊燃烧的火焰。宋。王迈 再呈赵倅诗:「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饷空。」
2.如火焰般强烈的愤怒情绪。如:「他在连番受辱之后,终于压不住心中的怒火,做出强烈的反击。」《隋唐演义》第一二回:「因有满桌子的银子,不道人来拿他,只道歹人进来抢劫,怒火直冲,动手就打。」
《漢語大詞典》:怒言
谴责之言。后汉书·盖勋传:“ 卓 曰:‘戏之耳。’ 勋 曰:‘不闻怒言可以为戏?’”
分類:谴责
《骈字类编》:爱怒(爱怒)
唐书刘禹锡传王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凡所进退视爱怒重轻
《漢語大詞典》:泄怒
发泄内心的愤怒。 茅盾 《水藻行》:“ 财喜 像找着了泄怒的对象,舞着竹篙,越来越有精神,全身淌着胜利的热汗。”
《漢語大詞典》:瞋怒
表示十分愤怒;恼火。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家纪:“初 如来 在 乌塲国 行化,龙王瞋怒,兴大风雨,佛僧迦梨表里通湿。”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齐 吏部侍郎 房文烈 ,未尝瞋怒。” 李劼人 《大波》第四部第三章:“不等 楚用 开口,她又忽然瞋怒起来,咬紧牙齿说道:‘不消说,定是那个老不死的东西多的嘴!’”参见“ 瞋毒 ”。
分類:愤怒恼火
《漢語大詞典》:瞋毒
梵语krodha意译。佛教语。“三毒”之一。三毒之中,此为最恶。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王以弘济为心,龙乘瞋毒作暴,僧伽蓝、窣堵波六坏七成。”参见“ 三毒 ”。
《国语辞典》:怒子  拼音:nù zǐ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属西南罗缅族系,自称为「阿怒」、「米拉」。居于云南省怒江流域之碧江、福贡、贡山、兰坪等县。人口约一万五千左右,以农耕为主要生计,兼事渔猎。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宗教上有原始宗教、喇嘛教、天主、基督教等。旧称为「怒夷」、「野夷」。也作「潞子」。
《漢語大詞典》:赤熛怒
古代谶纬家所谓五帝之一,南方之神,司夏天。亦称“ 赤帝 ”。《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汉 郑玄 注:“五帝……赤曰 赤熛怒 , 炎帝 食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贾公彦 疏引《春秋纬文耀钩》:“夏起赤受制,其名 赤熛怒 。”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 唐 开元 礼:‘立夏祀 赤帝 ,祝文:敢昭告于 赤帝 赤熛怒 。’”
《漢語大詞典》:凶怒
谓凶心怒气。《左传·昭公十六年》:“若属有谗人交鬭其间,鬼神而助之,以兴其凶怒,悔之何及?”
分類:怒气
《漢語大詞典》:轻怒(輕怒)
轻易发怒。晋书·桓玄传:“ 玄 以奔败之后,惧法令不肃,遂轻怒妄杀,人多离怨。”
《漢語大詞典》:感怒
激怒。战国策·秦策三:“﹝ 蔡泽 ﹞将见 昭王 ,使人宣言以感怒 应侯 ,曰:‘ 燕 客 蔡泽 ,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史记·张仪列传:“ 苏君 忧 秦 伐 赵 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 秦 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 苏君 之计谋。”
分類:激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