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7,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忘食
忘劳
忽忘
忘私
忘餐
日忘
忘本
忘味
忘旧
兼忘
忘躯
弭忘
健忘
忘恩
忘己
《高级汉语词典》:忘食
忘了吃饭
《漢語大詞典》:忘劳(忘勞)
不感觉劳苦;不知疲倦。礼记·祭义:“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 郑玄 注:“思父母之慈爱,已而自忘己之劳苦。”新唐书·儒学传上·徐文远:“ 文远 説经,徧举先儒异论,分明是非,乃出新意以折衷,听者忘劳。”
《漢語大詞典》:忽忘
忘记。《汉书·张禹传》:“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 汉 王符 潜夫论·叙录:“中心时有感,援笔纪数文,字以缀愚情,财令不忽忘。”隋书·礼仪志七:“凡有指画於君前,受命书於笏,笏毕用也。《五经要义》曰:‘所以记事,防忽忘。’” 宋 苏洵 《苏氏族谱》:“幸其未至於涂人也,使之无至於忽忘焉可也。”
分類:忘记
《漢語大詞典》:忘私
不关心自己的得失,无私心。《汉书·贾谊传》:“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夫以 宣尼 叡哲, 子云 参圣,在於著述,不能忘私。”
《漢語大詞典》:忘餐
亦作“ 忘飡 ”。 忘记饮食。形容心神专注于一事。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宋书·志序:“每含毫握简,杼轴忘飡。”
《骈字类编》:日忘
后汉书献帝纪:初平四年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馀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诏曰: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踰六十,去离本土,营求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常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悯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
《國語辭典》:忘本  拼音:wàng běn
忘了根本。《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九:「不敢忘本,只仍旧名。」《文明小史》第三六回:「又因同是中国人,到底读了几句书,不肯忘本。」
《漢語大詞典》:忘味
忘记美味。多形容沉浸于优美音乐中的精神状态。语本论语·述而:“子在 齐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汉 班固 《幽通赋》:“ 虞 《韶》美而仪凤兮, 孔 忘味於千载。” 唐 张鷟 游仙窟:“一时忘味, 孔丘 留滞不虚;三日绕梁, 韩娥 餘音是实。” 宋 王禹偁 《大合乐赋》:“若非审音以知政,安能制礼而作乐,听之忘味,佞邪之道弗兴。”
《国语辞典》:忘旧(忘旧)  拼音:wàng jiù
忘记旧的。指人附炎趋势,不顾念旧情。《红楼梦》第七七回:「赖家的见晴雯虽到贾母跟前,千伶百俐,嘴尖性大,却倒还不忘旧,故又将他姑舅哥哥收买进来。」
《韵府拾遗 阳韵》:兼忘
晋书王坦之传:夫独构之唱,唱虚而莫和。无感之作,义偏而用寡。动人由于兼忘,应物在乎无心。云笈七签:有滞虽净,犹净于空。空有双净,故曰兼忘。
《韵府拾遗 虞韵》:忘躯(忘躯)
晋书周处传:徇国忘躯。贺敱诗:负弩窃忘躯。
《漢語大詞典》:弭忘
忘却。《诗·小雅·沔水》:“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南朝 宋 谢灵运 《郡东山望溟海》诗:“非徒不弭忘,览物情弥遒。” 宋 司马光 《祭张尚书文》:“知己之恩,重于姻戚,没身衔戢,不敢弭忘。” 明 唐顺之 《与罗念庵修撰》:“年来世事扰扰,忧国一念,未能弭忘。”
分類:忘却
《國語辭典》:健忘  拼音:jiàn wàng
善忘。唐。白居易偶作寄朗之〉诗:「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红楼梦》第八五回:「恕我健忘,回来叫宝琴过来拜姐姐的寿。」
分類:健忘容易
《高级汉语词典》:忘恩  拼音:wàng ēn
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漢語大詞典》:忘己
(1).忘了自己,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指不识不知,顺乎自然的处世态度。庄子·天地:“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於天。”
(2).不主观,不自用。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二圣忘己,惟公是式,公亦无我,惟民是度。” 宋 苏轼 《拟殿试策问》:“朕虚心忘己,以来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