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忘忍
【佛学常见辞汇】
对别人所加的侮辱,如同未曾受辱似的,丝毫不在意。
事忍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世间法的忍,共有三种,即力忍、反忍、忘忍。
修忍五相
【佛学次第统编】
菩萨善戒经云修忍五相: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瞋恨,故有五种相也。
一、众生相 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二、法相 菩萨修慈忍时,谛观世间一切诸法,皆即法界真实之理,无取无舍,无瞋无喜,平等一相。由是观故,灭众生相,成就法相。
三、无常相 菩萨修慈忍时,思惟一切众生及诸万物,皆悉无常。谁是骂者,谁是受者,言语性空,刹那不住。由是观故,破于常相,成就忍心,是为无常相。
四、苦相 菩萨修慈忍时,观察众生,皆有生死之苦。若遭其辱,不应瞋恚,当救彼苦。我若瞋恚,其苦转增。由能修忍,断诸苦恼,成无上道,是为苦相。
五、无我我所相 我主宰之义,即众生所执之假名也。我所即五阴之身,菩萨以智慧观察,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则我及我所,俱不可得,是为无我我所相。
慈忍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慈忍十种利益: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瞋毒药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
六、身相庄严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
七、闭诸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
八、随乐梵天 梵天即色界初禅天也。 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
九、昼夜常安 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
十、不离喜乐 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
得四忍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四忍:忍即忍可,亦安忍也。思益经云:「梵天菩萨,有四忍法,善出毁犯禁戒之罪。」
一、得无生忍 谓一切诸法,自性空寂,本来不生,菩萨證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生忍。
二、得无灭忍 谓一切诸法,昔本不生,今亦无灭,菩萨證知此法,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灭忍。
三、得因缘忍 谓六根为因,六尘为缘,菩萨了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本无自性,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因缘忍。
四、得无住忍 住即停住,菩萨心不住著,而无异念相续,则能超出毁犯禁戒之罪,是为得无住忍。
二种忍相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谓菩萨能安忍世间有情无情种种苦恼之事。然心有广狭,根有胜劣,行有浅深,故分世间、出世间二种之别也。(有情恼,谓蚊虻蚤虱等。无情恼,谓风寒雨湿等。)
〔一、世间忍〕,谓菩萨以有漏心,依诸福业,安忍世间种种苦恼违逆等事,是为世间忍也。
〔二、出世间忍〕,谓菩萨但为利益一切有情,起平等大悲之心,安忍种种苦乐逆顺之境,而不见诸法生灭之相,是为出世间忍。
五种功德力──忍辱五种功德力
【三藏法数】
(出法集经)
〔一、能忍所打〕,谓菩萨以得如响平等智力,虽被人捶打,而能忍受不加报也。(如响者,谓如空谷之答众响也。)
〔二、能忍所恼〕,谓菩萨以得镜像平等智力,虽被人恼害,而能忍受不加报也。(镜像者,谓如明镜之现众像也。)
〔三、能忍所瞋〕,谓菩萨以得如幻平等智力,虽被人瞋呵,而能忍受不加报也。(如幻者,谓如变幻而不实也。)
〔四、八法不动〕,八法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谓菩萨以得清净平等智力,故世间八法皆不能动也。
〔五、烦恼不染〕,谓菩萨以得世法清净平等智力,故一切烦恼皆不能染也。
五相──修忍五相
【三藏法数】
(出菩萨善戒经)
忍即安忍,菩萨为化度一切众生,而诸众生虽以种种诸恶加我,悉无瞋恨,故有五种相也。
〔一、众生相〕,菩萨若被他人打骂,即观宿世流转生死之时,一切众生皆我父母师长,当生恭敬;由此观故,灭怨憎相,生亲友相,如是修于慈忍,成就众生,是为众生相。
〔二、法相〕,菩萨修慈忍时,谛观世间一切诸法,皆即法界真实之理,无取无舍,无瞋无喜,平等一相;由是观故,灭众生相,成就法相,是为法相。
〔三、无常相〕,菩萨修慈忍时,思惟一切众生,及诸万物,皆悉无常;谁是骂者,谁是受者,言语性空,刹那不住,由是观故,破于常相,成就忍心,是为无常相。(梵语刹那,华言一念。)
〔四、苦相〕,菩萨修慈忍时,观察众生,皆有生死之苦,若遭其辱,不应瞋恚,当救彼苦;我若瞋恚,其苦转增,由能修忍,断诸苦恼,成无上道,是为苦相。
〔五、无我、我所相〕,我,主宰之义,即众生所执之假名也。我所,即五阴之身。菩萨以智慧观察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则我及我所,俱不可得,是为无我、我所相。(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六忍法
【三藏法数】
(出菩萨璎珞本业经)
〔一、信忍〕,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證,故名信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法忍〕,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虽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忍證,故名法忍。(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假观者,谓观一切法无不具足也。)
〔三、修忍〕,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中,忍可忍證,故名修忍。(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中观者,谓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即中道也。)
〔四、正忍〕,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正破无明之惑,而于中道之理,忍可忍證,故名正忍。(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无垢忍〕,谓别教菩萨,于等觉位中,断除无明惑染,而于自性清净心体,忍可忍證,故名无垢忍。(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六、一切智忍〕,智者,知也。谓别教妙觉果佛,断一十二品无明惑尽,遍知一切中道之法,而于此法,忍可忍證,故名一切智忍。(妙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十二品者,十地等觉,妙觉所断之惑,各一品也。)
十种利益──慈忍十种利益
【三藏法数】
(出月灯三昧经)
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瞋毒药,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为非人护〕,非人,即鬼神之类。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
〔六、身相庄严〕,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
〔七、闭诸恶道〕,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
〔八、随乐梵天〕,梵天,即色界初禅天也。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
〔九、昼夜常安〕,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
〔十、不离喜乐〕,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也。
世间忍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有漏心,依诸福业,安忍世间种种苦恼违逆等事,是为世间忍也。
出世间忍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但为利益一切有情,起平等大悲之心,安忍种种苦乐逆顺之境,而不见诸法生灭之相,是为出世间忍。
非众生数忍辱
【三藏法数】
谓菩萨若遇风寒冷热水雨等无情之物恼害之时,安然忍受,初不瞋恚,是名非众生数忍辱。
口忍行
【三藏法数】
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轻嫌打骂,闻已能忍,不起斗诤,是名口忍行。
意忍行
【三藏法数】
谓菩萨修行时,虽被人毁訾骂辱,瞋恚呵责,闻已能忍,不起忿恨之心,是名意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