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丧心(喪心)  拼音:sàng xīn
失掉本心。《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今已历尽凄凉,受人冷落,还想著『风月』两字,真丧心之人了!」
《國語辭典》:民族  拼音:mín zú
咸信共享文化的群体,称为「民族」,即由有共同之血缘、生活、语言、宗教信仰或风俗习惯而结合的群体。民族常与族群、国族、种族的定义相互包含且混用。
《國語辭典》:情感  拼音:qíng gǎn
内心有所触发,而产生喜、怒、哀、乐等的心理反应。晋。陆云 与陆典书书:「且念亲各尔分析,情感复结,悲叹而已。」唐。白居易〈庭槐〉诗:「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
《國語辭典》:性格  拼音:xìng gé
1.性情品格。唐。李中〈献张拾遗〉诗:「官资清贵近丹墀,性格孤高世所希。」《红楼梦》第七三回:「他是试准了姑娘的性格,所以才这样。」
2.帅气、独特。如:「你今天穿这样,显得很性格。」
3.心理学上指个人与生俱有或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在行为、思想,及情感上所形成的独特个性。
《國語辭典》:意志  拼音:yì zhì
思想志向,即人类自行决定行为的能力。《抱朴子。外篇。自叙》:「性闇善忘,又少文,意志不专,所识者甚薄。」
《漢語大詞典》:通感
修辞手法之一。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于是,在表现属于甲感觉范围的事物印象时,就超越它的范围而描写领会到乙感觉范围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达效果。 李晓 《继续操练》:“要是你准头太差,点错分类,效果也许更好,内行看了会说你是高手,懂通感什么的。” 祖慰 《婚配概率·凳子上的实验心理学》:“他还能使你产生由视觉转为触觉的通感。”
《國語辭典》:忍痛  拼音:rěn tòng
忍受痛苦。《南齐书。卷五五。孝义列传。吴达之》:「尝遇病,与母隔壁,忍痛不言,齧被至碎,恐母之哀己也。」《红楼梦》第三○回:「宝玉一面进房来解衣,一面笑道:『我长了这么大,今日头一遭儿生气打人,不想就偏遇见了你。』袭人一面忍痛换衣裳,一面笑道:『我是个起头儿的人,不论事大事小,事好事歹,自然也该从我起。』」
《漢語大詞典》:病心
(1).谓患心痛之疾。庄子·天运:“ 西施 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
(2).指人的心理行为等发生异常状态的疾病。 宋 张师正 括异志·钱斋郎:“一日,其妻被夫之衣冠,语言皆男子也,状如病心。”
(3).指病中的心情。 唐 白居易 《与微之书》:“上报疾状,次序病心,终论平生交分。” 前蜀 韦庄 《婺州屏居蒙右省王拾遗车枉降访病中延候不得因成寄谢》诗:“画角莫吹残月夜,病心方忆故园春。”
《漢語大詞典》:侥觊(僥覬)
侥幸觊觎。谓以侥幸的心理追求得到某种利益。 宋 范仲淹 《上资政晏侍郎书》:“然献言之初,或有所赏,於是浮浅侥覬之辈,争为烦言。” 宋 苏轼 《乞常州居住表》:“岂敢復以迟暮为叹,更生侥覬之心?”
《國語辭典》:病态(病態)  拼音:bìng tài
1.病状、病容。
2.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如:「病态心理」。
《國語辭典》:悬念(懸念)  拼音:xuán niàn
挂念。如:「一切如常,请勿悬念。」
《漢語大詞典》:幸心(倖心)
侥幸心理。管子·君臣下:“君子食於道,则义审而礼明。义审而礼明,则伦等不踰,虽有偏卒之大夫,不敢有幸心,则上无危矣。”
侥幸之心,非分之想。 唐 白居易 《论孙璹状》:“岂唯公议之间,以为过当,亦恐同类之内,皆生倖心。” 宋 岳珂 桯史·艺祖禁谶书:“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倖心。”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五经中额》:“长浮伪而启倖心,殊非加中五经之本意。”
《漢語大詞典》:借资(借資)
(1).谓利用别人的某种心理,作为自己进身之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按韩非子·说难作“藉资”,其旧注云:“谓为藉君之所爱,以为己资。”
(2).指借用,取资。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高唐云雨》:“此类甚多,相沿不改,遂为填词家借资。”
(3).借助,凭借。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尽心上》:“大人者,并不借资君与社稷与天下也,只有一‘正己’而已矣,自收‘物正’之功。”
《漢語大詞典》:疑病
多疑的心理状态。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散骑常侍 李益 ,少有疑病,亦心疾也。”
《国语辞典》:复健(复健)  拼音:fù jiàn
透过咨商或物理治疗,让心理或生理障碍的人,恢复健康。如:「经过长时间的复健治疗,他终于日渐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