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9,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缚碍与德用
德用
不受福德
功德无量
做功德
三德──翻三染成三德
三德──食三德
四德──佛四德
四德──轮王四德
四种法为菩萨实德
四德──舍卫四德
五蕴──转五蕴成三德
五种大师功德
五净德──僧五净德
佛类词典(续上)
国王十德缚碍与德用
德用
不受福德
功德无量
做功德
三德──翻三染成三德
三德──食三德
四德──佛四德
四德──轮王四德
四种法为菩萨实德
四德──舍卫四德
五蕴──转五蕴成三德
五种大师功德
五净德──僧五净德
国王十德
【佛学次第统编】
国王十德:
一、能照 无国则干戈相交,盗贼满野,世常黑暗矣,国力如光明,照破其黑暗。
二、壮严 谋国利民福,使国壮严。
三、兴业 使人民皆得安于生业。
四、伏怨 为良民除一切暴恶。
五、离怖 能防国家内忧外患,使离恐怖。
六、任贤 任贤人以治国。
七、法本 法由国立,国为法本。
八、持世 以善道持世护国。
九、业主 司人民之善恶祸福。
十、人主 主宰人民。
国王十德:
一、能照 无国则干戈相交,盗贼满野,世常黑暗矣,国力如光明,照破其黑暗。
二、壮严 谋国利民福,使国壮严。
三、兴业 使人民皆得安于生业。
四、伏怨 为良民除一切暴恶。
五、离怖 能防国家内忧外患,使离恐怖。
六、任贤 任贤人以治国。
七、法本 法由国立,国为法本。
八、持世 以善道持世护国。
九、业主 司人民之善恶祸福。
十、人主 主宰人民。
缚碍与德用
【佛学次第统编】
一切凡夫受业报缚碍,诸佛具自在德用。
一切凡夫受业报缚碍,诸佛具自在德用。
德用
【佛学次第统编】
二德 智、断。
三德 法身、般若、解脱、三,具常、乐我、净、四德。
三明 宿命、天眼、漏尽。
六通 天眼、乃至漏尽。
十力 知是处非处智、乃至知永断习气智。
四无所畏 一切智、漏尽、说障道、说尽苦道。
十八不共法 身无失、乃至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法界定 略。
三轮 神通、记心、教诫。
二轮 正法、教令。
三种常住 自性、不断、相续。
二德 智、断。
三德 法身、般若、解脱、三,具常、乐我、净、四德。
三明 宿命、天眼、漏尽。
六通 天眼、乃至漏尽。
十力 知是处非处智、乃至知永断习气智。
四无所畏 一切智、漏尽、说障道、说尽苦道。
十八不共法 身无失、乃至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法界定 略。
三轮 神通、记心、教诫。
二轮 正法、教令。
三种常住 自性、不断、相续。
不受福德
【俗语佛源】
《金刚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意思是说,菩萨虽然做了许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贪求果报或骄傲自满,否则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所以说不受(执著)福报和功德。以后引申为不会享福。《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这个女儿不受福德,却跟一个碾玉的待诏逃走了。」(常正)
《金刚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意思是说,菩萨虽然做了许多功德善事,但他不能因此贪求果报或骄傲自满,否则反而成为修行的障碍,所以说不受(执著)福报和功德。以后引申为不会享福。《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这个女儿不受福德,却跟一个碾玉的待诏逃走了。」(常正)
功德无量
【俗语佛源】
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隋·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为「做功德」;护法神吉祥天女,称为「功德天」;礼敬佛、法、僧「三宝」,称为「种功德田」等。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如洪深《五奎桥》第一幕:「四百多亩呢,起码得打四十九天的大醮!七七四十九天功德圆满。」功德很大,称为「功德无量」。如《景德传灯录·南阳慧忠国师》:「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存。」今多用以赞颂功劳、恩德极大。如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虽然牺牲太大,然而功德无量。「(李明权)
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隋·慧远《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解释:「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如请僧人做佛事,称为「做功德」;护法神吉祥天女,称为「功德天」;礼敬佛、法、僧「三宝」,称为「种功德田」等。一桩善事圆满结束,称为「功德圆满」。如洪深《五奎桥》第一幕:「四百多亩呢,起码得打四十九天的大醮!七七四十九天功德圆满。」功德很大,称为「功德无量」。如《景德传灯录·南阳慧忠国师》:「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存。」今多用以赞颂功劳、恩德极大。如鲁迅《书信集·致孟十还》:「虽然牺牲太大,然而功德无量。「(李明权)
做功德
【俗语佛源】
《胜经宝窟》说:「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常用以指佛事、法会、道场等(参见「功德」条)。俗以「做功德」谓延请僧人诵经念佛,超度亡灵,祈祷冥福。如《水浒传》第六十回:「寨内扬起长幡,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功德,追荐晁天王。」也引申指讲好话、行好事。如瞿秋白《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更要有替大人老爷结善缘做功德讲讲人道主义的清客。」(李明权)
《胜经宝窟》说:「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常用以指佛事、法会、道场等(参见「功德」条)。俗以「做功德」谓延请僧人诵经念佛,超度亡灵,祈祷冥福。如《水浒传》第六十回:「寨内扬起长幡,请附近寺院僧众上山做功德,追荐晁天王。」也引申指讲好话、行好事。如瞿秋白《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更要有替大人老爷结善缘做功德讲讲人道主义的清客。」(李明权)
三德──翻三染成三德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翻即翻转之义。三染者,谓苦、惑、业也;以其皆能染污本性,不得清净故也。三德者,谓法身、般若、解脱,皆具常乐我净之德,名为三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常乐我净者,不迁不变常也,离生死苦乐也,自在谓之我也,惑尽谓之净也。)
〔一、翻苦身成法身德〕,谓于生灭无常之身,若能观察五蕴本空,不生不灭,即成法身,故名翻苦身成法身德。(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翻烦恼成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于意根所起诸惑,若能观察惑体本空,自性不实,于一切法无不了达,即成智慧,故名翻烦恼成般若德。
〔三、翻结业成解脱德〕,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于身口所作诸业,若能观察其性本空,则无系缚之相,于一切法无不自在,即成解脱,故名翻结业成解脱德。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翻即翻转之义。三染者,谓苦、惑、业也;以其皆能染污本性,不得清净故也。三德者,谓法身、般若、解脱,皆具常乐我净之德,名为三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常乐我净者,不迁不变常也,离生死苦乐也,自在谓之我也,惑尽谓之净也。)
〔一、翻苦身成法身德〕,谓于生灭无常之身,若能观察五蕴本空,不生不灭,即成法身,故名翻苦身成法身德。(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二、翻烦恼成般若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于意根所起诸惑,若能观察惑体本空,自性不实,于一切法无不了达,即成智慧,故名翻烦恼成般若德。
〔三、翻结业成解脱德〕,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于身口所作诸业,若能观察其性本空,则无系缚之相,于一切法无不自在,即成解脱,故名翻结业成解脱德。
三德──食三德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经云: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皆是旃檀沉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三德焉。(梵语优婆塞,华言近事男。梵语旃檀,华言与药,能除病故。八功德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八长养诸根也。)
〔一、清净〕,谓奉佛供僧之食,当使精洁,无有荤秽,是名清净。
〔二、柔软〕,谓奉佛供僧之食,当须柔软甘和而不粗涩,是名柔软。
〔三、如法〕,谓奉佛供僧之食,当随时措办,制造得宜,是名如法。
(出涅槃经)
经云: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办诸食具,种种备足,皆是旃檀沉水香薪八功德水之所成熟,其食甘美,有三德焉。(梵语优婆塞,华言近事男。梵语旃檀,华言与药,能除病故。八功德者,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八长养诸根也。)
〔一、清净〕,谓奉佛供僧之食,当使精洁,无有荤秽,是名清净。
〔二、柔软〕,谓奉佛供僧之食,当须柔软甘和而不粗涩,是名柔软。
〔三、如法〕,谓奉佛供僧之食,当随时措办,制造得宜,是名如法。
四德──佛四德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四德者,如来所證常乐我净之德也。谓如来心体本空,应用无染,离凡夫、二乘、菩萨偏邪之颠倒,故称为德。(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常德〕,常者不迁不变之谓也。性体虚融,湛然常住,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故名常德。(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乐德〕,乐者,安隐寂灭之谓也。离生死逼迫之苦,證涅槃寂灭之乐,故名乐德。(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我德〕,我者,自在无碍之谓也。然有妄我、真我。若外道、凡夫于五阴身强立主宰,执之为我,乃是妄我。若佛所具八自在,称为我者,即是真我,故名我德。(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也。)
〔四、净德〕,净者,离垢无染之谓也。无诸惑染,湛然清净,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名净德。
(出涅槃经)
四德者,如来所證常乐我净之德也。谓如来心体本空,应用无染,离凡夫、二乘、菩萨偏邪之颠倒,故称为德。(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常德〕,常者不迁不变之谓也。性体虚融,湛然常住,历三世而不迁,混万法而不变,故名常德。(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乐德〕,乐者,安隐寂灭之谓也。离生死逼迫之苦,證涅槃寂灭之乐,故名乐德。(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我德〕,我者,自在无碍之谓也。然有妄我、真我。若外道、凡夫于五阴身强立主宰,执之为我,乃是妄我。若佛所具八自在,称为我者,即是真我,故名我德。(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也。)
〔四、净德〕,净者,离垢无染之谓也。无诸惑染,湛然清净,如大圆镜,了无纤翳,故名净德。
四德──轮王四德
【三藏法数】
(出楼炭经)
〔一、大富〕,谓转轮王有珍宝田宅奴婢珠玉象马众多,天下之人无有能及,是为第一德。
〔二、端正姝好〕,谓转轮王端正姝好,颜色无比,天下之人无有能及,是为第二德。
〔三、无疾病〕,谓转轮王常安隐无病,天下之人,无有能及,是为第三德。
〔四、长寿〕,谓转轮王常安隐长寿,天下之人,无有能及,是为第四德。
(出楼炭经)
〔一、大富〕,谓转轮王有珍宝田宅奴婢珠玉象马众多,天下之人无有能及,是为第一德。
〔二、端正姝好〕,谓转轮王端正姝好,颜色无比,天下之人无有能及,是为第二德。
〔三、无疾病〕,谓转轮王常安隐无病,天下之人,无有能及,是为第三德。
〔四、长寿〕,谓转轮王常安隐长寿,天下之人,无有能及,是为第四德。
四种法为菩萨实德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入空解脱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无作无受,如是通达,名空解脱,是为菩萨实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无我无愿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我;而于三界之中,无所愿求。虽得涅槃,恒起大悲,乐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巧施方便〕,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于三界中巧施方便,不住涅槃,仍复出入生死,化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
〔四、施不求报〕,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悯诸有情,广行给施,平等无厌;了达性空,而不求于果报,是为菩萨实德。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入空解脱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无作无受,如是通达,名空解脱,是为菩萨实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无我无愿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我;而于三界之中,无所愿求。虽得涅槃,恒起大悲,乐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巧施方便〕,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于三界中巧施方便,不住涅槃,仍复出入生死,化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
〔四、施不求报〕,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悯诸有情,广行给施,平等无厌;了达性空,而不求于果报,是为菩萨实德。
四德──舍卫四德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梵语舍卫,华言闻物,亦云丰德,以其具四德故也。
〔一、具财宝德〕,谓舍卫国中,多出一切珍宝,胜于馀国,是名具财宝德。
〔二、妙五欲德〕,谓舍卫国中,五欲胜妙,非馀国所及,是名妙五欲德。(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三、饶多闻德〕,饶,益也。谓舍卫国中财宝具足,五欲胜妙,闻于四方,是名饶多闻德。
〔四、丰解脱德〕,丰,盛也。谓舍卫国中之人,多修道行,而得解脱,是名丰解脱德。
(出翻译名义)
梵语舍卫,华言闻物,亦云丰德,以其具四德故也。
〔一、具财宝德〕,谓舍卫国中,多出一切珍宝,胜于馀国,是名具财宝德。
〔二、妙五欲德〕,谓舍卫国中,五欲胜妙,非馀国所及,是名妙五欲德。(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三、饶多闻德〕,饶,益也。谓舍卫国中财宝具足,五欲胜妙,闻于四方,是名饶多闻德。
〔四、丰解脱德〕,丰,盛也。谓舍卫国中之人,多修道行,而得解脱,是名丰解脱德。
五蕴──转五蕴成三德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会真之智,解脱即自在之用。此之三德,皆由转五蕴而成也。(五蕴者,蕴乃积聚之义。谓众生积聚色等五法而成身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解脱业惑之缚也。)
〔一、转色蕴成法身〕,色即质碍之义。谓佛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悉由转色蕴而成,故云转色蕴成法身也。
〔二、转受蕴成解脱〕,受即领受之义。谓佛无量广大自在法乐,悉由转受蕴而成,故云转受蕴成解脱也。
〔三、转想蕴成解脱〕,想即想念之义。谓如来以无碍智,辩说一切诸法之相,无不自在,悉由转想蕴而成,故云转想蕴成解脱也。
〔四、转行蕴成解脱〕,行以迁流生灭为义,谓如来神通变现,以清净法摄化大众生,令得自在,悉由转行蕴而成,故云转行蕴成解脱也。
〔五、转识蕴成般若〕,识即了别之义。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如来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无不自在,以由转识蕴而成,故云转识蕴成般若也。(大圆镜智者,如来真智,犹大圆镜也。平等性智者,如来性智观法平等也。妙观察智者,如来妙智善观诸法也。成所作智者,如来真智成所作事也。)
(出摄大乘论)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也。法身即真如之理,般若即会真之智,解脱即自在之用。此之三德,皆由转五蕴而成也。(五蕴者,蕴乃积聚之义。谓众生积聚色等五法而成身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解脱即自在之义,谓解脱业惑之缚也。)
〔一、转色蕴成法身〕,色即质碍之义。谓佛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悉由转色蕴而成,故云转色蕴成法身也。
〔二、转受蕴成解脱〕,受即领受之义。谓佛无量广大自在法乐,悉由转受蕴而成,故云转受蕴成解脱也。
〔三、转想蕴成解脱〕,想即想念之义。谓如来以无碍智,辩说一切诸法之相,无不自在,悉由转想蕴而成,故云转想蕴成解脱也。
〔四、转行蕴成解脱〕,行以迁流生灭为义,谓如来神通变现,以清净法摄化大众生,令得自在,悉由转行蕴而成,故云转行蕴成解脱也。
〔五、转识蕴成般若〕,识即了别之义。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如来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无不自在,以由转识蕴而成,故云转识蕴成般若也。(大圆镜智者,如来真智,犹大圆镜也。平等性智者,如来性智观法平等也。妙观察智者,如来妙智善观诸法也。成所作智者,如来真智成所作事也。)
五种大师功德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戒行无失〕,谓比丘于如来所制戒律,常能坚守执持,无有毁犯过失,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善建立法〕,谓比丘于诸戒律,善能建立一切法则,令人修学,无所违越,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三、善制立所学〕,谓比丘于律仪中当学之法,善能裁制安立,令无差谬,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四、善断疑惑〕,谓比丘于所建立法则,及所当学,或众有所疑,善能广为开说,断除其惑,令得如式修持,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五、教授出离〕,谓比丘以如来所制戒法教授于人,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道,出离生死,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出瑜伽师地论)
〔一、戒行无失〕,谓比丘于如来所制戒律,常能坚守执持,无有毁犯过失,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善建立法〕,谓比丘于诸戒律,善能建立一切法则,令人修学,无所违越,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三、善制立所学〕,谓比丘于律仪中当学之法,善能裁制安立,令无差谬,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四、善断疑惑〕,谓比丘于所建立法则,及所当学,或众有所疑,善能广为开说,断除其惑,令得如式修持,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五、教授出离〕,谓比丘以如来所制戒法教授于人,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道,出离生死,具是功德,方宜为人戒法之师也。
五净德──僧五净德
【三藏法数】
(出诸德福田经)
〔一、发心离俗〕,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毁其形好〕,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著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也。
〔三、永割亲爱〕,谓投佛出家,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也。
〔四、委弃躯命〕,谓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證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也。
〔五、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
(出诸德福田经)
〔一、发心离俗〕,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毁其形好〕,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著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也。
〔三、永割亲爱〕,谓投佛出家,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也。
〔四、委弃躯命〕,谓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證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也。
〔五、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