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徵 → 徵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徵召
征求召集。
《汉书·元帝纪》:“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证案,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一:“今所以相徵召者,一以助事佐事,二以受业治身。”
《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听得 杨得意 举荐 司马相如 ,蒙朝庭徵召去了。” 叶圣陶
《寒晓的琴歌》:“他们夜间应人家的征召,当然没有练习的功夫;此刻是清晨,征召他们的人睡了,他们才得在那里豫备他们的功课。”
《國語辭典》:徵召 拼音:zhēng zhào
徵求召集。《汉书。卷九。元帝纪》:「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徵召證案,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警世通言。卷六。俞仲举题诗遇上皇》:「听得杨得意举荐司马相如,蒙朝廷徵召去了。」
《国语辞典》:计偕(计偕) 拼音:jì xié
汉时被徵召的士人皆与计吏相偕同上京城,故称为「计偕」。后世举人入京会试,也称为「计偕」。《汉书。卷六。武帝纪》:「徵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
《国语辞典》:奉檄 拼音:fèng xí
收到徵召录用的通知书。《后汉书。卷三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序》:「坐定而府檄适至,以义守令,义奉檄而入,喜动颜色。」
《国语辞典》:檄召 拼音:xí zhào
用檄文徵召。《汉书。卷四二。申屠嘉传》:「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南史。卷四九。刘怀珍传》:「本州刺史张稷辟为主簿,主者檄召吁,乃挂檄于树而逃。」
《漢語大詞典》:就徵
接受朝廷、官府徵召。
《后汉书·侯霸传》:“使者虑 霸 就徵, 临淮 必乱。”
《花月痕》第七回:“这是女学士不肯就徵,盲主司无缘受谤。”
《漢語大詞典》:就征(就徵)
接受朝廷、官府徵召。
《后汉书·侯霸传》:“使者虑 霸 就徵, 临淮 必乱。”
《花月痕》第七回:“这是女学士不肯就徵,盲主司无缘受谤。”
《国语辞典》:马头草檄(马头草檄) 拼音:mǎ tóu cǎo xí
檄,古代官府用来徵召、告示或征讨的文书。草,写。语本《旧唐书。卷七三。薛收传》:「秦府主簿,判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后形容文思敏捷,提笔成章。
《国语辞典》:三徵七辟 拼音:sān zhēng qī bì
累次徵召。《晋书。卷八八。孝友传。王裒传》:「于是隐居教授,三徵七辟皆不就。」
《国语辞典》:踰墙避命(踰墙避命) 拼音:yú qiáng bì mìng
战国晋贤士段干木跳墙而避魏文侯徵召事。见《后汉书。卷五一。桥玄传》。后指高士隐退不仕。